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章 ,回答相关问题
当心生活中的核辐射
①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与它打交道。举个简单例子,你咳嗽了,医生会给你开一张胸部透视单,看看是支气管还是肺部发炎了——你不是就将胸膛袒露在了X射线前了吗?(A)如果是做CT检查,你吃进的X射线会更多。这些可都属于核辐射哦。
②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B)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如今大小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新型楼盘不断问世,你如果买了一套新房, 新房到手必先装修,而种种装修材料(如瓷砖、复合地板、大理石等)就含有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物质,经过释放而漂浮于室内空气中,并随呼吸潜入肺部,播下致病的隐患。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③即使你不买房子,可总得喝水呀,而水也并非“至清”之物,照样存在着遭受核污染的风险。就说矿泉水吧,其中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④再说燃煤,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钍、镭、钋等,可随空气及烘烤食物潜入人体。尽管含量不多,但长期集腋成裘式的积累,仍可对健康构成威胁。
⑤至于形形色色饰品,如夜明珠、化石、奇石、骨艺品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些人甚至收藏成癖。可你知道吗?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核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如用重晶石、萤石以及含磷物质等加工而成的夜明珠就是代表。另外,有关专家还检测到放射性偏高的鹅卵石。若摆放于居室内,美则美矣,却将你的健康置于了险境之中。举个例子,前不久,某市环境监测机构为一市民作室内检测,发现室内放射性超过安全标准近1倍,可墙面、地板等装饰材料的放射性并未超标。查来查去,“真凶”最终浮出水面,原来是一块作装饰用的羊头骨艺术品。房屋主人大吃一惊:想不到艺术品背后隐藏着如此险恶的祸患。究其奥妙,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致使这些放射性物质沉积于骨骼所致。
⑥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光彩夺目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材质成分更加复杂。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⑦你喜欢旅游吗?特别是每年的“五一”与“十一”两个黄金周,乘飞机观赏大好河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在高空,人们接受的宇宙射线剂量也会增加。
⑧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而长期遭受辐射,会使人体产生诸多不适,严重的可造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损伤。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缠上你。
⑨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而色变,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将其危害削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至于影响健康。因为人体对辐射量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就是安全的。
⑩建议你从生活细处做起,堵塞核辐射的种种污染途径。例如,房屋装修追求环保;谨慎对待收藏品;住房地址要远离污染严重的地方;遭受放射性污染的水不要直接饮用;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先经过放射性物质测定;不要频繁去高原和极地旅游,尽量减少宇宙射线的辐射等等。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从文章中举三个例子即可。

(2)、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先指出句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再结合所选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3)、⑥段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下面列举了一些生活方面的污染材料,请你结合本文最后一段文字内容,提出避免的措施
材料一:有一些观赏植物,实际上并不适合摆放在室内观赏,因为它们可散发出影响人体健康的有毒气体和物质。这类植物包括:夹竹桃,可散发有毒气体,令人昏昏欲睡,郁闷气喘。郁金香,可散发强烈刺激性气体,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造成不适并加重病情。
材料二: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病甚至皮肤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徽州建筑

①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同宗同族的人们共同向南方迁移。这时一片山清水秀之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里有黄山、大会山、天目山、白际山等,群山环绕、与世隔绝。新安江、乐安江等众多河流奔泻其间、哺育生灵,氤氲的水汽在山间缭绕,宛如仙境。有山的屏障、水的滋养,于是,这里便成为庇护先祖们的一方净土,被后世称为徽州。

②徽州,山地遍布、平原稀少。人们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在这里没有充裕的平地承载。而当地土著建造的干栏式建筑,即底层架空、二层居住的“楼居”,虽适应南方的自然环境,但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都要挤在同一房间内,多有不便。

③两种建筑形式,都不能满足居住需求,于是,便进行了南北建筑大融合。首先是建筑内部结构的融合。干栏式的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构架,构件较小。四合院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内部的使用空间较为宽敞。人们吸取两方优势,在厅堂等重要空间,以抬梁式构架为支撑;在两侧山墙、卧室等次要空间,替换为穿斗式构架,混合式构架就此诞生。其次是建筑形式的融合。移民们参照当地“楼居”形式,将原本平铺在地面上的四合院建筑抬升为2~3层。一层中间为厅堂,两侧为长辈或屋主卧室,二层为晚辈或女眷卧室。顶层的楼板处还可以挑出木条形成晒场。卧室、厅堂等空间,因袭四合院布局,在建筑之中围合出一方院落,干栏式建筑的“楼居”形式让其在视觉比例上显得幽深窄小,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天井。天井内侧的二层,修有一圈座椅,上面雕花缀朵、镂空纤巧。座位的弧形栏杆靠背,被称之为美人靠。在雨天,雨水顺着四周倾斜的屋顶汇入天井,是为“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另外还有建筑外貌的融合。门楼作为屋主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为房屋的重点装饰之处。门楼上的砖雕,也往往细致繁复、争奇斗艳。一幅雕刻完善的门匾,从近景到远景,一般有7~8个层次。门楼两旁的石鼓、石狮等石雕也是精雕细琢,室内的木雕装饰更是一绝,比如两头雕刻流云飞卷、弯弯如月的月梁。还有斗拱、窗扇,甚至是脚边的门板,均可雕饰,令人叹为观止。雕刻的题材,动物如龙、凤、麒麟、龟、鹿、喜鹊、蝙蝠,植物如梅、兰、杏花、竹、菊、松柏、海棠,场景如耕种、砍柴、放牧、狩猎、宴饮,文字如福、禄、寿、宝……这一切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众多的人口与稀缺的土地资源,让房屋与房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窘迫。有的街巷,甚至只留“一线天”,木质的建筑如若着火,难免殃及一片。于是,人们将外墙抬升,高过建筑的屋顶,用以阻隔火势蔓延,是为封火墙。其墙体沿着人字形的屋檐,层层跌落、上覆瓦檐,形象类似马头,因而也称为马头墙。家家户户沿着高低错落的地形连成村庄,营造出了一种整体的和谐。

⑤村落的基址一般选在枕山环水之处。枕山,可阻挡冬日的寒流,让富含水汽的南风,在此停留降雨,调节村庄小气候。环水,使活水流经村落,既保证生活饮用所需,也便于养殖水禽、鱼虾以及灌溉农田。人们在流水出入村庄之处,涵养树木、修建亭榭,形成古代罕见的公共园林,即水口园林。如唐模村,远处的黄山余脉隐约可见,自东向西而来的檀干溪,将村子一分为二。而流水进入村庄的水口处,有亭、坊、馆、榭以及上百年的古树。自然与建筑完美交融,正所谓“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街道伴水而生,在临水一侧,修建座椅、美人靠,建筑本身与水中倒影,一实一虚、相映成趣。若河流没流经村落,人们便修建引水渠,即水圳,以引水入村。如宏村,从入水口到出水处,天然存在约4米的高差,河水流经全村只需约35分钟,可保证流水不腐。日常用水中的米渣、菜叶随水圳流入南湖,喂鱼肥藕,富含营养的鱼粪、荷叶流入耕地,壮苗丰田。以人养鱼、以鱼养田、以田养人,这种良性循环系统,推动村庄不断壮大。水圳沿途人家,引水入宅,形成“水院”或“水园”。或一方鱼池,或几竿修竹,即使在有限的院落内,也能展现出无限的生机。

⑥当我们在徽山徽水间遇见粉墙黛瓦,当成百上千幢徽州建筑映入眼帘,我们才会愕然记起,它从来都应该属于这片山河,属于这里故人的乡愁。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