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5分钟的成长

                                                                                                    卡洛·汤姆勃

         那一年我10岁。那时喜欢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大人,但是惊恐慌乱就像一条饥肠辘辘的食人鱼,轻易就可以攻破我的虚张声势。就像那个夏季的傍晚,暴风雨变得越来越猛烈,灯都熄灭了,时钟敲了9下,我开始哭起来。

         就在我倍感无助时,电话铃响了起来。我擦去眼泪,强忍着哽咽接起电话,是妈妈打来的。

         “嗨,卡洛吗?”她说道,“我还在——”“

          你在哪儿?”我打断了她的话,完全不管自己当时的焦虑不安有失“大人”的身份。

         “我在格洛里,和你弟弟在一起。”

         我知道格洛里超市离我们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你们什么时候到家呀?”我问道。

         “除非我们能搭上车,要不然你别指望我们很快就能到家。”

        “干嘛不坐一辆三轮车回来?”

         “三轮车司机不肯载客。”

         “走着回来呢?”

        “冒着这么大的雨走回去?我觉得不行——所以才给你打电话。”

        只有上帝知道我当时有多紧张,拿着话筒,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心跳。

        “穿上雨衣,招呼一辆三轮车过来接我们吧。”妈妈说道。

          我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妈妈还继续说着。“卡洛?你能行吗?”我能行吗?雨下得这么大,天色漆黑一片,雷声轰隆不断——谁知道外面漆黑一片中会有什么危险等着我呢?“可以,没问题。”我鼓起勇气回答道。

          “棒极了!带上一把雨伞,不然你会被淋湿的。”

           走出大门,很幸运,路边就有一辆三轮车。三轮车一开动,我便强烈地担心起来:万一司机是个绑匪怎么办?如果他收费太多怎么办?要是他让我半路下车,我找不到妈妈或者回家的路怎么办?我忧心忡忡,开始祈祷。祈祷并不能让我停止发抖,但却平息了我的恐惧。几分钟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到达了格洛里超市。   

         我妈妈正站在大门口外面,她看到了我。她左手牵着我九岁的弟弟保罗,右手拿着雨伞。他们向我走来。“哇,你现在真的是个大男孩儿了,能自己坐公车了,还能来接我们。”妈妈微笑着说。   

         我虽然更愿意她用“大人”这个词来形容我,而不是“大男孩儿”,但我还是得意得满脸通红。    

         我们上了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的座位上,就像所有成熟的男人一样。那个位置最危险,因为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很容易摔下来,所以我得紧紧地扶牢

         保罗对我说:“啊,你今天真的很勇敢。”我无所谓地笑了笑:“没什么,有一天你也能做到的。”他看着我,简直将我奉若神明。

         三轮车在我们街区附近雨水泛滥的街道上轰然行驶,经过众多的商店、房屋和路人,我觉得棒极了。我已经克服了恐惧,完成了使命。我的弟弟崇拜我,妈妈信任我,我还永远拥有一段有点类似于冒险的记忆。

         “你刚才害怕了吗?”妈妈问我。

         “害怕?我吗?”我愤怒地回答,“这只不过是5分钟的车程。”我看着她,她笑了。

(摘自《少年文摘》2011年第6期)

(1)、结合语境理解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害怕?我吗?”我愤怒地回答,“这只不过是5分钟的车程。”

(2)、“我已经克服了恐惧,完成了使命”一句中的“使命”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4)、画横线段落交代“我”在车上的位置,这一情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5)、文中的“我”和课文《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有哪些相同之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一 碗 米 粉
                                                                                                      徐全庆
       ①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②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③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④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⑤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⑥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⑦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⑧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⑨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⑩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⑿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⒀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摘自《天池小小说》)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时,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                                 ”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阅读《老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第三小组以“如何将回忆之乐写精彩”为主题,探究进入初中后的无穷乐趣,请你跟着

    他们一起完成探究学习吧。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

②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镜都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需要父亲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快,甚至有点刻板忧都的工程师会怎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版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图,用力册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莹别进,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安,还有些许酸克。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石榴。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带回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