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题。
                                                                                                专注造就成功
        ①《列子》记载,楚国钓鱼高手詹何,他的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渔竿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凭着这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不用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而他的钓鱼线没断,鱼钩也没直,连渔竿也没弯。楚王听后很好奇,问他诀窍。詹何回答:“当臣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是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②詹何能够创造出如此大的奇迹,靠的是专注精神。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客观等诸多方面,可专注是必备的心态。专注是一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你做事专注,成功离你就不会远。
        ③人生有限,不可能每件事都去尝试,更不可能在每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实生活中,不乏聪明才智之人,有的甚至智力超群,但是他们总爱在做一件事时却想着另一件事。他们有太多的爱好、欲望和想法,唯独缺少专注精神。若要有所成就,就应培养自己专注的习惯,不管身边多么喧闹,静下神来,心无旁骛,专心处理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④专注造就成功。沃伦•哈特格伦很小就做了一名挖沙工人。挖沙工作是漫长又辛苦的工作,这让沃伦•哈特格伦下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从1969年开始,他每天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同时,他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病的药物。他因此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⑤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他的1000多个发明,涉及光、电、磁等诸多方面,他像是一个“通才”。但他的“通”,是建立在每段时间只专注于一项发明基础上的。反之,就什么发明都搞不出来。
        ⑥孔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专注之人,确定目标后,能够凝神聚气,心不妄动,执著如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使自己的能量发挥至极限。即便遭受挫折、遇到诱惑,也勇往直前,直至成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用的故事是(用一句话概括):①    。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 ③ 。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下列名言不能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B、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D、尽力做好一件事,实乃人生之首务。
(5)、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还是要提倡说真话
       ①不知何时何因,“提倡说真话”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而谁能讲真话谁也就有了值得大家称道的美德。可见讲真话之难。如果不难,也就用不着“提倡”了,也算不上什么“美德”了。
        ②古今中外从未听说过谁以讲假话为荣,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公开去赞美一个天天讲假话的骗子。因为大家都知道讲假话违背天理正义,只有讲真话才是做人的本分。一个人一生讲真话,即使没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辉煌业绩,但他可以毫无愧疚地说自己达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相反,如果一个“伟人”说假话连篇累牍,习以为常,则距离做“人”的标准也就非常之遥远了。我看,说真话假话也是道德范畴美与丑的分野。
        ③楚楚风范,甚至有些假话比真话还悦耳动听,所以孰真孰假还需要人们动一番脑子。有些假话,可能永远不被说破,而有些假话则很容易被戳穿。如过去说亩产能达到几千斤几万斤粮食,有实践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为什么那假话能风靡全中国呢?可见,鉴别假话还不算太难,最难的是敢于揭露那些说假话者。所以就有了“提倡说真话”这个课题。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就要冒一点风险。如果你讲的真话是诸如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之类,当然不会有人找岔子。如果是说个别单位假报成绩:他那里学雷锋仅在嘴上说说就吹嘘成已经“扎扎实实”、“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他那里仅订出几条廉政措施公之于众就夸耀成绩如何辉煌,而实际上贪污受贿、请客送礼、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如故。当人们都在兴高采烈为那些虚假的东西拍手叫好的时候,你在那里揭老底岂不讨人嫌?!轻则说你不识时务,重则说你戴着有色眼镜专看阴暗面。所以讲真话需要勇气,需要胆略,一不怕讥笑,二不怕孤立,三不怕栽赃陷害,相信真理的声音终究不会窒息的。
        ④敢于讲真话就是针对讲假话的,而且不是针对一般无关宏旨和大局的讲假话,主要的是针对那些当权者为自己升官发财牟取私利所讲假话说的。这些人手中有权,一句话就能使你受到伤害。你要讲真话揭露人家,自己首先要做到无私无畏,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一个人死都不怕,别人也就奈何你不得了。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就当前来说,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⑤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现。如果人们在谎言和空话面前无动于衷,人云亦云,那么那个地方的工作十之八九是不能真正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有识之士应该碰碰这个地方。我们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小平同志关于讲实话办实事的教导,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有了这个武器,正气必然战胜邪恶,阳光必然战胜阴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走后的这些天

       当外面的世界车水马龙,当周围的世界安静屏息,睡不着的时候,我突然弄懂了一件事——所谓的生离死别,一开始也许都意识不到,直到彻底失去,永不再见,才会慢慢呈现,像树纹一样一圈一圈随年轮长进树干的里面,外人看不出,生命本身却知晓。

       今天是2015年6月13日,奶奶在那冰冷的地下已毫无知觉地躺了36天。

       奶奶的离去,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悟衰老与死亡。当我望着奶奶年轻时的照片,我无法相信那个特别精致,格外讲究,坚持写日记、练大字,为儿时的我熬药、削铅笔、改作业的奶奶,就这样永远见不着了。

       菲利普·罗斯曾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我想,年轻时在南京穿着婚纱、烫着卷发、说着英文的奶奶,肯定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老成后来的模样。

       我记忆中的奶奶身体一直很好,几乎没吃过什么药。直到80岁那年意外摔倒,才使得健步如飞的她,什么都咬得动的她,一瞬间衰老。后来,腿好后的奶奶,渐渐背驼了,听觉也不行了,曾经一心想乘飞机满世界游的奶奶,不得不蜷居在一个透明的世界里,每天看着活色生香的日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到后来,她终日躺在床上,更是老得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也许,人一老,就变小,不光身体变得瘦小,连精神也如此。有时候,我们一回去,奶奶便像没断奶的婴孩一样,眼巴巴地望着,怯生生地黏着,怎么也舍不得我们走。直到不得不起身离开了,奶奶便爬起来,拄着拐杖倚着门框摇手目送我们出院门,然后开始日日掰着手指等候我们下一次的到来……

       寿则多辱,路暗且长。生命到最后总会像筛子,将年轻时候的兴趣、喜好统统筛走,唯让老来的日子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趣!

       一开始奶奶是极其怕死的,但奶奶活到最后,总会念叨:“怎么还不死呢?阎王爷把我忘记了吧?”

       也许,对老人而言,死亡是一点点降临的。

       4月27日上午,奶奶还帮爸爸削了两个莴笋。可是等爸爸回来喊奶奶吃午饭,奶奶便已无法说话,无法直立。等我赶到时,93岁的奶奶,生命已像风中的蜡烛,只剩一点点光亮。但奶奶仍用仅剩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熬了8天9夜,才熄灭最后的火焰。

       即便如此,那时候的我也极不愿相信奶奶会走。所以,当妈妈在电话里讲,奶奶好像好些了时,我深信不疑。其实,那是奶奶的回光返照。

       去世那天上午,奶奶从婶婶手里抢了馍,自己一点点掰碎,往口里塞,直到最后一点点碎末,也一一抹进嘴里。婶婶怕奶奶卡住,连忙喂点牛奶,牛奶喝了大半瓶,馍却怎么也咽不下。婶婶用餐纸包走奶奶吐出的馍,难过得背过身,不忍看奶奶大口喘气的样子。

       我不知道奶奶临终前遭受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只知道,在她不好的日子里,我们坐在她身边,一一握着她的手,她侧歪着头,看不见我们,也说不了话,但知道我们在,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后来等到远在他省的弟弟抱着娃娃回来,奶奶居然睁开眼睛,扯着嘴角心满意足地笑了。

       次日,当街坊邻居陆续来看奶奶时,奶奶一直摆手。别人问她:“是快好了,不会死了吧!”奶奶摇头,然后别人又问:“是不会好了?”奶奶点头。

       我目睹了奶奶这几年来,在死神的阴影下,一步步退让,终究退无可退的境况——当最后我给奶奶洗脸时,她的皮肤薄得像张纸,双腿瘦得只剩皮包骨,每喂几口水,就会呛得咳嗽。原来,到最后,我们连吞咽与言语的功能也要统统还回去,只剩呼吸。而最后的最后,连呼吸也停了,一个人便消失了。

       但一个人的消失并不是完全的消失。为奶奶守夜时,妈妈对我说:“我脑海中你们的奶奶,是斜着嘴角笑的那个,不是脸颊塌陷、睡在棺材里的那个……”

       奶奶走后,生活好似也逐渐回归正常。但总会频频梦见奶奶没有死,我到处给她找穿的,找吃的,然后,醒来,发现奶奶真的不在了——那个很会烧菜却不曾吃过一口我亲手烧的饭菜的奶奶,真的不在了。一想到这儿,便会恍若隔世般难受起来。

       如果夜晚是星星的院落,思念就是落满秋叶的路,来不及打扫,又为新的红叶所覆盖。奶奶的生日是中秋节的前一天。每逢她生日,我总会买上很多吃的穿的去看她。但今年的中秋,月亮还会那么圆吗?当我们吃着月饼,唱着《月亮粑粑》的时候,奶奶会在天上看着我们吗?那一刻,会不会好想像童话里的小女孩,擦亮一根火柴,就可看到火光里的温暖?

       很舍不得奶奶走,但也不想奶奶活着受罪。也许,正如爸爸所说的:“奶奶九十多岁了,天天望着天花板过日子,还得操心儿孙的事,活着也是一件很心酸的事,所以,走了好,对她是解脱!”

       是啊,时间在飞逝,死亡是终点。世界是我们想象的画布,生活像不停旋转的黑洞,随时随地裹挟着我们往一切不确定的地方去。爱至尽头,梦至虚无,不如把死亡当作瑰丽的梦境,把落日看成凄美的绝景。

       在时光的倒影里,我们得学会与“理想之外的不理想”握手言和。在命运面前,该来的总会来,该面对的总要面对。没有人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至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

       其实,衰老与死亡,自然得就像那天上的雨云,它能让天空灰暗,也能滋润万物。所以,面对它们,既不要哭,也不要笑,要试着理解,要学会接受!

       虽然总是会有那么一些时刻,某些封存的像巨浪一样扑面而来,让我们躲无可躲——就像睡着了所做的梦,没人能提前知晓,提前解密!

       所以,我宁愿相信,三维之外定有那么一个空间,那儿的生命不像寒夜的冰挂,一碰就断,彼此间的情感也不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推就倒。那里有爷爷,有奶奶,有所有过去的过去,百年不变,千年不换,那里的人们永远不必为生活担忧,也不用为现实焦灼……

       如今,奶奶真的走了,而我将带着她的某些特征继续活着,也许鲜花会凋落,绿叶会腐烂,但爱会在失去中一代一代不可思议地绵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浅谈态度/姜以刚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饭或一条虫,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重负,前推后搡,齐心协力。一只蜜蜂为了采一点花蜜,在花朵之间往返无数次,翻飞起舞,不辞辛劳。一株野草为了显示生命的力量,艰难地从石缝中钻出,              . 蚂蚁、蜜蜂和小草的个体虽小,但它们那认真的态度却给了我们很多感动。

       ②接下来说说我们人本身吧。营业员态度热情,让顾客心满意足,这家店的生意就会更好。父母态度真诚,让子女心服口服,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更佳。教师态度认真,让学生耳濡目染,这样的教学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冬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孝子。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其母卧病在床,突然想吃竹笋。孟冬很久也没找到竹笋,他便抱着雪地里的竹子痛哭。他终于感动了天地,竹林里冒出了竹笋,成全了他的这份孝心。

       ④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海伦•凯勒主动向命运挑战,克服了自身的盲聋哑的生理缺陷,成为了一位作家。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凭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满腔热情,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位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泰斗。

       ⑤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三国时期的杨修非常有才,但终因恃才放旷,被曹操所杀。一个人不论天赋的高低,都要不断学习。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为文学神童,但每天“环谒于邑人”,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最终“泯然众人矣”。

       ⑥要获得更多的成功,既要胜不骄,更要败不馁。诺贝尔经过很多次实验的失败,甚至连自己的弟弟和助手都在实验中丧生,自己也差点被炸死。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高效炸药。

       ⑦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坚持自己的志趣,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才能终成大器。努力不分早晚,出身不论贫富。齐白石年轻时是一名木匠,但他有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经常自学,最终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大画家。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幼年丧父,家贫无纸习字,其母便以沙地为纸,以树枝当笔,教他练字。这些都没有阻碍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

       ⑧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先生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⑨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射你的喜怒哀惧。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生活,你将会从生活中提炼更多的灵感。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失望,生活也会懒得理你 . 不要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打开它,可以让更多的新鲜空气吹进来,让更多的美景扑入你的胸怀。

阅读议论文《精神拾荒三步曲》,回答下列小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低调之美

    ①《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②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有淡然的君子之风。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

④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夸耀掩饰的,皆因底气不足,怕被别人小看了去,给自己出了丑。

    ⑤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发现真有人会说……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⑥适当放低自己,少些自满,多几分低调,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⑦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⑧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⑨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心守一事

    ①人生在世,能够结识几个隐藏民间的高手,是福气,也是运气。

    ②三月份的时候,我随朋友去普洱澜沧,专程采访做了一辈子茶的茶妈妈。第一眼见到茶妈妈,觉得她真年轻,完全看不出她已经六十多岁了。茶妈妈穿戴着布朗族的传统服饰,站在茶树林小路旁的一棵树下,双手交叠在身前,面带笑容,欢迎每一个前来参加茶祖祭祀的客人。

    ③祭茶祖仪式那一整天,茶妈妈都很忙,我只有短暂的机会与她面对面聊天。从十六岁开始,她就在景迈山上学习制茶,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从一个小小的学徒做到古茶公司的老总。她把这片高原深山上的古茶园当成自己的孩子,也当成家,浑然不觉劳累寂寞。她清楚地记得景迈山有多少棵古茶树,也清楚地知道,熟茶发酵时,应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直至现在,她年纪大了,依旧会亲自去茶园采摘茶叶、制茶。她不是茶商,而是茶人。我问她:“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梦想?毕生追求?”她看着我,笑着摆了摆手:“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喜欢茶。”

    ④我还认识几个一辈子坚守一件事的人,他们都鲜为人知。

    ⑤老鲁,他在街上摆一个水果摊,就养活了全家老少,儿子还是研究生毕业。平时,像老鲁这样的人,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你根本不会发现他这人有啥不平凡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有绝技在身。正月里的一天,老鲁邀我上山,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开始模仿马在奔跑,受惊、疲惫时的不同叫声,简直惟妙惟肖,让我叫绝。老鲁说他还会模仿虎啸猿啼、虫鸣鸟叫、雨打风吹等各种声音,这是他从小开始独自一人在山上练成的。我问老鲁:“你的口技这么好,为啥不去《星光大道》表演?”他嘿嘿一笑说:“没啥意思没啥意思,我也就是找个乐。”

    ⑥老朱是个能在米粒上刻字的人。他用一把小钳子夹住一粒大米,用一支缝衣针大小的特制刻字笔,几分钟就能把“粒粒皆辛苦”五个字刻在了米粒上,当然,要用放大镜看。老朱是十多年前练就这个绝活的,我建议他用这门绝活去挣点钱,他笑着说:“我这活,是用来养心的。”我曾经想找他学学,老朱摆摆手对我说:“这活可不容易练,要耐得住寂寞。”

    ⑦老柏是一个诗人,早年写了很多诗,但名声不大。过了六十岁,他开始惜墨如金,一年也就写十多首,读他诗的人更少。有一年秋天,他一个人在巫峡,满山红叶如霞,他在诗里写道:“黄昏时分热烈的峡谷,像为人布置的新房,而我只在幽暗处,静静守望……”他的诗句,仿佛在沸水里滚煮过,拎出来却又平和冷静,像是自言自语。我看见平时的老柏,大多是紧闭嘴唇,有时刚一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了,让你感觉是早期无声黑白电影里的一个人物。在这个崇尚物质的时代,像他这样追求精神享受的诗人是稀缺的,也注定是寂寞的。

    ⑧还有我认识的纺棉花的吴大爷、做传统老秤的张胡子、在屋顶上顶一锅盖唱京剧的宋二宝……我偶尔与这样的寂寞高手相处,感觉自己平淡的日子,也涌动着热烈的人间烟火。

    ⑨心守一事,一生专注。当一件事情成为你生命中心甘情愿的必须时,你就能忍受寂寞和艰辛;有了这样的态度,在任何领域,不管做什么事,都可能成为高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