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并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好吧,就明天。”我说。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第①段和第⑦段两次出现了“好好儿活”,分别有什么含义?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品味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从词语使用角度分析)

②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股的神色。(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

(4)、结合选文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5)、“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前面我已经说过,它捕获到一件东西;那东西一般无论对它自己或者对别人都是毫无用处的,那东西往往要比其应有的体积大六倍。它找到一个很不称手的地方,一把揪住了它。它使大劲把它举起,然后开始搬运,不是往穴里搬,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走,不是从容不迫,运用智慧,而是发了疯似的急赶,虽然那样只会白白浪费了它的气力。它被一个小鹅卵石挡住了路,它不是绕过了它,而是倒退着向上登 , 把它的捕获物跟着往上    , 在小鹅卵石的另一面   了下去。它气愤地   起来,   去衣服上的尘土,向手上   一口,恶狠狠地   住它的捕获物,把它又是往这面猛力地    , 又是往那面使劲地   。有一阵子把它向前    , 然后又   了屁股;有一阵子把它从后面    , 举动越来越狂暴;过后不久又把它   到空中,朝完全另一个方向一路使大劲挣扎过去。它碰上了一茎杂草,它从来不会想到绕过了它,不,它非爬过去不可。于是,它果然爬起来,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巅——它做这样聪明的事,有如我背着一袋面粉从海德堡去巴黎,却绕道攀登施特拉斯堡的尖塔一样。它爬到了上面,发现那地方不对头,于是它随便浏览了一下风景,接着,或者是爬了下来,或者要滚了下去。然后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仍像往常一样,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如何记住乡愁
                                                                                                           燕海鸣
       时下,“记得住乡愁”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大规模推行城镇化的同时,如何留住乡村肌理,如何传承民间的记忆,对于规划者和普通人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联想到最近另一句流行语“时间去哪儿了”,我们更可以真切感受到整个社会的一种焦虑,一种在巨大时代变革和急速生活节奏中难以寻找稳定心灵的焦虑。
      无论是“记得住乡愁”还是“时间去哪儿了”,都在表达一种心理,即对变化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只不过,前者指向空间的转换,后者则指向时间的流逝。或者说,前者的目的是回到家乡,后者的目的是回到过去。
      乡愁和怀旧诉说的是同一件事,在英文表达中可以明确体现出来。英文单词Nostalgia是乡愁、怀旧的意思,这个单词由两个希腊语词根构成,nostos对应“家乡”,而algia对应“怀念”。但希腊语的词根并不意味源自希腊。实际上,这个词是瑞士的医生侯佛(Hofer)在其1688年的一篇医学论文中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是医学论文?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乡愁、怀旧是一种疾病,必须通过医学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认识并非毫无缘由,当时欧洲大陆大小战争很多,许多士兵由于思念家乡,无法集中精力在前线对抗敌人,大大影响战斗力。因此,这种乡愁病,成为医生们研究的对象。
       300多年过去,乡愁早已不是一种病,甚至成为诗人和哲学家们表达自己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乡愁也不仅停留在空间维度,更扩展到了时间维度上。撰写《怀旧的未来》一书的俄裔美籍学者博伊姆(Boym)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导致人们越发怀念过往的慢节奏生活,以及越发怀念并需要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会学家戴维斯(Davis)也认为,在充满不确定的变动和断裂的过程中追寻一种稳定与持续的力量,是人们怀旧的主要动力。
        因此,我们已经更清晰地认识到事情的本源所在:乡愁、怀旧行为本身不是疾病,导致人们乡愁、怀旧的大环境,才是需要思索的对象。我们是否太强调发展的价值,而忽略了无序发展所带来的人们心理认同的紧张?我们是否太过描述都市水泥森林的繁华,而忽视了正在迅速消失的原乡传统?也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质疑声中,“记得住乡愁”能够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时间去哪儿了”能够迅速引发社会的共鸣。
      虽然这种乡愁、怀旧的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我认为,如果对这种力量使用过度,也会导致负面结果。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按照博伊姆的分类,怀旧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者认为旧的时代好于当下,所以要回到过去。这种类型的人走到极端,便是要对已经因种种原因废弃或消失的古迹进行复原。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以崇古为名大肆修建仿古建筑的例证,但是,“乡愁”不是这样记住的。
      反思型的怀旧听起来理性一些,这类人更强调对旧的“怀”,不追求回到过去,而是追求一种怀念过去的徘徊感:“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斑斑锈迹上、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的时间的梦境中徘徊。”但反思型怀旧走到极致,便是对历史的滥用,使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失落和挫败感。这类人会走向进步的对立面,将任何合理的变化和发展都视为敌人。他们不需要回到过去,他们索要的是将时间停止,将时间凝固。
       “记得住乡愁”,犹如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大潮中,未来具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过往,人们才会为乡所愁。从这个角度而言,“记得住乡愁”存在着语病。因为乡愁是一种怀念故乡的情感,我们要留住的不是这种情感。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城市面对故乡的寥落捶胸顿足,而是积极留住故乡文化脉络中的美好。
        所谓“时间去哪儿了”更是如此,时间既无法回溯,也无法停驻。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可以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之中。但是,当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那种浪漫的忧伤便不再美丽。适应变化是人应具备的素质,否则就如博伊姆所说:“对于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个人自己童年的思念。与其说是对于进步缺乏适应,不如说是‘对于成年人生活的某种不适应’。”
(选自《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3月14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驼峰上的哈萨克姑娘

王宗仁

       ①夏日的沙漠里zào热得像一口大蒸锅,人置身其间,会蒸得晕头转向。为了免受这种煎熬,我特地把去翡翠岛采访的时间安排在太阳落山之后。

       ②一听到“翡翠岛”这三个染绿带水的名字,你心里大概就润滋滋的了。其实,那里还是一片风沙咆哮的荒野世界呢。牧民们组成的植树大军正在憋足劲改变它的旧貌,他们按捺不住向往绵延绿杨翠柳的渴盼,便起了这么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③沙漠的夜,空荡荡,黑洞洞,四周寂寞荒凉得有点怕人。沙滩上到处是拦路的流沙。脚一踩下去,沙子就扑哧一声埋到了脚脖根。我费劲拔出脚,慢慢地走着。大概走了不到一个小时,我忽然看见一颗拳头大的光亮出现在夜幕上,点缀在这星群之中。啊,好大的一颗亮星!我站住,出神地看着……

       ④借着夜的微光,我隐约看见,面前是一个黑乎乎的什么东西。它三高两低,像一座小山峰,不住颤动的光芒犹如一把剪刀,剪开了漫漫夜幕……这颗亮星原来是盏灯,风灯!那三高两低的东西在徐徐移动,风灯跟着在行进。啊,是骆驼,驼峰上坐着一个姑娘,风灯就提在她的手中。骆驼驮着姑娘,驮着风灯,不紧不慢地走着……

       ⑤这是一个哈萨克姑娘,顶多十三四岁。她吆喝着让骆驼停下,和我搭话。“我叫娜仁花,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来参加植树。我跑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打仗跟植树一个理。没有驼队运树苗,风沙线上栽树的叔叔、阿姨,就只好停工待料,就像解放军叔叔冲锋时枪膛里没有了弹一样。”娜仁花,好样的后勤兵!

       ⑥我们一路同行。月儿升起了一竿高,大地一片银辉。直到这时,我才看清娜仁花坐的驼峰上驮着两大捆树苗,青勃勃、嫩鲜鲜的叶芽儿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给染绿了。娜仁花对我说:“这些树苗有杨树、柳树、雪松、洋槐……”点了这一大串树名以后,她又扬了扬手中的一小扎树苗,说:“还有它,叫昆仑藤。”

       ⑦“昆仑藤?”这是个新鲜品种,我第一次听说。

       ⑧“这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栽培成功的一种耐寒树种,因为它是在昆仑山的冰雪地培育成功的,为啥叫藤?就是把树栽在沙滩上,让它们像藤一样一直爬到昆仑山顶……”说到这儿,她不再吭声了,显出一副沉思的样子。我知道,娜仁花一定在思谋着,怎样使他们这“青藤爬昆仑”的宏伟规划得到实现。思想插上了翅膀,向理想境界飞翔,这是不含糊的。但是,飞翔的征途上会遇到各种险阻。

       ⑨借着朦胧的月色,我看见了骆驼留在沙滩上那一行深深的蹄印。我坚信,不久,这每片蹄窝里会漂来清水,长出绿色……

       ⑩“瞧,我们的大队人马赶上来了,我得赶路了。再见!”娜仁花吆喝起骆驼起程了。

       ⑪我朝她的身后望去,啊,多么壮丽的戈壁夜景,只见每隔十来步,就有一峰骆驼,每个驼峰上都有一个人影(那一定是娜仁花的同学),也有一盏风灯,足足有二三十峰骆驼。这一串“星星”,镶嵌在夜的沙漠上,像神女给沙漠的胸脯戴上了一串银练,漂亮极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碗公花

简嫃

    ①是谁家晒了地毯忘记收?搁在篱笆上,又是开花,又是牵扯?

    ②是谁家牧童丢绳又丢索,草路旁边,缠缠绕绕活结打了无数个?春风如笛响,春雨如长鞭,一响一抽,一响一抽,于是,东家后院西家门前,那万万千千活结一奔跑,就把田野踏成大荒漠。春雨一落鞭,它们就愈跑愈远,笛声吹几响,它们就开几朵花儿。

    ③我们叫它“碗公花”。童年时,我是个很爱漂亮的女孩子。不是用竹心穿成圆圈儿,挂在脖子上,就是拔地瓜的茎叶,一搭一搭地折成项链、手镯,挂得满身都是,俨然一个公主。我自认是天下最漂亮的女孩子,成天锁在房里,看镜中戴了牵牛花的自己。但是,阿婆告诉我,摘一朵牵牛花就会打破一个“碗公”。我不晓得最初是因为牵牛花长得像“碗公”,所以就叫它“碗公花”,还是因为摘过花的人多曾砸了碗公,所以才叫它“碗公花”。不过,有一点我确定的是,从那以后,我很少去摘它了,因为我时常弄破碗,心里就愈加迷信牵牛花是会发脾气的花了。

    ④在我的记忆里,牵牛花是一年四季都开,仿佛从未见它歇过。念初中时,我每天要骑半个多钟头的脚踏车上学。路的旁边是河,河岸上种了一大排的竹子。竹子太长了,就自然地垂成弧形,像一道拱门,随着晨风轻摇,那拱竹上铺了一层牵牛花,花藤长长短短垂呀垂地垂下来,风一吹,藤条便一上一下地荡起来,把千朵万朵敛着养神的牵牛花一一拍醒。

    ⑤有时风大,连愈压愈低的竹丛,也禁不住要晃过来晃过去、晃过去又晃过来,仿佛是慈爱的老祖母,抱着心肝宝贝的孙子,摇呀摇地又哄又呵护一般。我想,小牵牛花一定是老竹钟爱的孙女儿,否则,老竹怎么一大早就摇起摇篮儿,又是唱曲儿又是哼歌呢?

    ⑥每当骑到这一段路时,我总爱加快速度,“咻”地冲过这道竹之拱门、花之山洞,然后出其不意地伸手一打。有时候会打下一两朵仍在睡觉的牵牛花,那种舒畅快意的心情真不知如何形容。后来,那些垂竹被剪掉了,因为过路不方便的缘故。至今,我仍记得那处竹门花洞,每次想起,仿佛又见花洞鲜明在前。

    ⑦牵牛花是最爱盖屋顶的花。人们在屋顶上铺了一层又一层的瓦片,千思万虑地想防雨。我在乡下见过一个顶聪明的农夫,他的屋顶上长满了牵牛花,铺得再周遍不过了。雨一来,牵牛花便打开大大小小的“碗公”,把雨水一点一点地盛起来,等阳光出来的时候,再把水进贡给天空。屋顶有破损落瓦的烦恼,牵牛花却愈长愈新,只要几只麻雀,几只小鸡小鸭偶尔上去施施肥,它就会安分地把屋顶守得紧紧的,不怕被风卷去。

    ⑧我曾问过自己,如果是花,愿意是哪一种花,刚开始,总希望是最美丽的。后来,我感动于牵牛花强韧的生命力,竟连被扯断在草堆里,还能从容地迎接阳光,把“碗公”一个接一个地打开。虽然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但拘得了一时,岂拘得了一世?它那生命的触须必定会再度伸出来,再抓住泥土,再呼吸空气。原来,这世界对于强韧的生命力是无可奈何的。一地的牵牛花,它哪里惧忧花朵被践踏、藤蔓被截掉?踩得碎花,可踩不碎潜藏于大地腹部那双蠕动的巨掌。只要巨掌动,自有花朵不停地迸出来;只要有泥有土,便天地间自由来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门口的学校

陈荣力

①远山近水的湖边,一片金黄的麦田,麦田中间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两侧碗口粗的白杨树沿路伸展出茂密的绿荫,绿荫的尽头是一所红瓦白墙的学校,停泊在一片更大的绿荫里。

②正是上课的时间,我没有走进学校去,而是静静地站在白杨树的绿荫里,    听湖上的风吹着麦田、吹着白杨树、吹着校园里清亮的读书声……

③那天午后,我路过一所乡村学校。这样的学校,在江南的乡村里有很多,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直白、或质朴、或古老、或洋气,各不相同。不知为何,对这些林林总总的乡村学校,我却有一个自己的称呼:家门口的学校。我知道,这样的称呼并不科学,亦不精准,但细想想,这样的称呼,更多缘于我童年启蒙的学校,就在离家不足 100米的家门口。

④童年启蒙的那所学校,严格地说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只是镇上中心小学的一个分部,处在镇子和农村的接合部,叫“老本部”。“老本部” 四个老师,三个班级,而且两个还是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并着上课的复式班。家门口的学校,虽然小而简陋,但对家门口上学的我们来说,实在有很多的好处。第一当然是近。上课的电铃响起时,匆匆起床,撸一把脸,抓一个熟番薯,还能赶在老师到达前,冲进教室。肚子饿了,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去家里扒口冷饭,绰绰有余。

⑤学校就在家门口,老师也是邻居。“老本部”四个老师,三女一男,除男的大沈老师家在乡下,三个女老师都是贴隔壁的左邻右舍。彼此连家里今天烧什么菜,都能闻到,老师很难对我们凶。

⑥处在镇子和农村的接合部,“老本部”的北窗外就是一大片田野。河流从田野中穿过,高高的铁塔挽起白云,山脚下的村落蜿蜒起伏。稻秧刚栽下的季节,青蛙的鸣叫和着清亮的书声远近翻滚;麦子黄了的时候,风吹着麦浪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大雨欲来的前夕,急急赶路的乌云像天空中奔跑的马群;而电线上燕子排着队碉啾和阳光下水牛荷着犁耕田的剪影,则似一帧帧水印木刻……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北窗其实就是另一册课本,启蒙我们对自然、田野、季节和耕耘的认知。

⑦我高中的一个女同学,师范毕业后原可以留在城里,她却主动要求到一个乡校做教师。那乡校与她家就隔了一条河,青砖红瓦,长窗坡顶,被一大片茂密的水杉林簇拥着,远远望去就像田野里停泊着的一艘画舫。有一年我去这个乡校办事,方才得知她在这个乡校里已做了十多年的教师。“离家近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我小学、初中就在这个学校读的,回到这个学校做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同学在这个家门口的学校里恋爱、成家,又生儿育女,直到临近退休,学校撤并了才到了镇上的一个学校。在家门口的学校里做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同学是默默无闻的,但我知道能一直伴着自己的梦想工作、生活,同学是幸福的。当然同学还有许多平凡的幸福,譬如周边村子里,许多教过的学生考上大学了、参加工作了或者结婚、生子了,都不会忘了叫她去坐一坐宴席。

⑧那些大大小小的散落在乡村里的学校,那些远远近近的家门口的学校,在无数离开了乡村和留在乡村的学生中,像点亮灯火的港湾,似洒满星光的银河。而像我同学这样无数的乡村教师,无疑就是点燃灯火和擦亮星光的人。

⑨记忆中一个画面让人惊心动魄。那是独龙江边上学的孩子,吊在悬索下从怒涛翻滚的独龙江上飞驰而过的场景。比起这些孩子来,学校就在家门口,正是天赐的福分。尽管在江南的乡村里,这些学校正在逐步消失,但无论如何,它们总会像灯火和星光一样,一直闪亮。因为对无数乡村的孩子和大人们来说,那些大大小小的乡村里的学校,那些远远近近的家门口的学校,其实就是心灵里抚育成长的另一个家,生命中血缘之外的又一条根。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点灯的人

①有事晚归。走在无人的街巷,路两旁的房屋默然耸立,一片静寂。突然,“嗖”的一声,前方窜出一只野猫,往邻家的屋后跑去。昏黄的路灯下,我发现自己的影子又瘦又小,夜猫的突然出现让我立马浑身冷汗,赶紧加快脚步,往家走去。

②到了家门口,我望见了二楼客厅那开得很亮的灯,心中的紧张稍微舒缓了一下。摸出留在门边的钥匙,轻轻打开门进入屋内。父亲的房门虚掩,大厅的灯开得很亮,我心中的恐惧全然散去,紧提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明白,父亲知道我怕黑,他为我点着灯。

③在家的这几天,父亲精心安排我的生活起居,生怕我受委屈。那天,我说膝盖有些疼,他很着急,立马拿出自己准备用的止痛膏给我贴上。父亲知道膝盖位置不好粘贴,叮嘱我不要动,用手按了又按,拍了又拍。感觉粘的还不结实,又找出一块纱布,帮我把膝盖包了起来,让我躺在沙发上烤着理疗灯。忙活半天,他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怕我热,他坐在边上给我扇扇子。父亲似乎忘了我早已成年,似乎也忘了自己已进入耄耋之年。我知道,在他眼里,我永远是那个需要他呵护的、弱不禁风的小姑娘。在父亲的照顾下,我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④等我醒来,烤灯已关,不见父亲的踪影。我趴在窗口向外望,正值中午,一个身影由远而近,他的步履很缓慢,右腿微跛,蹒跚在阳光里。我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急忙下楼去迎接。父亲一手提着一大包药,一手提着一大袋蔬菜和零食,两袋东西,使得他的背更弯,脚步更缓。我急步向前抢过袋子,袋子到手压得我一个趔趄。好沉啊!父亲见状,赶紧扶住菜袋子,责备我:“你出来干什么?腿不舒服,不要多跑。”看见他脸上的汗水,我既心疼又感动。父亲啊,您是不是忘了您的腿刚刚做完手术?您是不是也忘了您一晒就容易过敏?

⑤和父亲进了家门,他来不及擦汗就让我躺下,感觉理疗的时间有些短,他再次打开烤灯。烤灯那红红的暖暖的光照在我的膝盖上,顿觉疼痛得到了缓解。半梦半醒间,我仿佛回到了儿时。

⑥儿时,我和父母亲住在村里,村里没有电,夜晚靠一盏煤油灯来照明。煤油灯由墨水瓶改造而成,不大也不高,添得半满的煤油里面浸入一根灯芯。山村的夜晚来得格外早,夜色也格外浓。四周一片静寂,透过窗棂望向屋前,黢黑的山矗立在天幕下显得格外高远。屋内一片漆黑,我的心里一片恐慌,觉得巨大的黑幕要吞噬掉小小的我,右手紧紧抓住父亲的衣角。父亲见状,摸出一根火柴,摸索着在火柴盒左侧用力摩擦。“唰”的一下,火柴头被点燃,一个巨大的光圈出现,屋子瞬间亮堂起来。继而父亲用火柴点燃了煤油灯,拉着我去厨房吃饭。煤油灯下,一家人围桌而坐,家常便饭也吃出饕餮大餐的感觉来。有一次我在盛汤过程中,一不小心汤洒了烫伤了胳膊,烫伤的位置很快就起了水泡,火辣辣地疼。父亲赶紧点燃家中的另一盏煤油灯,背起我,举着灯,出门找村医去抹药。

⑦山路崎岖,夜色迷蒙。父亲手中的灯,照亮了前行的路,直至我慢慢长大。

⑧从小到大,无论我多晚回家,也无论我遇到什么伤痛,父亲永远是那个为我点灯的人。漫漫人生路,一定要深爱那个为我们点灯的人,并努力为他人点灯。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