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上初三时,我常常迟到。我的迟到与羊有关。每天上学时,我都先把羊从家里请出来,请到沟旁河堤上草儿丰茂的地方。羊在那儿静静地吃草,我在学校认真读书。
        ②老师给我的评语是:“你成绩这么好,考上重点高中是十拿九稳的事,你不该把心思放在羊身上。”
        ③我诉苦:“不喂羊,我考上高中后从哪里弄学费?”
        ④后来,我的羊丢了,丢在河滩上,我一连找了两天也不见羊的影子。我哭成个泪人,为我那即将下崽的羊,为我那捉襟见肘的家。
        ⑤羊丢了,我还继续努力读书。七月,我如愿以偿地领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看到背弯如弓的父母,我的心碎了。对这个穷家来说,一千多元的学费无疑是个天文数字。静夜,母亲痛苦地哀号起来。第二天,村里人踢破了我家的门槛,有送三元五元的,有送十元八元的。母亲枯皱的老脸笑成怒放的秋菊,背弯得更像张弓了
        ⑥麻叔也来了。麻叔已经四十多岁了,枯黄脸上的麻子像烧饼上的芝麻一样密密麻麻,焦黄的头发却稀疏得像土墙上迎风乱摆的秋草一样屈指可数。因为他脸上麻子多头发稀,虽然有一身蛮力,上山能打猎下河会捉鱼的麻叔四十多岁了仍是光棍一条。上无老,中无妻,下无小,麻叔就抱着过一天少两晌的念头只求混个一日三餐。看到村中的瘸子从山外买回个媳妇,麻叔这才抖擞精神养了一大群羊,想把羊养大后卖了也从山外买个媳妇。
       ⑦麻叔蹲在石墩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母亲在一旁耐心陪着。后来,麻叔颤抖着手从贴身衣袋里摸出一沓皱巴巴的票子,扔下就走
      ⑧母亲撵到街上,将钱塞给麻叔:“孩子上学是需要钱,但不能花你买媳妇的钱。”
      ⑨麻叔瓮声瓮气地说:“这钱本来就该是你们家的,我喂的羊中个头最大带着四只羊羔的大黑就是你们家的,我偷了你们家的羊。”
      ⑩母亲笑道:“别骗我,我家的羊毛色纯白,而大黑毛色纯黑,大黑怎会是我家的羊?”
      ⑪麻叔颤着声说:“实话告诉你,我用灶灰将你家的羊染成了黑色。大嫂,咱村老几辈有在县城上学的吗?孩子考上学不容易,你就让他上学吧!”
      ⑫麻叔披着褂子大踏步走了,母亲仍握着钱呆愣愣地站着。
      ⑬深夜,我们早已睡下了,突然传来了怯怯的敲门声,父亲开门一看,是村里的来彬。来彬勾着头蹲在地上,像个受审的犯人。父亲扔给来彬一支烟,来彬慌乱接住,点燃,烟把烧到嘴才将烟扔掉。来彬小声嗫嚅道:“大叔,你家的羊是我偷杀的,卖了八十块钱,我给你送钱来了。”
      ⑭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母亲说:“那是只母羊,怀了羊羔,你不该在芦苇荡里把它杀掉。”
      ⑮来彬惊愕万分地问:“大婶,你全都知道?”
      ⑯母亲喟然一叹:“你家媳妇躺在床上治病需要钱,我知道了又能怎样?”
      ⑰父老乡亲终于凑齐了我的学费。上路时,我泪水滂沱,不止一次地向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深深地鞠躬……

(1)、文章标题“带着感激上路”,说说文中哪些事让我感激?

(2)、第⑤段中,“母亲痛苦地哀号起来”,根据文中内容体会母亲为什么而哀号?

(3)、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我都先把羊从家里出来,请到沟旁河堤上草儿丰茂的地方。
②深夜,我们早已睡下了,突然传来了怯怯的敲门声

(4)、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枯皱的老脸笑成怒放的秋菊,背弯得更像张弓了。(修辞方法)
②麻叔蹲在石墩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母亲在一旁耐心陪着。后来,麻叔颤抖着手从贴身衣袋里摸出一沓皱巴巴的票子,扔下就走。(描写角度)

(5)、文章写“我”丢了羊,却不直接写明是谁偷了羊,而到结尾才将谜底揭开,这属于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1——7题。

绝版的暮春

朱以撒

①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

②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

③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            。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

④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

⑤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⑥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 , 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

⑦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

⑧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的试金石

    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在一次大火中被毁,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了残存的一本书。可惜这本书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拍卖时,没有人愿意买这本书。最终一个穷学生以3个铜币的低价购得了这本书。

    这本书不但没有学术价值,内容也枯燥无味。那名穷学生在少有书读的情况下,还是经常把这本书拿出来翻阅。翻到后来,书被翻破了,书脊里掉出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试金石的秘密:试金石是能把任何金属变成纯金的一种小鹅卵石,它看起来和其他的鹅卵石没有什么两样,静静地躺在沙滩上,然而,一般的鹅卵石较冷,只有试金石摸起来是温暖的。

    穷学生获知这个秘密后欣喜若狂,立即赶到大海边寻找试金石。穷学生满怀信心地挑选鹅卵石,可是那些石头摸起来都是凉凉的。穷学生渐渐有些失望了,他愤怒地把捡来的鹅卵石朝大海深处扔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扔鹅卵石的力气越来越大,那些鹅卵石也被越扔越远。

    多年后的一天,穷学生捡到一块温暖的鹅卵石。然而,他已经形成了到手就扔的习惯,当他意识到那是块温暖的鹅卵石时,那块鹅卵石已被他扔到了深海中。他懊恼地潜入海底,寻找了好多天,还是找不到他扔出的那块试金石。

    穷学生终于失望了,他一无所获的回到了首都。当时,国内正在举行建国百年庆典,国王一时开心摆擂台寻找全国力气最大的人。冠军将被封为伯爵,并可获得黄金和良田的赏赐。穷学生想起这么多年来在海边扔鹅卵石的经历,觉得机会来了。穷学生随着众人去看热闹,看来看去,觉得那些人的力气都没有自己的力气大。于是他上台去比试,结果把参赛者一个个都打败了。获得了大力士冠军,得到了国王的赏赐。

    穷学生变成了富裕伯爵,他感谢那本给他带来好运的书,决定把那本书重新装订并保存起来。他拆开书脊以便重新装订,却在书脊里发现了夹藏的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试金石,你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试金石。当你老是抱怨没有机会的时候,或许机会真的到了手边你也把握不了。

阅读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 “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 ”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咱女儿还真

顾家啊。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 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

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 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 ”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

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院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⑪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