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武松打虎》同步练习

请将下面《水浒传》中与武松有关的几个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只写序号)。

①打虎景阳冈 ②大闹飞云浦 ③血溅鸳鸯楼 ④醉打蒋门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大雪

    那年雪好大,鹅毛片片飞。

    梁子回来了。穿着皮夹克,披着黄大衣,足蹬大马靴,威武得像个军官。梁子在城里做生意,没几年的光景就发了,是我们这一带穷山沟的名人。狗儿、海子和我的母亲提前几天就托人给梁子捎了话,希望他这次回来,能把我们带出去,跟着他见见世面,挣不挣钱无关紧要。

    梁子见到我,先一愣,后大笑,拍着我刚剃的光头说:“好小子,哥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海子也在院内。海子手里牵着一只小绵羊,雪白的毛,弯弯的角,很温顺地低着头。狗儿说:“梁子哥,中午咱们杀羊吃。”

    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落雪的小院儿顿时沸腾起来。说到杀羊,在咱村里真是少见。我们地处汉江河畔,水美草肥,家家养羊,可自家很少吃,大都卖给羊贩子。要想很利索地杀死一只羊,还真是件棘手的事。

    为了表现自己,海子先动起了手。他把羊往树上一拴,从灶房拿出一把菜刀就向羊奔来。海子向左,羊角向左,海子向右,羊角向右。几个来回后,小绵羊奋力一击,反把海子掀了个仰八叉,引来大伙儿一阵哄笑。

    “山子上。”梁子点了我的名,我的脸就莫名其妙地发烧起来。我靠近小绵羊,小绵羊“咩咩”地叫了两声。它可是认识我的,同在一个村里生活,它吃草我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前天我还扯过红薯藤给它吃呢。

    我瞅它不备,弯下腰,伸出右臂,一下子搂着了小绵羊的头,准备朝小绵羊的咽喉切下。这时,我看到了小绵羊的眼睛里有了泪,晶莹剔透,顺着眼角流了下来。霎时,我心里一紧,“扑通”一声,手里的刀和羊一起落到了地上。

    最后,梁子出手了。梁子笑眯眯地骂我们都是笨蛋。这羊表面上看起来很温柔,其实骨子里倔犟着呢。梁子从屋里取出一棵大白菜。绿的叶,白的帮,极鲜嫩。梁子将白菜递到小绵羊的嘴边,小绵羊几经折腾,瞪着惊恐的双眼,不闻,不吃。

    “别怕,别怕,我不会杀你的。”梁子乐呵呵地蹲下来,像对一位老朋友那么亲热。小绵羊看看梁子手里没有刀,眼神稍稍松懈了一下。梁子以手为梳,给小绵羊搔起痒痒来,那动作极温顺。小绵羊可能被感动了,饱含在眼眶的一窝泪水,扯成线流了下来。

    小绵羊开始吃起白菜,并将身躯靠近了梁子。大伙儿也以为梁子不再杀羊了,打着哈哈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只见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小绵羊和我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见一股鲜血喷涌而出,羊的气管已被生生切断。小绵羊扑倒在地,一双翻白的眼睛瞪着梁子,嘴里还噙着一片白菜。

    围观的人们也是一阵惊叫。梁子站起来,擦了擦带血的匕首,自得地说,准备剥皮起锅了。

    那一晚的羊肉,我至今回忆不起是个什么味道。

    第二天,雪依然下,大地一片耀眼的白。梁子走了,是一个人。苍茫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孤独的脚窝。

(选自《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韦如辉

    张三住的小区,对面就是白沙湖。站在家里的客厅,张三可以轻易地俯瞰到整个湖面。

    春天,白沙湖像个安静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几朵悠闲的白云,在它眼睛里出没。

    夏天,多情的风总想着制造一些热烈的气氛。

    到了秋天,几条小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吸引着游人的眼球。大鱼儿似乎更加胆小,不敢在众目睽睽的眼皮子底下,亮出肥美的身材,即便它们偶尔耐不住寂寞,摇出几个漩涡,也会很快消失到更远更深的水中。

    冬天到了,水鸭子像画家手中的笔,把整块的画布涂抹得韵味十足。

    一年四季,张三都沉浸在白沙湖的变幻之中,其中的滋味,将张三的心头塞得满满当当的。

    不得不承认,张三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好心态,跟眼前的这个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几次,张三对生活很绝望,他甚至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字眼,但是看一眼白沙湖,张三便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无聊,很不负责任。

    因为,每次看到白沙湖,张三都会想起那年的春天。

    那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春天,很多人都感染了流感,大街上人人都带上口罩,学校里的小学生们陆续放假。

    张三也没能幸免,被迫请假宅在家里。这就给张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研究窗外的白沙湖。几乎每天,不!也可能是每个小时,张三都要向白沙湖看上一眼,甚至几眼。张三不仅看到了湖水,而且看到了湖边的东西。几只麻雀,在树丛中穿梭,张三看得清清楚楚。

    一连几天,张三的目光,都被窝在树丛中那个棕色的坐椅吸引住了。

    一对老人,晃晃悠悠从东边来,坐到椅子上,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两个老人个子都不高,身体弯下去,总也直不起来的样子。他们穿着老旧,衣服都是灰不溜秋的那种,跟湖景格格不入。那几只不停穿梭的麻雀,偶尔也出来叽喳几声,似乎想跟他们比一比身上的颜色。两位老人的头发,男的还好,黑色多于白色,而女的呢,则是一头霜雪了。这些特征,不是张三一次记下来的,他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才将此情此景此人稔熟于心。

    第一天,他们并没有引起张三过多的注意,只是在张三之后的回忆中,张三隐约记得有这么一对老人。

    第二天,他们晃晃悠悠的身影,才真正闯入张三的视线里。

    到第三天,张三意识到这一对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了。

    第四天、第五天,张三不仅掌握了他们出现的特征与规律,而且开始思考一个纠结的问题。

    这一对老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每天在这里准时出现,而又准时消失?

    天气很好,风不大,太阳光很柔和,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也比平时小些,张三穿上衣服,准备下楼去湖边看个究竟。

    已经宅家一个星期,张三觉得鼻孔清爽了,头轻了,脚步也不那么沉了。

    张三下楼,向湖边走去。张三慢慢靠近,脚步轻轻的,生怕惊动那对老人。而那几只麻雀,此时知趣地钻到树丛中。

    一首诗的朗诵声音,渐渐清晰,飘进张三的耳孔: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男的朗诵一句,女的跟着朗诵一句。男的声音沙哑,女的声音羁绊。男的尽量把速度放慢,似乎在等待着女的慢慢跟上。

    张三知道,这首诗是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不知怎的,张三突然有些感动,眼含泪花,悄悄退出白沙湖。

    张三回到家,站在客厅里,整理衣冠,毕恭毕敬地向白沙湖鞠了一躬。

    这一幕正好被刚进门的妻子看到,她诧异地盯住张三。

    张三哽咽地说,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窗外起风了,白沙湖面上波光粼粼。

(选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有删改)

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儿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过年

素心如玉

今天是大年三十。

②夜色如洇染的墨,由淡而浓,一寸一寸地吞噬着光的影子,用墨色装点着整座城市。对面的楼群渐次亮起了灯光,伴随着零零碎碎的爆竹声,黑色的夜空绽开了大片大片五彩的烟花。

③小小的出租屋内,肖云静静地站在窗前,默默地望着绚烂的夜空,心中突然涌起一阵浓浓的失落。

④毕业半年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工作,带给她太多的压力。尽管带她的师父对她很好,同事也都很友善,但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肖云还是感觉各种不适应,无法融入这个陌生的城市。每当夜静之时,她无数次地想起那个生她养她的熟悉的小山村,想自己的父亲母亲、同学朋友。

⑤为了今年的回家过年,她准备了好长的时间。提前一个月就买好了带给父母的礼物,又和带她的师父打好了招呼,订好了车票,处理好了一切的人事往来。谁知,就在这时,沉寂大半年的新冠病毒突然大面积爆发,疫情再度严重。

⑥她和母亲通了电话,得知家乡的疫情更严重,好多人已经感染,街上几乎看不到人。“云,要不……今年你就别回来了吧……不安全。我和你爸挺好的,家里什么都不缺。”听到母亲的这句话,她的心一点一点地沉下去了。她知道母亲说得对,在这敏感的时期,聚集就意味着传染,既怕被人传染,也怕传染了别人。但她还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 母亲怎么能不想让她回去?

⑦窗外,盛放的烟花还在持续,热闹着黑色的夜空。屋内,骤然响起的微信铃声拉回了肖云黯然失落的心。点开视频,母亲的笑脸占满了整张手机屏幕,但随即,又挤进了父亲略显苍老的面庞。

⑧“云啊,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啊?”屏幕上,母亲和父亲抢夺着手机的使用权,满是关心的问候,就这么铺满了整间屋子。

⑨“妈,挺好的,你不用担心啊。我……我正在看节目呢。”对母亲的不满刹那间消失殆尽,肖云的眼眶有一瞬的热,眼泪就想挤出来;母亲并没有不管自己,母亲的关心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都能溢出来。

⑩“哦,那就好,那就好……你一个人在外面,别不舍得花钱,该吃就吃,该玩就玩,钱不够了说一声,妈有钱……”

⑪ “知道了妈,我挺好的,真挺好的。这几天加班,单位发三倍的工资呢……”肖云努力让自己笑得灿烂,就像平时在家中面对母亲时那副没心没肺的样子。

⑫“妈,你们还没吃饭吧,你去忙吧,忙完了咱再视频啊。”

⑬“好好,我去煮饺子啊,该放鞭炮了。云啊,我开着语音,你今年不回来,妈在这边给你过年……哦,你别忘了吃饺子啊。”饺子下锅鞭炮响,这是父母一直保持的习惯,也是独属于年夜饭的仪式。肖云以前总是不理解一个简单的年夜饭,为什么就不能随心随性一些,偏要搞那些繁琐的仪式。但这一刻,她有点明白了。

⑭隔着手机屏幕,对面的声音嘈杂起来,过了一会儿,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劈里啪啦地炸了好久,肖云知道,这是父亲最喜欢的大地红,在远方那个熟悉的院子里,此时一定是通红的一片。父亲说过,这满院的鞭炮纸是不能清扫的,得留到正月初一,取的就是“红红火火”这个意思。

⑮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肖云的嘴角弯了起来,心中的孤独失落散了许多。她站起身,将桌上那盘早已凉掉的饺子重新热了一下,她知道,放完了鞭炮,父母该吃饺子了,她得陪他们一块吃。果然,手机屏幕动了,画面转换成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一个个如小元宝一般,白生生的,看着都让人流口水。母亲的大嗓门也跟着传了过来:“饺子饺子,团团圆圆,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来,吃饺子,咱一块吃啊。”

⑯肖云夹起一个饺子。超市买来的饺子皮厚,馅料的味道也一般,但她却觉得这次吃到嘴里的饺子格外鲜美。

⑰聊天语音一直开着,肖云可以清晰地听到一屏之隔的父母任何一点细微的声音。饭后照例是看春晚,毋亲照例对春晚没有多大兴趣,一会泡茶,一会拿瓜子,嘴里絮絮叨叨跟她说这说那,一如她在家时一般。父亲照例嫌母亲吵,时不时地和母亲逗嘴,并不时向她告状,也如她在家时一般。肖云破天荒地对喜欢的明星没了兴趣,全部精神集中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

⑱时间在这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悄然滑过。过年的仪式还没完,午夜十二点,父母还要祭祖。父母每年除夕的祭祖是很虔诚的,在供桌上摆放丰盛的饭菜,点燃香烛,然后放鞭炮,跪拜。肖云小时候,也曾和父母一同跪拜的,后来读的书多了,见解也多了,便见不得父母摆供桌点香烛跪拜的行为,斥之为封建迷信。在有一年守岁和父母吵翻后,父母也不再勉强她随着跪拜,她也曾因此得意过很长时间,觉得自己战胜了封建迷信。

⑲可此时,肖云心中充满了期待。除夕祭祖,除了表达对祖先的心意,感恩他们的庇佑,何尝不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缅怀和追思。自己当年,分明是践踏了父母的一腔思亲孝亲的情怀啊。

⑳她静静地等着,等着那神圣时刻的到来。今夜,她会献上自己最虔诚的跪拜。

(选自2023年1月13日《江山文学网·微型小说频道》,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张文奎

①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文章首次披露2020年6月中印边境对峙事件详细过程。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烈士陈祥榕家乡在宁德屏南,18岁入伍时便写下值得我们此生铭记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②初春的屏南,草木复苏,但我们心情却无比地沉痛。这里是素有“红旗不倒县”之称的革命老区县,也是陈祥榕的家乡。

③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尽管家境不好,在所有亲朋好友眼里,陈祥榕从小就是一位对家负责,乐观坚强孝顺的孩子。姐姐陈巧钗说:“陈祥榕从小因为有习惯性流鼻血的毛病,每次流血一摊一摊的,还安慰周边的人不要怕,只是习惯性流鼻血,非常勇敢。”

④陈祥榕13岁那年,爸爸不幸得了淋巴癌,妈妈在海南要打理芒果园补贴家用,姐姐上大学,陈祥榕留守照顾爸爸。“因为癌症,爸爸晚上会腿疼,都是弟弟整夜整夜的给爸爸按摩,才13岁的孩子,真的非常懂事。”陈巧钗哽咽着说道。在初一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认为自己是家里的唯一男孩,要给奶奶、妈妈和姐姐担起责任。

⑤陈祥榕将对家人的爱,也带给了同学、朋友。有一年,他班上班长被无牌无证车辆撞伤,陈祥榕知道后,在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还到广场上帮同学募捐。

⑥陈祥榕受堂姐的影响,打算去当兵。为了过体能测试,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沿着公路跑步,靠着自己的努力顺利入伍。“弟弟那时候的眼里有光。”陈巧钗说。2019年,陈祥榕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9月,陈祥榕将这份对家的热爱带到了军旅中,将赤诚镌刻在了喀喇昆仑。

⑦清晨,当哨声响彻营房,班长李确祥又想起了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的陈祥榕,想起了那个新兵的第一次冲锋。那是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李确祥和陈祥榕等紧急前出处置。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又不容辞!”他们赶到前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

⑧“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班长孙涛问他:“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他坚定地说。而他也的确做到了。

⑨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面,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牺牲时仍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⑩雪域高原捍疆土,红色热土育英才。2020年6月30日,陈祥榕烈士骨灰运回屏南家乡,在这片红土地上,“新四军三支六团”遗址依然矗立,北上抗日纪念碑熠熠生辉,中共闽东特委驻地历久弥坚,陈祥榕的英雄魂也将在此永垂不朽。

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的千古担忧,我们在新时代千千万万的陈祥榕身上找到放心的答案。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选自2021年2月20日《闽东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