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3.9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课时训练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中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导火线是( )

    A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 .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 .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考点】
    【答案】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8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苏醒了”,“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

    材料三: 五四运动后,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思想的转变。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毛泽东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毛泽东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其它著名的学生领袖如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等也先后走上了这条道路。

    ——以上材料摘编自胡绳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