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四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你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试着改变自己

    ①人生,像一条连续不断的抛物线,有高峰,也有低谷,不断的循环往复,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就像苏轼《水调歌头》里写道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都能够处于顺境,于是对低谷抱有抵触的心理,对它的降临很是抗拒,殊不知没有低谷沟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面对挫败不丧失方向感,任由困难磨砺他的心志,人的精神、意志力、承受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②沙粒进入蚌体内,蚌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粒包起来,以致后来沙粒慢慢变成了精美的珍珠。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苦恼于无法将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以致后来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根本不足以让野马致死,真正的死因就是暴怒狂奔。

    ③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可以改变自己,用平衡的心态和精准冷静的大脑去来应对生活赋予我们的全部考验。

    ④很多人说人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善于对自己所处环境做出判断并适时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才是成功之道。其实话只对了一半,抓住机遇之前,首先也是必须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并在适应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如应对。

    ⑤我们何不像前文提到的蚌学习,设法适应所处环境呢?以“蚌”的肚量去包容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一切不如意,冷静分析找出突破点,并使之能为我所用。而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适应环境是走出低谷,迈向成功的一把烫金钥匙,下一次遇到失意的事情前记得给自己一个迂回空间,耐心地适应,谨慎思考,适时地做出些调整,开阔心胸,打开格局,让痛苦和委屈成为人生路的垫脚石。

    ⑥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弟子说他能移山,于是弟子们纷纷请教移山方法,准备效仿尊师。这时,柏拉图哈哈大笑道:“其实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一言既出,弟子们不禁哑然。”

    ⑦世上本没有所谓的移山之术,惟一能够移山的秘诀就是:山若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我们虽然不能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未来,因为当下始终紧紧地攥在我们的手中,而改变未来就是从改变现状开始,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将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

    ⑧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⑨要改变现状,就得先改变自己。顺意的时候,告诉自己不骄躁不得意;逆意的时候,对自己说你其实很棒别灰心。改变自己,从改变观念开始。即便眼下是连串的失败,也都是从一个已有的错误的观念开始的。“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那停下来,重新审度时势并积极地扭转自己的心态,动用你的智慧冷静分析重新找回最初的自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水调歌头》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引出本文中心论点:处于逆境中的人,要经受很多的磨难和痛苦,才能走出阴霾。 B、作者认为要改变现状,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又从改变观念开始,如若眼下是连串失败,则需要停下来,扭转心态,冷静分析,重新找回最初的自我。 C、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到位,说理充分,极具说服力。 D、野马的真正死因并不是吸血蝙蝠所吸血量过多,而是少了蚌的“肚量”,不能冷静寻找突破口,而是过于暴怒狂奔,活活把自己折磨死。
(2)、下列事例中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率领团队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经过不懈努力,终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B、诸葛亮少时好学,为延长先生授课时间,在公鸡打鸣之前,给公鸡喂食,使得公鸡因饱腹而延后打鸣,发现真相的先生被他好学精神感动,倾囊相授。 C、孔子晚年特别喜欢《易经》,为了把生涩难懂的《易经》理解通透,孔子反复诵读,将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多次。 D、保尔在抗战前线带着病体退役下来,一度非常痛苦迷茫,甚至想到自杀。但他很快调整自我,通过文学创作继续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人生,就像一条连续不断的抛物线,有高峰,也有低谷”,许多人对逆境抱有抵触心理,但只有起伏的人生才完整。结合选文,分析人生为什么不可缺失逆境?
举一反三
议论文阅读,回答1-3题。  

从拴象说开去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阅读《从拴象说开去》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①唯有书香能致远。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的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

       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⑦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全民阅读得以实现。我们的阅读会出现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改编)

阅读

    人如其读

王俊良

    ①“人如其读”,是成功学鼻祖塞缪尔・斯迈尔斯,在成名作《自助》一书中,告诫世人的读书箴言。将“其所读”与“其人”等量齐观。意在解决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

②怎么读?说到底,是对文化的态度。比如,对“圣贤”书跪着读还是坐着读?跪着读,仰视“圣贤”,将他们的话奉为圭臬。这样读,结果是读成只懂应声的腐儒;坐着读,也要讲科学与平等,就会质疑。

③那么,坐着读就能成就人生吗?论坐着读,梁元帝绝对算得上。而且,每日进读,旁置纸笔,有心得,立即记下。据《梁书》载,梁元帝五岁能通《曲礼》;及长,“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正是这位“坐着读”的梁元帝,在都城江陵将被西魏攻陷时,无“御敌之策”,却“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人问“战败为何焚书”?梁元帝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④将失败归罪“读书”,足见梁元帝之迂。此恰与戴震之读,形成鲜明对照。戴震十岁,读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据《戴东原先生年谱》载,塾师授《大学章句》一书,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识然?”倘梁元帝读书有此一问,何来焚书之叹?

    ⑤当然,满足于坐着读不跪着读的梁元帝,怎能理解戴震“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的深意。王夫之批梁元帝,“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亦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其为读而读,耽书、耽酒与耽色者同,“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⑥这里,王夫之提出“读什么”的问题。袁中道《游居柿录》有个故事,足以说明“读什么”的重要。明代李贽请一名有些文字功底的小僧当书童,其“每见龙湖称说《水浒》诸人为豪杰,且以鲁智深为真修行,而笑不吃狗肉诸长老为迂腐,一一作实法会”。久之,小僧“与其侪伍有小忿,遂欲放火烧屋”。李贽说他几句,小僧愤然“李老子不如五台山智证长老远矣,智证长老能容鲁智深,老子独不能容我乎”?袁中道将此归结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余谓之“人如其所读”者也。

    ⑦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亦有一“读什么”的典型。说沧州有个读书人刘羽冲,他“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之后,“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刘羽冲其读,与梁元帝近似,然梁元帝在“耽”,刘羽冲在“显”。纪晓岚评曰“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⑧张潮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可惜,梁元帝“死读书”,刘羽冲“读死书”,嵇康、李卓吾“读书死”。然“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人如其读,一如布罗茨基所说:“我坐在这里,并不完全是我自己。我是我所读过和所记得的东西的总和。”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2期)

阅读理解

开辟文人画新天地

郑岳华

宋徽宗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他在艺术方面的天分和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他的身体力行的推动下,宋代的绘画达到了崇尚真趣的写实主义高峰。同时,宋代重文治,对绘画观念的影响极为重大。据《宋史》记载,当时画院“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全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解艺,观其能通画意否”(卷一百五十七)。对诵读经律的要求,是从体制上为绘画追求表现“理趣”作出了规定,并提供了必备的前提。

《听琴图》上部有宋四大书家之一——蔡京题画诗一首,左侧有赵佶瘦金体“听琴图”三字。后世据此判定该画为赵佶所作,但亦不能排除由画院高手所作,而由徽宗题款这种可能性。但此画为赵佶所认可和欣赏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在刻实肖真的基调上追求“____(A.理 B.雅 C.谐)趣”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赵佶的《听琴图》无疑是该艺术风格的典型范例。该画表现的是大块式的闲雅精致的生活状况。在虬曲的松树下,坐着身着皂黑色纱袍,气定神闲低首抚琴的赵佶本人,其背后几竿疏竹,摇曳生姿。左侧为一着青色长袍的文士,正侧耳凝神静听,似乎在努力分辨音律,旁边一小童拱手侍立。右侧为一着绛红色长抱的文士,手执团扇,似已沉浸在琴声之中。

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绘画的功能始终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以伦理的“善”为目的的劝诫作用,一方面是以审美的“趣”为目的的欣赏作用。唐末以来,经五代直至宋初,人物画的题材主要是宣教作用的佛道肖像占主流,而部分描写皇家宫廷生活,其目的亦是为统治者的爱好和信仰服务。而在《听琴图》中,“成人化,助教化”已不再是绘画的主要目的,我们看到一种新的追求,它随着时代审美的发展而融入诗境,达到抒情表意,从而完成画家自我人格完善的“适情”和“达性”的目的,简而言之,文人意识开始影响绘画,并成为画家追求的方向。

蔡京的题跋亦是文人意识影响绘画审美心理的另一证据。在宋徽宗以前,画面题款的内容从未见到能在画幅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并以诗画合璧形式出现的情况。它说明在这时期画家开始有意识地用绘画的文化性加强绘画的地位,同时减弱人物画长期以来承担的宣教作用,以此来满足文人的审美情趣。宋代画论中开始有多处提到诗与画的融合,包括以诗为题材进行创作。画中有诗渐渐成为中国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追求了。在《听琴图》中,诗文在画幅中占据重要位置,诗画合璧,为画面增色不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