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凡尔赛宫(节选)
        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十八公里的凡尔赛镇,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1年动土,1756年竣工,至今约有222年的历史。a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b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宫内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1)、选文是围绕凡尔赛宫的什么特点来展开说明的?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凡尔赛宫的这一持点的?

(2)、选文中的画线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A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B 正宫前面是宫殿园林中的大花园。花园东西宽约200m,南北长约1000m。中心有一对大水池。南半部是规则的绣花形花坛,最南部地坪下降约5m,是一处 桔园。有对称的水池和盆栽大树。北半部有绣花形花坛和树林,最北端是面积2万平米的大水池和海神喷泉。向西一条宽大的人工河,在中点还有一条横向的人工 河,两条人工河十字相交,如同十字架。河边全是高大的乔木林,树木郁郁葱葱。
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相同,但语言风格迥异。B段文字用平实的语言,准确说明了大花园的布局特点。A段文字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4)、结合选文内容,续写下面这段话,使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结构匀称。
我去过杭州,看到西湖那清清碧水,柔柔柳条,淡淡远山,我就觉得西湖是一位天生丽质的南国少女;我到过长城,登上长城之巅,看到长城雄踞于崇山峻岭之上,我觉得长城是一个刚毅朴实的北方汉子;我来到凡尔赛宫,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都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余重秀

    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④1948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⑤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⑥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⑦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⑧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⑨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5.5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方的空中投射出3D影像,影像最高可达2.5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戴任何3D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很酷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5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很好的昆虫家族。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们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过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蚋却很镇静,一点儿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很快的蚋的幼虫,在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主题二拓展训练关于“气温探究”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

①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天气,欧洲多地突破高温历史纪录。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

②北半球极端高温由多重因素导致。一是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今年夏天,大气环流系统表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情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受高压系统影响,热空气会留在近地面,散不出去,就会让这个地方非常热。

③二是跨越3年的拉尼娜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推波助澜”。拉尼娜事件指的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使得热带纬圈环流加强,引发纬圈次级环流的齿轮效应。今年春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加强,加上印度洋海温异常,推动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

④三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暖放大与调制作用。数据显示,全球气温每上升1℃,大气水汽会增加约7%,使得极端降水概率增加。过去50年一遇的高温会成为10年一遇的事件,变得更为频繁。事实上,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已经在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气候异常状况显得更加持久和频繁,更多区域在遭遇更多的复合极端事件。

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认识到全球气候异常可能同热带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关。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一大主因,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推动温度上升,使天气变得更加极端。

⑥面对更加严峻的气候挑战,人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潜在危机,采取切实行动。早期预警是应对灾害行之有效的方式,各国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极端气候的多部门预警防御协调体系,早预警、早行动。 同时,有必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为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共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减小带来的影响。

(选自2022年8月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①今年夏天,无论身在何方,有一件事人们达成了共识:热。

②从8月12日至今,中央气象台已连发10个最高级别高温预警:红色预警。8月17日,国家气象中心评估,综合考虑高温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③过去一个月,35℃以上高温天气覆盖中国450万平方千米。杭州、南昌、上海、福州、重庆、长沙等地高温天数超过25天,超过 200个国家级观测站突破最高气温历史极值。上海自 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总共出现21个40℃以上的极端酷热天气,光是今年夏天,就“包揽”了三分之一。

④这场60年一遇的高温,使得很多医院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涌进比往年更多的中暑和热射病患者。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以来,全国已经有至少35人死于中暑。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不仅仅是中暑,高温会影响人体很多系统,引起包括心血管、呼吸道、脑卒中等疾病高发,还会引起精神疾病,比如,更多的暴力事件、更高的自杀倾向等。

⑤应关注高温天气下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加强对敏感人群的保护,尤其重视户外工作者的工作条件改善,包括遇到高温天气,在非紧急情况之下,他们有权利减少工作时长,减少户外工作等。公共卫生等部门应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高温事件,该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如何,热应激反应的特征等;并鼓励人们在高温期间自主采取适应行动以降低风险,例如多喝水、不饮酒、穿轻薄衣物、关注周围老人的健康状况等。

(选自2022年 8月 22 日《中国新闻周刊》,有改动)

〔材料三〕

①今年夏天的高温事件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综合强度强。气象监测显示:6月13日至8月30日,区域性高温事件持续79天,覆盖范围超过500万平方千米,全国有23个省份出现40℃以上高温,366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②由于高温持续时间较长,一些河流在主汛期出现干枯现象。在长江流域,多处水位创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洞庭湖、鄱阳湖提前“入枯”。 同时,高温天气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如用电需求激增、水电产能下降、农业生产受阻、森林出现火灾等。

③今年高温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和气候变化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世纪中叶以来已经观测到了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其中高温的多发是非常显著的特征。

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提示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气候变化,从各个方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气候专家章大全说,“这几年,我国在农业生产、洪涝灾害、建筑设计等方面应对气候风险和减灾防灾的能力都在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应提高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利用气候预测产品未雨绸缪应对气候风险,努力将社会经济影响和损失降到最小。”

⑤专家解释,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今年夏天的高温打破了历史纪录,具有一定的极端性。但从气候周期性规律来说,由于地球气候系统有自我调节功能,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上升并不意味相同类型的极端事件每年都会发生。

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要求气象部门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率,同时将预报对象向下游进行拓展,发展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气候风险预测,以便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选自2022年9月5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乐准备制作一份有关气温探究的手抄报,请你帮助他完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