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海 中 救 援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竭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岁的汉斯应声而出。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这一小时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1)、第①段中“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的是                    

(2)、第②段中的“S.O.S”是什么意思?

(3)、第②段中“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④段中的“应声而出”体现了汉斯                     

(5)、第⑤段中“扮演我们的角色”中的“角色”是指              

(6)、第⑤段中“汉斯吻了他母亲”中的“吻”一词,表现了什么?

(7)、第⑥段中,为什么“对汉斯的母亲来说,这一小时比永久还久”?

(8)、对汉斯的行为谈谈你的见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 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母亲没有“朋友圈”

徐竞

       ①儿时,我特羡慕玩伴们。他们的母亲,个个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方圆四周, 都有着极好的人缘。家中也因此常来客人, 每每必杀鸡割肉,桌上好菜鲜汤不断,而我们家则日日素菜上桌。

​​​​​​​       ②与她们相比, 我的母亲,不善言辞, 更不善与人交往。她极少去村镇上串门, 也无人来我家, 母亲既没“朋友圈”,更无好的人缘。

​​​​​​​       ③母亲整日像个“独行侠”,穿梭于田间、地头、山边、溪旁…… 风雨不改!回到家中, 又围着灶台、猪圈、鸡笼、柴垛转,脚步匆忙。晚上还会独自在灯下做着针线活,日复一日。
​​​​​​​       ④待到农闲时,别的妇女都闲坐下来娱乐:打打牌,嗑嗑瓜子,唠唠家常。一则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情感, 二则将劳累已久的身心彻底放空。唯独母亲不肯加入其中——她要去窑厂贩运陶罐,将柴火挑到镇上换钱,

开焐坊出售雏鸡,熬糖稀卖……她忙得甚至连娘家都极少回。说起母亲,外人都觉得她不搭理人,很孤僻。

​​​​​​​       ⑤“您看谁谁,整天就到处闲逛, 结交朋友,你呢? ”有时, 我也会抱怨母亲。母亲则一脸平静地回应:“我没她们闲呀,等把你拉扯大了, 我再去结交朋友啊! ”

​​​​​​​       ⑥母亲就这样一个人忙碌着,直到我们被拉扯大了。

​​​​​​​       ⑦我们长大了, 可母亲也老了。我将她接到城里, 和我住同一个小区里,每个周末我们都相聚。

​​​​​​​       ​​​​​​​⑧我怕母亲平日里孤独寂寞, 交代她在小区里要多结交朋友,尤其是同一栋楼的邻居,以后遇到事也好有人帮助。
​​​​​​​       ⑨可母亲依然是个 “独行侠”。拾荒,捡垃圾, 成了她每日的新工作。她去车库里, 楼下垃圾桶旁, 甚至各个楼层,捡拾废品。小区里还有其他几个捡废品的老人,母亲每天要跟他们进行“暗战”,斗智斗勇,  有时赢,拔了头筹, 有时晚了一步, 被人捷足先登。她将大堆的废品放在楼道里, 常遭住户们的白眼,让人 生恨。母亲在城里,不但没交到朋友,反而结了“敌人”。捡回来的废品,母亲将其分类,再用婴儿车推到 不同的废品收购站去卖。起初,我反对她去捡卖废品, 说“您不能待在废品的世界里,要多与人交流。小区里有打牌、跳广场舞的,你也加入他们的‘朋友圈’, 跟他们交朋友啊。”

​​​​​​​       ⑩母亲却说: “我都 70 多岁了,年轻时没交朋友,老了,也不想交了。再说,谁又愿意跟我这个乡下

老太太做朋友呢?”
       ⑪我说: “多交朋友, 能防止老年痴呆, 延年益寿。”母亲面露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 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得痴呆了, 就把我送回乡下吧, 在老家,我走不丢。 

⑫我愣了,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觉察到气氛有些尴尬,母亲又说: “我在这边也是有朋友的,你看我 手机里都存着他们的号码——收衣服的, 收纸盒的,还有收废铁的……”母亲戴上老花眼镜,拿着她的老人

手机, 一个个翻给我看。

⑬我鼻子一酸,突然心疼起母亲来。父亲很早便过世,是她带着孩子们,从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走来。 作为寡母的她, 每天忙于挣钱供养孩子, 还要让我们能读书上学。我们兄妹 3 个都读了大学,在当时全镇都

是少有的。儿时的我们, 虽未吃到好的, 喝到鲜的,但却得到了知识的最好灌溉。

⑭想到母亲这一生,都在为儿女们忍苦耐劳,负重而行,不惜放弃了交友和休闲,我有些难过。但转 念一想,母亲其实也有“朋友圈”。乡下的山野田地、农作物、鸡鸭、陶罐、柴火、雏鸡;城里的废品、旧 物……不都是她主动结交和深交的朋友吗? 她的内心从未真正孤独过。同时我也突然悟到, 其实, 母亲现

在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孩子,是离她最近的我啊!我想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了她。该是我好好爱她的时候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