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 世界上有些国家吃辣椒很厉害,如墨西哥、印度、匈牙利、朝鲜……中国某些省,如四川、湖南等也以吃辣椒出名。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美国宇航员威廉•勒努瓦在宇宙飞行时也带着辣椒。有一位指挥家,他走到哪里,辣椒就带到哪里,就连参加英国女王宴请时,也照例带着辣椒酱,他解释说:“没有辣椒的饭菜好比是病号饭。”
        ②辣椒原产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故亦称“番椒”,又名“秦椒”、“大椒”、“辣茄”。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干辣椒就有100多种。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云南有一种辣椒,其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美国制药专家斯克维尔于1912年制定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辣度的单位。植物病理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测出甜椒的辣度为零,最辣的辣椒有300000斯克维尔。
        ③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②这是因为吃辣椒有3个好处:一是它的营养丰富;二是能驱风散寒;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③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④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卡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⑤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⑥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⑦辣椒素一旦和舌头及嘴里的神经末梢接触,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⑧大脑还同时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④辣椒,很多人越吃越想吃。据心理学家分析,吃辣椒后,“烧灼”信息使大脑把身体作为“受伤”对待,从而促进身体释放一种自体止痛剂。这种自体止痛剂就像少量麻醉剂,能起到一种轻微的欣快作用,使人产生精神快感,专家称此为“辣椒微醉”。这也许是人们对辣椒越吃越爱吃的主要原因。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美国宇航员和一位指挥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2)、第二段除了介绍辣椒的原产地、名称、品种、分类等知识之外,重点说明了辣椒的______________ 。

(3)、第二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指出第三段中说明下面内容的句子(只填句子序号)。
①辣椒营养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辣椒能驱风散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辣椒能增进食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这就有利于消化”中的“这”指的是:

(6)、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答案不超过20个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诱杀  
                                                                                             孙兴运
       ①猎人是山里最优秀的猎手。因为猎人知道要做一个好猎人,不仅要弹无虚发,更需机智谋略。猎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懂得诱杀,而不是搏杀。他知道凶猛的虎狼豺豹是惹不得的,动辄便有性命之忧。而性情温顺的鹿兔马羊是可以大开杀戒的。
      ②猎人的机智有些阴险,他不射杀第一只猎物,而是打伤后捉住,当诱饵绑于树上,自己躲在树丛中悠然地等待着。等猎物的哀鸣声唤来同伴时,猎人才从树丛中伸出乌黑的枪管精确射杀。猎人知道弱小的动物要依群而生存,群内有着高尚的互助精神。正是这种高尚精神的存在,才使猎人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所以猎人常在归后偷偷地笑,笑那些猎物蠢不可言。
      ③那天早晨,猎人像往日一样踌躇满志地上了山。雨过天晴后的山比往日更清秀妩媚,泥土的清香和鲜花的芬芳在林子里弥漫着。猎人听到了鹿鸣声,他顿时精神一振。脚步便欢快起来了。
      ④鹿鸣声是从林子中央的一片空地上传来的。空地上的三头鹿浑然不知危险已经笼罩了它们,依然沉醉于嬉戏之中。猎人躲在树丛中开始谋划枪口下的第一个目标,他很快就发现了那是一头公鹿、一头母鹿和一头鹿崽。
      ⑤猎人缓慢地举起了枪,那头鹿崽在枪声中晃了一下便跪倒在地了。公鹿和母鹿闻声一惊,可跑出两步却回头看见了跪在地上的鹿崽。于是便仰天哀鸣。猎人正为自己的计谋而得意时,那两头鹿在凄厉的鸣叫声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鹿崽。
      ⑥当猎人再次举起枪管时,四面的林子里忽然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鹿鸣声,声音愈来愈大、愈来愈近。猎人正暗自欢喜,就看见有许多鹿从树丛中拥上了那片空地,齐声长鸣。又一声枪响,一头鹿轰然倒下了,血汩汩地喷涌而出,染得草地一片褐红。鹿群没有因为惊吓而逃散,鸣叫声却更加凄厉。鹿群的哀鸣声在猎人听来便是一曲高亢的凯歌。嘹亮的凯歌刺激得猎人血脉亢奋不已。
      ⑦随着枪声接连响起,七八头鹿已凛然倒下了。猎人胸腔里燃起的熊熊激情不得不因弹药的耗尽而熄灭。鹿群依然哀鸣着。猎人就燃起一枝烟悠然地等待着 , 想等到鹿群散去后再收获这次诱杀的硕果。正当猎人眯着眼乐呢,鹿群却炸开般地四下逃散了。
      ⑧猎人钻出树丛,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腥臭。猎人回头望了一眼就发现身后一只斑斓大虎正向他逼近。这附近怎么能有虎呢?就是有虎,听见枪声早该吓跑了呀!
      ⑨猎人忽然颤栗了:那群鹿!那群鹿在诱杀他!它们用身体耗光了子弹,那哀鸣声不仅召来了老虎而且掩盖了枪声!
      ⑩猎人终于在一声虎啸中没了气息。他临死也没弄明白,温顺软弱的鹿怎么会诱杀自己?
                                                                                                       摘自《人民文摘》2005年第1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珍惜平凡的生活

周国平

       ①生儿育女,亲情,家庭,这些东西的确很平凡,人类千百万年以来一直是这样过的。但是,正是这种平凡的生活对于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个东西,人类就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没有这个东西,人去做其他各种各样的事情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觉悟,就是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

       ②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一个人事业再辉煌,在社会上成就再大,如果不能和家人和睦相处,甚至完全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家不成其为一个家,我认为你的人生就是有根本缺陷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怀有野心的人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妻子和朋友身上的,他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奉献给他的敌人。说得真好,的确有这样的人,把全部时间用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却舍不得花一点时间来陪家人,还自吹是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生活。

       ③在生活中,每当有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追悔,谴责自己没有好好珍惜相处的时光。可是,事实上,相遇是缘,分享却是命,再亲的亲人也是时时刻刻在走向分离,因为总会有人先走,只能陪一程。所以,不要事后追悔,现在就要珍惜。杨绛几年前写过一本书中《我们仨》,她在书里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我们仨”,就是她、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这三个灵魂在这个世界上相遇了。她和钱先生都是大学者、大作家,但她并不认为这算多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是有这一个好家。那么,钱先生和钱瑗在同一年去世,这就是最大的痛苦,她在书中不断地叹息,我们仨失散了,永远地失散了。我很理解她的感受。如果你有一个好家,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总有一天会失散,而且再也没有另一个世界让你们重逢了。所以,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人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得麻木,对生命不敏感,有必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忽略和错过了人生中那些最珍贵的价值。

       ④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你再忙也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欢声笑语,这比有钱、有车、有房重要得多。你钱再多,车再名贵,房再豪华,可是光有这些,和谁之间都没有真爱,那你其实是非常可怜的,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孤魂野鬼。相反,即使穷一点儿,但是有这些,你就是在过一个活人的正常生活。

       ⑤其实,对社会来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你说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我们用什么标准评判它好不好?中国的老百姓有一个很朴素的标准,他们把历史上的时代分为治世和乱世,治世就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家都能好好过平凡生活,乱世就是兵荒马乱,或者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平凡生活遭到了破坏。我觉得老百姓的标准是对的,如果不能安居乐业的话,你GDP再高,国势再强盛,有什么用?所以,安居乐业是最低标准,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摘自《邵阳晚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罐儿

冯骥才

①罐儿是码头最穷的人。

②他爹是要饭的,死得早,他娘靠给人家缝补衣服把他拉扯大。他娘没吃过一顿饱饭,省下来的吃的全塞进了他的嘴里,他却依旧瘦胳膊瘦腿,胸脯赛搓板。打他会走的时候,就去街上要饭。十五岁那年白河闹大水,水往城里灌。城内城外所有寺庙都成了龙王庙,人们拿木盆和门板当船往外逃。他娘带着他跑出了城,一直往南逃难,连饿带累,娘死在路上。他孤单一个人只能再往下逃,可是拿嘛撑着,靠嘛活着,往哪儿去,全都不知道。

③这天下晌,来到一个村子,身上没多大劲儿了,他想进村找个人家讨口吃的。忽然,他看见村口黑森森大槐树下有个窝棚,棚子上冒着软软的炊烟,一股煮饭的香味儿扑面而来。这可是救命的气味儿!他赶紧奔过去,走到窝棚前,看到一个老汉正在煮粥。老汉看他一眼,没吭声,低头接着煮粥。

④他站在那儿,半天不敢说话。忽听老汉说:“想喝粥是吗?拿罐儿来。”

⑤他听了一怔。罐儿是他的名字。他现在还不明白,爹娘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叫他有口饭吃。他爹是要饭的,要饭的手里不就是拿个罐儿吗?

⑥可是,他现在两手空空,嘛也没有。老汉说:“没罐儿?好办。那边地上有一堆和好的泥,你去拿泥捏-个罐儿,放在这边的火上烧烧就有了。”

⑦罐儿看见那边地上果然有一堆泥,他过去抓起泥来捏罐儿。可是他从小没干过细活儿,拙手拙脚,罐儿扌得歪歪扭扭、鼓鼓瘪瘪,丑怪之极,像一个大号的烂柿子皮。老汉看了一眼,没说话,叫他放在这边火中烧,ì给他一把蒲扇,扇火加温,不久罐儿就烧了出来。老汉叫他把罐子放在一个木案上,给他盛粥。他把罐儿捧起往案子上一放,只听“咔嚓”一声,罐儿竟散成一堆碎块。他不明白一个烧好的罐儿,没磕没碰,怎么突然散了

⑧老汉还是不说话,扭身从那边地上捧起一堆泥,放在案上,自己干起来。他先用掌揉,再用拳捶,然后提起来用力往桌上“啪、啪”地一下下摔,不一会儿这堆泥就变得光滑、细腻、柔韧,并随着两只手上下翻卷,渐渐一个光溜溜的泥罐子就美妙地出现在眼前,好赛变戏法。老汉一边干活儿,一边说了两句:“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

⑨这两句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罐儿说的。他没弄明白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好像戏词,听起来似唱非唱。

⑩老汉捏好罐儿,便放在火中烧,很快烧成,随即从锅里舀一勺热腾腾香喷喷的粥放在里边,叫他喝。他扑在地上跪谢老汉,边说:“我一个铜子也没给您。”老汉仲手拦住他,嘴里又似唱非唱地说了两句:“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等罐儿把热粥喝进肚里后,老汉对他说:“这一带的胶泥好烧陶。反正你也没事,就帮我把地上那些泥都捏成罐儿吧。你照我刚才的做法慢慢做,一时半响做不好也没关系。”罐儿应声,开始捏罐。按照老汉的做法,一边琢磨一边做,做过百个之后,一个个开始像模像样起来。他回过头想对老汉说话,老汉却不见了。窝棚内外找遍了,影儿也没找着,怎么找也找不着。窝棚里还有半锅粥,够他喝三天。原打算喝完粥接着往前走。可是他待在窝棚里这三天,慢慢把老汉那几句似唱非唱的话琢磨明白了——

⑪老汉不仅给他粥喝,救他一命,原来还教他做罐。

⑫前边的两句话“不花力气没好泥,不下功夫不成器”,是教他活下去的要领;后边两句话“行个方便别提钱,帮帮人家不叫事”,这是告诉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烧陶的棚子不是老天爷给他安排的一个活路吗?那么老汉又是谁呢?没人告诉他。

⑬多少年后,天津津南有个小村子,原木默默无闻,由于陶器做得好,众人都知道了。这人专做陶盆陶缸陶碗陶盏。这地方的胶泥很特别,烧过之后,赤红如霞,十分好看;外边再刷一道黑釉,结实耐用,轻敲一下,其声好听,有的如罄,有的如钟,人人喜欢,渐渐闻名,连百里之外的人也来买他的陶器用。这人的大名没人知道,都叫他罐儿。他铺子门口堆了一些罐子,那时逃荒逃难的年年都有,逃难路过这里,便可以拿个罐儿去要饭用,他从不要钱。有人也留在这里,向他学艺,挖泥烧陶,像他当年一样。

⑭又过了许多年,外边的人不知这村子的村名,只知道这村子出产陶器,住着一些烧陶的人家。家家门口还放着一些小小的耍饭用的陶罐,任山人拿。后来,人们就叫这村子“罐儿庄”或“罐子庄”。一个秀才听了,改了一个字,叫贯儿庄。这个字改得好,从此这个小村子就有了大名。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