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关中大老碗
      关中有不少古东西,比如大老碗。过去关中人家,锅碗瓢盆之外,每家几乎都有几只大老碗。有的人家日子凄惶,仅有的一只大老碗可能很“老”了,磕得豁豁牙牙,吃起饭来甚至挂口,但这只老碗还是不能丢,因为它是这个家庭的代表性餐具。
      关中人吃饭爱用大老碗,和关中的          以及          有关。关中曾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神农氏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而“天府之国”的称谓,最早是指关中地区。食物丰饶了,盛装食物的碗,自然也就不会小气。大大的老碗,装满饭食,一碗吃饱,也就省去了小碗来回添加的麻烦。关中人吃饭爱用大老碗,也和关中的民风民情有关。关中土地辽阔,民风淳朴,民情豪爽而耿直。表现在吃饭上,就有一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秉性。所以,大老碗就成了关中人的最爱了。过去,关中的长辈人吃饭要用老碗;而成年人,不管男女,也都习惯用老碗;至于娃娃,因为饭量和力气有限,只能用较小的碗了。不过,一旦看到了小娃端老碗的景象,大人们往往就要大加夸赞,说这个娃以后能“咥活(指能干成大事)”,是“关中楞娃生胚子”的料。当然,小娃如果能“端老碗吃饭了”,也就说明娃娃长大了,这是长辈的期望和惊喜。
      关中的大老碗,多是耀州窑烧出的粗瓷碗。“耀州窑”位于渭北铜川的黄堡镇,始于唐代,北宋末最为兴盛,是北方青瓷的代表,曾为朝廷烧造过“贡瓷”。其烧制的青花大瓷碗,碗体硕大,碗底足径却显得很小,并且在外壁上有两圈凸棱,便于人们单手端稳抓牢,关中人称之为“把把老碗”。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而这种“把把老碗”正是吃这种裤带面的正宗餐具。老碗的碗有多大?贾平凹在其一篇文章中曾经说到,山里人吃饭蹲在门口,端一只“碗比头大”的饭碗,吃的时候“碗也摇,头也摇”。关中还有一种老碗,造型是锥体,口大底小,瓷很粗,碗楞很宽。有的人家不小心打破了碗,却舍不得扔,便要请箍碗匠来箍碗。箍碗匠用金刚钻搭上清油,在碗破裂的两边钻好细眼,然后用事先做好的铁扒子钉上,钩平尖头,然后用油泥抹实裂缝的钉眼处,老碗就又可以用了。
     “大、重、厚、笨”的关中老碗,外表看起来愣头愣脑,可骨子里也饱含着朴实憨厚。外地人到西安吃羊肉泡馍,一看那只大老碗就先要惊叹一声:“哇,这么大的碗!”关中的碗大,是因为关中人的度量就大,度量大,包容自然就大。汉唐时期,关中的长安就已经是“纳四海宾朋,融八方来客”,千年积淀的风气——大气、厚重、融合和交流,在这一只关中的“大老碗”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汇和融和。
      关中大老碗,奠定了关中人的基本性格,辈辈相传的大老碗,传承着关中人的性格密码,而关中人的审美特征,比如简约、凝重、大气与深沉厚重,其实也都和这只关中大老碗紧密相关。这就是在各种精巧餐具方便生活的当下,关中人仍不愿遗弃大老碗的个中原因。

(1)、依据文章相关内容,在第二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2)、请依据原文内容,简要说明什么是“把把老碗”?

(3)、在各种精巧餐具方便生活的当下,关中人仍不愿意遗弃大老碗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大老碗是关中家庭的代表性餐具,锅碗瓢盆之外,每家必备。即使被磕得豁豁牙牙,人们也不会丢弃它。 B、关中人都习惯用老碗吃饭,大人们往往会夸赞小孩子端老碗的景象,因为这说明娃娃的饭量大,有力气,能干活了。 C、大老碗若被打破,人们会请箍碗匠用金刚钻搭上清油,钻眼,钉铁扒子,再用油泥抹实裂缝,老碗便又可用。 D、关中大老碗虽然看起来大、重、厚、笨,但它的“大”却体现着关中人的大度量,体现着长安城大气、厚重、融合的风气。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理解的幸福

叶广岑

      7岁的我感到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见到我,哭了。母亲说:“你父亲死了。”

      我一下懵了。我已记不清当时的自己是什么反应,没有哭是肯定的,从那时我才知道,悲痛至极的人是哭不出来的。

      人的长大是突然间的事。

      经此变故,我稚嫩的肩开始分担了家庭的忧愁。

      就在这一年,我带着一身重孝走进了北京方家胡同小学。

      这是一所老学校,在有名的国子监南边,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曾经担任过校长。我进学校时,绝不知道什么老舍,我连当时的校长是谁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班主任马玉琴,是一个梳着短发的美丽女人。在课堂上,她常常给我们讲她的家,讲她的孩子大光、二光,这使她和我们一下拉得很近。

      在学校,我整天也不讲一句话,也不跟同学们玩,课间休息的时候就一个人或在教室里默默地坐着,或站在操场旁边望着天边发呆。同学们也不理我,开学两个月了,大家还叫不上我的名字。我最怕同学们谈论有关父亲的话题,只要谁一提到他爸爸如何如何,我的眼圈马上就会红。我的忧郁、孤独、敏感很快引起了马老师的注意。有一天课间操以后,她向我走来,我的不合群在这个班里可能是太明显了。

      马老师靠在我的旁边低声问我:“你在给谁戴孝?”我说:“父亲。”

      马老师什么也没说,她把我搂进她的怀里。

      我的脸紧紧贴着我的老师,我感觉到了由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热和那好闻的气息。我想掉眼泪,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泪,我就强忍着,喉咙像堵了一块大棉花,只是抽搐,发哽。

      老师什么也没问,老师很体谅我。一年级期末,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进了一家街道小厂糊纸盒,每月可以挣l8块钱,这就为我增添了一个任务,即每天下午放学后将3岁的妹妹从幼儿园接回家。有一天临到我做值日,扫完教室天已经很晚了,我匆匆赶到幼儿园,小班教室里已经没人了,我以为是母亲将她接走了,就心安理得地回家了。到家一看,门锁着,母亲加班,我才感觉到了不妙,赶紧转身朝幼儿园跑。从我们家到幼儿园足有汽车4站的路程,直跑得我两眼发黑,进入幼儿园差点没一头栽在地上。进了小班的门,我才看见坐在门背后的妹妹,她一个人一声不吭地坐在那儿等我,阿姨把她交给了看门的老头,自己下班了,那个老头又把这事忘了。看到孤单的小妹一个人害怕地缩在墙角,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我说:“你为什么不使劲哭哇?”妹妹噙着眼泪说:“你会来接我的。”

      那天我蹲下来,让妹妹爬到我的背上,我要背着她回家,我发誓不让她走一步路,以补偿我的过失。我背着她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妹妹几次要下来我都不允,这使她的心感到了较我更甚的不安。她开始讨好我,在我的背上为我唱她那天新学的儿歌,我还记得那儿歌: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

      小熊小熊点点头呀,小洋娃娃笑嘻嘻。

      路灯亮了,天上有寒星在闪烁,胡同里没有一个人,有葱花炝锅的香味飘出。我背着妹妹一步一步地走,我们的影子映在路上,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两行清冷的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淌进嘴里,那味道又苦又涩。

      妹妹还在奶声奶气地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

      是第几遍的重复了,不知道。那是为我而唱的,送给我的歌。

      以后,到我值日的日子,我都感到紧张和恐惧,生怕把妹妹一个人又留在那空旷的教室。每每还没到下午下课,我就把笤帚抢在手里,拢在脚底下,以便一下课就能及时进入清理工作。有好几次,老师刚说完“下课”,班长的“起立”还没有出口,我的笤帚就已经挥动起来。

      这天,做完值日马老师留下了我,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匆忙。当时我急得直发抖,要哭了,只会说:“晚了,晚了!”老师问什么晚了,我说,“接我妹妹晚了。”马老师说:“是这么回事呀,别着急,我用自行车把你带过去。”

      那天,我是坐在马老师的车后座上去幼儿园的。

      马老师免去了我放学后的值日,改为负责课间教室的地面清洁。

      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我真想对老师从心底说一声“谢谢!”

      如今,我也到了老师当年的年龄,多少童年的往事都已淡化得如烟如缕,惟有零星碎片在记忆中闪光。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①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②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
    ③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④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⑥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昆虫的绝技

    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和蜈蚣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存在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①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能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同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②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节选自《北极:地球之巅的奥秘》,作者位梦华)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向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看我的母亲。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是的。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 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

①在夏秋季节,如果你有幸到青海湖,千万不要忘记去看看斑头雁;在春末或晚秋,假如你能爬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你一定能幸运地听到它们的鸣叫……

②在海拔9000米的云端,在空气只有不到海平面30%的地方,斑头雁——孤标独步,傲视苍穹,成群结队,一掠而过!毫无疑问,它们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儿。

③这种鸟,头部是白色的,后方有两条水平的黑带,形成如斑马状条纹,故名叫斑头雁。一只成年斑头雁的体重是2~3公斤,站立时高度是60~70厘米。每到春天,成群的斑头雁飞向中国青海湖筑巢产卵,生养小雁。在完成生儿育女后,它们就会飞向南方——飞越过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④斑头雁为何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

⑤原来在斑头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种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他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得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可在近9000米的高空安详自在地飞行。

⑥斑头雁体内有数个组织辅助氧气传输系统。一旦氧气进入血液后,它就被输送到飞行肌里。斑头雁的飞行肌里密布着如网络般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能把负氧离子传送到微型能量生产工厂。斑头雁的肌肉细胞内布满了线粒体,这些微型能量生产工厂就“建立”在线粒体里,其中很多的工厂的位置都处于细胞壁附近,可以从近在咫尺的毛细血管里非常快速地抓取到氧原子,为翅膀提供一次强有力的挥动。

⑦斑头雁翅膀挥动的频率同体格大小相近的鸟儿几乎一样:每分钟225次。所不同的是:斑头雁的翅膀更长。斑头雁单翅伸展的宽度可达1.5米。在稀薄空气中,斑头雁挥动翅膀会产生比同等高飞的鸟类更强的推举力。

⑧正因为斑头雁有最具特点的身体机能和高超的飞行能力,才能完成地球上最艰辛的迁徙

(文/刘君武,选自《课外阅读》2011年第8期,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