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社会难免有黑暗面,我们常常喜欢放大黑暗,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义愤填膺地谴责和鞭挞黑暗。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做那束光,那束在黑暗来临的时候照亮他人的光。谴责和鞭挞让我们高尚,但如果没有后续积极的行动,高尚就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A、客观公正地对待阴暗面 B、用积极的行动影响世界 C、用大爱之心去温暖世界 D、要做名副其实的高尚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棉花
      ①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棉花在热带地区可长到6米高,一般为1~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铃成熟时开裂,会露出棉籽上的毛茸茸的白色絮状棉纤维。棉纤维长约2~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②棉花原产印度,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③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据测定棉花单叶的最低受光量为1000勒,最佳受光量为7万~8万勒。在此范围内,棉花产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
      ④水分是棉花生长的重要条件。棉花与水的关系请见附表。

棉花生育阶段土壤保水范围水量需求
播种0~20厘米土层60~70%
苗期0~40厘米土层60~70%
初蕾0~60厘米土层65~75%
盛蕾0~80厘米土层70~80%
吐絮0~90厘米土层75~85%


      ⑤棉花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的,所需的温度和空气亦部分取自土壤,同时棉花生长需要土壤的有力支撑。棉田土壤的理化属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盐碱含量、团粒结构等均对棉花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⑥中国是世界产棉大国。一首《棉花与节气歌》大致描述了我国产棉的基本状况。“清明谷雨紧相连,华北新疆齐种棉。立夏小满轻施肥,滋润幼苗壮棉田。芒夏连暑勤追肥,日长夜高棉铃见。立秋处暑收获季,采摘归仓笑开颜。”
      ⑦棉花是天然绿色产品,作为传统的保暖材料,由于透气性冠于所有材料,且无静电无刺激,所以老少咸宜。虽然羽绒的保暖性优于化纤,更优于棉花,但羽绒对过敏性体质的人会有一定的刺激(化纤好一点),所以这两类材料的使用因人而异。尽管羽绒的空气流通性能比棉纤维差,但化纤更是等而下之,极易贴在身上,不利于皮肤透气。加上羽绒、尤其是化纤的静电对皮肤刺激较大,容易造成皮肤粗糙和神经衰弱等问题。
      ⑧衣被天下,还数棉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不。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景观的形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暑假——父亲丰子恺轶事

丰陈宝

    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们住在故乡石门湾。

    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在家乡的小学里念书。一到放暑假,家里就闹哄哄的。于是,父亲便着手为我们安排暑假生活,让我们过一个内容充实、且又有情趣的暑假,既不乱吵乱闹,又不荒疏学业。

    如果逢到天气阴凉,父亲就组织我们到近郊去做“跟踪追击”的游戏。四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二人。令二人先从某处出发,弯弯曲曲向前走去——越过桑田,跨过田埂,走过小桥,沿着小河一直走去,比如说,走到一棵大樟树处为止。先走的二人每到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都要写一张纸条指示前进方向。这小纸条或用石子压在小路上,或想办法挂在桑树丫杈上,或放在农舍的石阶边……二人出发后,七弯八绕,走得早看不见踪影时,另二人才出发前去“跟踪”。这后出发的二人如果一路仔细、无误,便能追寻到先出发的二人。

    参加这样的户外游戏很有趣。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二人在追踪时,边走边聊天,一不小心错过了三岔路口,直走到前面的十字路口不见标记,才回过头来寻找。原来三岔路口的小纸条是用一块小石子压在路旁草丛中的,很容易疏忽。找到小纸条,我们这才走上“正路”,顺利到达目的地。可见这游戏不但有趣,还可训练孩子做事灵活、仔细。

    但暑假里大多数日子是大热天,户外赤日炎炎,不宜多逗留。这时父亲常常是躺在藤椅上读鲁迅的小说,让我们围在身旁听。有一次,父亲读《呐喊》中的《社戏》一文,孩子们看社戏回来偷罗汉豆,一边是阿发家的,一边是六一公公家的。阿发往来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读到这里,父亲笑了,不觉插入几句自己的话:“真有意思:我们的,也叫偷!”我们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更多的时候父亲让我们练笔:他出题目,叫我们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写的是抒情文,有时写的是记叙文,有时写说明文……

    有一次,父亲别出心裁,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怎样搓麻将》。只因母亲回娘家时,常常和亲友们搓麻将,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几个大孩子不教自会,常常在假期里以搓麻将自娱。(我们的技术不精,纯粹是当作玩耍,好比打扑克取乐一样。)父亲因此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他说,你要教会一个完全不会搓麻将的人,这个人甚至连“筒”、“索”、“万”都没听说过,一张牌也不认识。大家一听这么一个作文题,都笑起来。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觉得真要写一篇能教会别人搓麻将的文章,确实也不容易,而且写起来又很有趣,便各自埋头去写了。我记得我的这篇作文写得很长,讲得有条有理,十分详细,获得了父亲的好评(他不批分数,只是在文末写几句评语)。

    李叔同在《忆儿时》一歌中写道:“回忆儿时,家居戏嬉,光景宛如昨。”父亲安排我们度暑假的往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六十多年漫长的岁月,并没有将它冲淡,儿童时代的趣事,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阅读下文,答后面小题。

一次失败的离家出走

    1998年,我上初二,有一天,我离家出走了。

    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出走,原因是:我厌倦了当一个好孩子。

    我对着镜子,优伤,沮丧,无可奈何。镜子里的自己,长着一张平庸无奇的脸:瘦弱,白净,还有一副金丝眼镜,标准“小红花少年”的模样,我无数次比划。这里,对,是这里,斜下来,有一条刀疤该多好。

    更要命的是,因为成绩好,加上管教严,我一直是“别人家的小孩”----走路中规中矩,放屁细声细气。只是,只是,没人知道,在我内心深处,燃烧着怎样的火焰。

    十三岁的少年,两点一线,写不完的作业,却渴望像草莽英雄那样揭竿而起,像江湖豪侠那样仗剑行天下。

    那天的早饭是稀饭和白煮蛋。我喝完稀饭,把白煮蛋放进书包里,又从厨房拿了一个冷粽子。然后背上书包,右手插在裤兜里,紧紧攥着两张皱巴巴的钞票,一张五块的、一张十块的,钱是昨天问爷爷要的,理由是买学习资料。

    出门,沿老街一直走,前方有一座石桥,过了桥就是我所在的中学、我走过桥边,卖卤豆干的阿婆抬头看了我一眼,带着做贼心虚的快感,快速穿过一片旧街巷,我来到了小镇的尽头。

    镇北边是村庄,大地在我眼前徐徐打开,春天,油菜花盛开,三两农人在田里劳作。我走在田埂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股悲壮感油然而生。你看,我自由了。我将浪迹天涯,永不回头。像格瓦拉走向丛林、像贝吉塔走向那美克星,像十二月党人走向他们的流放地。世界如此辽阔,而我是孤独的。意识到这一点,真是让人又心酸又骄傲。我不由想起工高尔基的《童年》、锹更斯的《雾都孤儿》和日本动画片《咪咪流浪记》。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风雪落下……

    接下来的歌词我不好意思唱出来,什么“我的好爸爸”“我要我要找我爸”,一律用“啦啦啦啦”代替了。

    我没去找爸爸,我爸爸来找我了。

    中午的太阳白晃晃,我坐在田埂上,吃完了白煮蛋,正在剥粽子。我爸骑着自行车,无息地靠近。发现他的时已经太晚,我再想逃跑已绝无可能。我爸是高中部的老师,对于我的动向从来都是了如指掌。一定是班主任跟他说我没去上课,然后卤豆干阿婆泄露了我的行踪。

    我爸停了车,倒也不着急。他摸出打火机,半靠半坐在后座上,点了一支烟,抽了几口之后,他摁掉烟头,说,走。

    我要我要找我爸爸/去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我的好爸爸没找到/若你见到他就劝他回家……

    我爸推着车走在前边,我垂头丧气地跟在后面。一路上,谁也不说话,到校门口他开口了:我跟你的班主任打过招呼了,说你身体不舒服,请半天假。

    我说嗯,低着头往大门里走。他叫住了我:钱交出来。

    什么?

    跟你爷爷要的钱。

    十五块钱相当于三十根雪糕,五十个游戏币,一百五十只甩炮,说没就没了,我欲哭无泪。

    我爸有点得意,这点小花招,哼哼,还能瞒得过我…期中考到年级前三,我就不告诉你妈。

    他抽出那张五块的扔给我,把那张十块的塞进自己上衣内兜,一甩腿,骑上车走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枯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档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我当年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这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我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如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的手上,我把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书读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占为已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扣,“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大吃一惊,抬头,阅览室里的其他人已经走光了,夜很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了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暖。我站在黑暗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予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究似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它一直被我珍藏着。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