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书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第三小组以“如何将回忆之乐写精彩”为主题,探究进入初中后的无穷乐趣,请你跟着

    他们一起完成探究学习吧。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在我小时候,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的那一天一样不可思议。

②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科院下属的国家级天文台中,不少观测星系的望镜都是他设计的。设计组装好的望远,小心翼翼地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需要父亲前往调试,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通常,他一出差就会有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言。因为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归来时,那个木讷、谨快,甚至有点刻板忧都的工程师会怎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后正值临的石榴丰收,父亲带回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时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版教给他的方法,在石果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图,用力册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莹别进,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安,还有些许酸克。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在怎样的大地上孕育,才能够散发出如此滋味?这是陕西大地的结晶。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黏腻、湿润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石榴。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当时绿皮车要走56个小时的漫长旅程。父亲带足了榨菜、方便面,还有自己做的紫菜饭卷上了车。等他归来时,他居然带着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是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回了新疆的棉花,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了,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都不够,要不要多送他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他要让两个女儿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父亲将这干燥的棉枝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父亲让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棉花,摸摸里面的棉籽儿。他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可以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我已经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长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台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它装成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说,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带回从花卉市场批发的一箱子白玫瑰花。我们都吃了一惊——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给母亲买花。家里没有这么多花瓶,母亲不仅动用了没有来得及扔掉的白醋瓶,腌腊八蒜的坛子,还抱着余下的玫瑰,四处去送邻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的最大喜悦,不仅是望远镜的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满月时,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我记得,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女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颗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脱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1)、乐在回忆·内容的撷取

父亲的每次归来,都带回了“浪漫”。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2)、乐在回忆·语言的斟酌

修辞的恰当使用能够使文章灵动起来,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声音能够更好地传达语言的优美,请你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温馨小贴士】朗读设计可以从重音、停连、语调、语速、语气等入手。

探究结果:我们在写作时,除了我们熟知的修辞手法之外,也可以特写一物体或事,并慢慢列举,还可以活用叠词哦!

(4)、乐在回忆·结尾的探究

这篇文章的初稿结尾是“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小小的一个石榴、一枝棉花、一架望远镜,成为我记忆中最亮丽、最温暖的色彩!”试比较两个结尾,作者这样修改好在哪里?归纳如何将结尾写得有味道。

探究结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②“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③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④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⑤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⑥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⑦“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⑧“可以抄一点。”
        ⑨“拿来我看!”
        ⑩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⑪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⑫“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⑬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⑭“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阅读《心守一事》,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生在世,结识了几个隐藏民间的高手,是运气,也是福气。

      ②三月份的时候,我随朋友去普洱澜沧,专程采访做了一辈子茶的茶妈妈。第一眼见到茶妈妈,觉得她真年轻,完全看不出她已经六十多岁了。茶妈妈穿戴着布朗族的传统服饰,站在茶树林小路旁的一棵树下,双手交叠在身前,面带笑容,欢迎每一个前来参加茶祖祭祀的客人。

      ③祭茶祖仪式那一整天,茶妈妈都很忙,我只有短暂的机会与她面对面聊天。从十六岁开始,她就在景迈山上学习制茶,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从一个小小的学徒做到古茶公司的老总。她把这片高原深山上的古茶园当成自己的孩子,也当成家,浑然不觉劳累寂寞。她清楚地记得景迈山有多少棵古茶树,也清楚地知道,熟茶发酵时,应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直至现在,她年纪大了,依旧会亲自去茶园采摘茶叶,制茶。她不是茶商,而是茶人。我问她:“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梦想?毕生追求?”她看着我,笑着摆了摆手:“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喜欢茶。”

      ④我还认识几个一辈子坚守一件事的人,他们都鲜为人知。

      ⑤老鲁,他在街上摆一个水果摊,就养活了全家老少,儿子还是研究生毕业。平时,像老鲁这样的人,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你根本不会发现他这人有啥不平凡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有绝技在身。正月里的一天,老鲁邀我上山,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开始模仿马在奔跑,受惊、疲惫时的不同叫声,简直惟妙惟肖,让我叫绝。老鲁说他还会模仿虎啸猿啼、虫鸣鸟叫、雨打风吹等各种声音,这是他从小开始独自一人在山上练成的。我问老鲁:“你的口技这么好,为啥不去《星光大道》表演?”他嘿嘿一笑:“没啥意思,没啥意思,我也就是找个乐。”

      ⑥老朱是个能在在米粒上刻字的人。他用一把小钳子夹住一粒大米,用一支缝衣针大小的特制刻字笔,几分钟就能把“粒粒皆辛苦”五个字刻在了米粒上,当然,要用放大镜看。老朱是十多年前练就这个绝活的,我建议他用这门绝活去挣点钱,他笑着说:“我这活,是用来养心的。”我曾经想找他学学,老朱摆摆手对我说:“这活可不容易练,要耐得住寂寞。”

      ⑦老柏是一个诗人,早年写了很多诗,但名声不大。过了六十岁,他开始惜墨如金,一年也就写十多首,读他诗的人更少。有一年秋天,他一个人在巫峡,满山红叶如霞,他在诗里写道:“黄昏时分热烈的峡谷,像为人布置的新房,而我只在幽暗处,静静守望……”他的诗句,仿佛在沸水里滚煮过,拎出来却又平和冷静,像是自言自语。我看见平时的老柏,大多是紧闭嘴唇,有时刚一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了,让你感觉是早期无声黑白电影里的一个人物。在这个崇尚物质的时代,像他这样追求精神享受的诗人是稀缺的,也注定是寂寞的。

      ⑧还有我认识的纺棉花的吴大爷、做传统老秤的张胡子、在屋顶上顶一锅盖唱京剧的宋二宝……我偶尔与这样的寂寞高手相处,感觉自己平淡的日子,也涌动着热烈的人间烟火。

      ⑨心守一事,一生专注。当一件事情成为你生命中心甘情愿的必须时,你就能忍受寂寞和艰辛;有了这样的态度,在任何领域,不管做什么事,都可能成为高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母亲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得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候心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的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上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用手紧攥着她那像枯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地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片阳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⑪“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⑫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阅读《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完成问题。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

①好心的街坊告诉我的母亲,她从收音机里听到,某个农村公社的卫生院有位老中医,对于治疗精神病很有经验,所开的药也很见效。

②那个农村人民公社在“江北”,也就是松花江的北岸。当年,“江北”几十里内,除了农村,还是农村。

③我的母亲要为我的哥哥去买药。一条收音机里都广播了的消息,使母亲心生巨大的希望,这是多么正常啊!

④然而,我坚决反对母亲去。到江北往返都要过江桥——过江桥就得上下旋梯。冬季里,旋梯的铁踏板很滑,我担心母亲出意外。

⑤母亲说:“无论怎样也得去一次,妈会小心的。”

⑥我说:“那也不必你亲自去,我去好啦!”

⑦我说服母亲同意了我的“主动请缨”。

⑧从我家住的地方去往松花江畔,如果乘车的话,也只能乘三站到斜纹街口,三站都是短站,却往往要等上十几分钟。我觉得有等车的时间都可以走两站路了,而且乘车还要花一角钱,所以我就没乘车,索性往斜纹街走。

⑨走到斜纹街,还要通过哈尔滨那条著名的中央大街。走到中央大街尽头,就走到了防洪纪念塔前,也就看到松花江大桥了——它在防洪纪念塔左边。

⑩我穿得厚,走得急,刚到桥头便出汗了。旋梯果然滑,我十分庆幸踏上旋梯的是我而不是母亲。

⑪下了江桥,但见眼前白茫茫一片、雪野直连天边,一时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空旷的天地之间,风更大了。

⑫不远处,一道雪岗后有屋顶显现——屋顶也是白的,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来。

⑬我决定朝那里走,心想:即使走的是相反的方向,也可以敲开哪户人家的门问清路线。当年没有手机导航,去往陌生的地方,全靠多问。

⑭当年的江北没有水泥路,更没有柏油路,雪覆盖在沙土路上往往会将路面和两边的田野连成一片。如果路上再没有马车或卡车留下的印迹,那就更容易走偏了,会不知不觉走到田野里去,结果白走了冤枉路。所以我放慢了脚步,走一段停下来分辨一次。

⑮经过了四五个村子,还真敲开一户人家的门问了一次。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走到了那人民公社的卫生院。接着是领号、排诊。排诊的人还不少,都是慕名前来替亲人求医的。

⑯一位农村大婶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之后,她又问我怎么来的。我说走来的。她吃惊地说:“孩子,那你起码走了十三四里地呀!”我不知再说什么好,只好笑笑。

⑰她叹口气又说,她是为她女儿来抓药的,说罢落了泪。

⑱那时的我还不会劝人,更加不知说什么好,只好起身请她排在我前边。她谢过了我,非但没往我前边站,反而动员别人让我排到前边去。排队的都是农村人,听那位大婶说我是从市区走来的,肯定还因为我是个孩子,都愿意让我往前排。 这个也让,那个也让,结果我反而站在了最前边。

⑲我很快就见到了那位出名的老中医。他没听我讲完哥哥的病情就打断了我的话。他说:“孩子,一定是别人没说明白,我不是精神病科医生,我是用祖传偏方治癫痫病的,这两种病是完全不同的病啊 !”

⑳我呆住了,忽然很想哭。

㉑老中医又说:“孩子,别急,既然你大老远冲我的名气来了,那我就不应该让你空着手回去。这样吧,精神病人以精神镇定为好,我给你开几服起这种作用的中草药吧。你回去告诉你妈妈,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能治愈精神病的药,不必再四处求医浪费钱了,能住院还是住院吧,精神病院是唯一能缓解这种病情的地方!”

㉒他还叫来护士,让护士带我去抓药,并且郑重地指示:“别收这孩子的钱!”

㉓我谢过老中医和护士,拎着几包草药走到外边时,一个大男人跟了出来。

㉔我以为他有什么歹念,不免对他有所警惕。他让我别怕,说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想买我身上的光板皮大衣,问二十元肯不肯卖给他。

㉕我听父亲说过,那是他在新疆时花二十元买的,所以我坚持要卖三十元。毕竟,我父亲千里迢迢将它带回了哈尔滨——全东北都很难买到这种用新疆细毛羊的羊皮缝制的大衣。

㉖他说他只有二十元钱。我说二十元我是不会卖的,那就卖亏了,回家会挨训的。

㉗看来他是真喜欢,他让我等他一会儿,他进卫生院去借钱。转眼他就出来了,高兴地说借到钱了。

㉘我坚持先收钱后脱衣服。他依我。我脱下衣服后,他又犹豫了,不无悔意地说:“孩子,你还得往回走十几里地呀,只穿一件薄棉袄行吗?”

㉙我说:“行,我抗冻!”——我怕他真的反悔,将皮大衣往他怀里一塞,拔腿就跑。我脱去那件大衣,身上轻多了,衣兜里多了三十元钱,心里也特高兴。三十元啊!快够我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回去的路熟了,“任务”出色地完成了,我身轻心悦,反而浑身是劲,走得极快,有时还跑一段。

㉚“呀!呀!发生什么事了?你怎么……”母亲见我头发都湿了,吃惊又不安。

㉛我拿起一只碗,掀开缸盖就要喝凉水,被母亲阻止了。母亲命我立刻脱鞋上炕,坐在热乎的炕头那儿忍会儿渴,她要为我煮一碗加糖的姜汤。

㉜我这时才觉得脚疼——包脚布走散了,双脚磨出了几个疱。

㉝喝下姜汤,我背上大汗淋漓。母亲替我擦汗时,我汇报了买药的经过。我说:“不许批评我自作主张把羊皮衣卖了,我认为卖得值!”

㉞母亲说:“妈怎么会批评你呢!如果去买药的是妈,那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了。”母亲似乎想搂我一下,却又没那么做——因为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以佩服的眼光看着我,仿佛他们的二哥是一个冒险而归的勇士。我想,对弟弟妹妹而言,往返三十里地大约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

㉟连哥哥也从旁说了句明白的话:“可别感冒了。”

㊱母亲接着他的话说:“你二弟是为你去抓药的,还不谢谢你二弟?”

㊲哥哥却又转身嘟囔起他的疯话了。

㊳ 母亲向弟弟妹妹们说:你们幸亏还有一个二哥,对不对?弟弟妹妹们点头。

㊴我觉得母亲问弟弟妹妹们这句话,是对我的最高表扬。这段经历使我忽然明白了,责任也是生活天然的一部分。既然是天然的,那就只有尽力把它担起来。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