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5-2016学年辽宁葫芦岛海滨九年一贯制学校七年级上期中考语文卷

写人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老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选文写了母亲哪三件事?请各用一句话简明的概括出来。

(2)、文章中多次写母亲的“泪”。请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句

情感

示例:她的泪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和隐忍





(3)、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4)、“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对这句话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作者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觉得要报答母亲,也有能力报答母亲了。 B、作者想,以后不必外出苦读,可以替母亲分担家务,让母亲歇歇了。 C、“我”参加工作了,母亲又为我的前程担心。她不能真正像儿子说的那样可以“歇歇了”,所以回答的是一串串的眼泪。 D、多年的艰辛苦难,才让儿子熬出了头,母亲心中涌起阵阵酸楚。母亲苦尽甘来,喜极而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③“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④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⑤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⑥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⑦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⑧“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⑨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⑩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⑪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⑫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⑬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⑭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⑮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⑯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贪多嚼不烂

史中兴

    ①古话说,贪多嚼不烂。

    ②著名学者梁漱溟深谙此理。他的孙子梁钦宁接受访谈告诉我们,祖父一次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出去玩,他最小,只有四岁,最长的十一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四个孩子总共只要了二两米饭。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如今吃的东西好了多了,胖墩也多了,肥胖成了一种病,可证梁氏所言非虚。病从口入,你要健康,第一条就是管住你的嘴,众多医生千百遍地重复着这样的告诚。

    ③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也懂得这样的告诚,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食品再丰富,不会把盘子都搬过来,一天三顿就是三顿,不会没完没了地吃,一顿二两三两,不会八两一斤,换上肚汉,也不可能八十个馒头、六十碗面。

    ④这种过饱过撑的情形在微信群里发生了。你出去看看,车船上、候机候车室里、开会的会场里、商店的柜台里,甚至医生看病的诊室里,有多少人在低头刷屏,上班族办公的上班族办公时间不便刷,就上厕所刷。办公室以外,早晨一睁眼,晚上闭眼前,都刷个不停。我所住的院子里几个常去健身点的老人,近日不见,我转身xún mì,坐在长椅上刷屏呢!

    ⑤信息不胀肚子,胀脑子。你拥有几个、几十个微信群,一个群十来个人,就是几十、几百个人,每天从早到晚,这么多人给你发信,你也必有所回应,难怪有人一有空就刷屏,就是生怕漏了谁的信,在群中掉队落伍。这就迫使你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全部休息时间都不敢闲着,你就是24小时不闭眼不停手,它还是没完没了,你脑子不胀才怪呢!

    ⑥信息单一的年代,人们坐井观天,不知今夕何夕,患上信息饥渴症。如今人们爱上微信上自国内外大事,小至饮食起居,看病养生、辨假防骗,里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叫人怎么不爱它。事情总是这样,有一利就有一弊,爱之过甚,为其所累,就有可能转化为恨,或者是爱恨交加。

    ⑦老友聚会,一位退休不久的,泡微信的牛人,竟热情大减,诉说他泡微信的初衷,是让自己在朋友心目中是个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消息灵通人士,渐渐地,他应接不暇了,潮水般的信息,一波波从群里涌来,他把全部休息时间都赔上,还是担心又漏了什么。最烦的是,有人晒私照,传小道,他觉得把肉麻当有趣,无聊,群里人却齐声点赞、回复、转发,你不吭声,人家就有看法了。至于那些炒作的、推销的,更是一种骚扰了,怎么办呢?这位老弟的结论是戒微信不再沾微信,不让微信牵着鼻子走,弄得人七荤八素,丢了魂似的。

    ⑧这位老弟是不是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了呢?信息化时代,微信毕竟是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工具。

    ⑨有自制力,掌控有度,微信是不会造成脑胀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玉雕替我“说”爱你

禹艳

①他4岁了还不会说话,喊他也不搭理。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去医院,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聋哑。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又遭此打击。去特殊学校训练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年轻的妈妈最终不堪重负,在他8岁的时候,离家出走了。

②8岁是该上小学的年龄了,父亲却只给他报了语言课,并且辞去了玉器厂的工作。因为有点儿雕刻的技艺,父亲在朋友开的玉器店里帮忙。此后,他和父亲形影不离,工作、吃饭、睡觉,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还当起了师父。他站在一旁“听”父亲向顾客介绍各种玉石,坐在旁边看父亲雕琢,和父亲一起淘采玉料……看得多了,见得广了,渐渐地他真的对那个硬邦邦的石头产生了兴趣,渐渐地还能分辨出优劣美丑来。

③突然有一天,父亲发现了他的反常。有顾客上门时,他总是躲在里屋或是门后,探出个头,怯生生的样子。父亲让他出来,他十分惊恐,连连摇头。再去医院检查,因为聋哑,他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于是,每当有顾客来,父亲要求他必须在场,还强迫他帮着接待……父亲变得很严厉,总是逼迫他做事情,那阵子他委屈极了,觉得父亲不再爱他了。

④在愁闷情绪之下,他拿起了父亲的雕刻刀。因为只有这时,父亲不仅不会打扰他,逼迫他去招待顾客,还会手把手耐心地教他如何雕刻,怎样雕起来省力,怎样辨别纹理……就这样,他爱上了雕刻,疯狂地练了8年。8年里,他依然很少“说话”,每天练习的时间超过10小时,每一个小时,父亲都陪伴在侧,悉心教导。

⑤16岁那年,他雕出的第一个成品是父亲的模样……他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父亲。年近五旬的父亲接过时,热泪盈眶。父亲将这座玉雕放在了店里最醒目的位置,取名《父亲》。顾客前来,一眼便认出了雕刻的是谁,问及出自谁手,得知是又聋又哑的儿子所雕时,无不惊讶,而后啧啧称赞。这家店因为这个励志的少年声名大噪,生意红火了起来。

⑥几年后,他的刀法更娴熟了,前来找他定制玉雕的人越来越多,雕刻的图案也越来越丰富,除了人物,还有风景、属相、吉祥物等,工艺绝对上乘。但人们注意到,再没有一座玉雕超过那座《父亲》。

⑦他依然不喜欢与人交流,当地媒体想采访他,他拒绝了。执着的记者等在一旁,问他:“大家都说,你在16岁出的那座玉雕作品,后来很少有超越的,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心陡然收紧了一下,放下了手中的雕刻刀,指了指发不出声的哑嗓子,又指了指父亲,把手放在胸前打了个手势,“说”:“因为爱。”

⑧是啊,任何作品融入至深的爱,都是无法超越的。16岁那年,当他终于如父亲所愿,能够拿稳雕刻刀时,他依然说不出一句感激的话。于是,他把对父亲的爱融于雕刻之中。那精雕细琢的不是玉石,分明是想要对父亲说的一字一句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