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故乡》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少年便是闰土……
        ……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 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
        ……
        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民风、少年闰土怎样的精神风貌?

(2)、中年闰土与“我”不像儿时那样平等、自由交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已经消失;也有人说,中年闰土对我的感情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选文中找出依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男孩别哭
        门前有溪,稍远有河,被山岭围着,村只得算山村。山村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多是在山里度过,而雨,说下就下,它才不管你回没回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遭遇睛出雨归的劫数。灿烂出门,颓丧回家,这是谁也不愿经历的。很多事情,甚至包括人生的命运,都得是这种结局。有什么办法呢?
        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禾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候,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怎么不黯淡呢?肩上的担子这么重,家还这么远,路又这么崎岖。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透过雨幕,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又不是平时活泼妙巧的那种,而是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
         印象最深的是十岁那年秋天,独自一个担着柴禾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山雨浸透我的衣服,山雨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禾里,要享受坐滑杆的感觉。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钧,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柴担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寞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战哭得更伤心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亲亲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缕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秩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套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儿子说出这四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识,死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徽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 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借口

叶梓

    齐总正坐在会议室开会,突然秘书慌慌张张地连门都顾不上敲,直接进来说:“齐总,你儿子在106国道上出车祸了,你的手机一直关机,他急坏了。”

    齐总的脸色变了:“人怎么样?受伤了吗?”齐小豫是他的儿子。

    “人没事。他的车追尾,前保险杠断了,他叫你马上过去处理。”

    齐总放下手中的文件,打开手机。正拨着号,儿子的电话打了进来:“爸爸,你快来,我的车都撞烂了,急死我了!”

    “报警了吗?”

    “没有。”

    “跟前面的车主协商了吗?”

    “没有。”

    “你在干什么?”

    “我在等你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交警一定会罚款,会扣分,不知道会不会吊销驾驶证。我在国道的岔道口,你开车20分钟就到了。”

    齐总沉默了两三秒,突然挂断电话把手机关了。他转身对秘书说:“我儿子再来电话就说我不在。”

    秘书惊讶地看着他——那可是他最疼爱的独生子。以齐总的地位,这样的事他派助手出面就行了。

    齐总在办公室待了整整一天,像平常一样处理文件,召集部门经理开会,和员工开开玩笑,神色毫无异常。

    晚上7点钟,齐总回到家。小豫已经在客厅里,呆呆地坐着,看上去失魂落魄,脸色阴沉。

    “没事了?”齐总问儿子。

    “我等了你一天,整整一天!你还是我的父亲吗?”儿子站起身,眼睛红红的,气愤地大声喊道。

    齐总笑笑,没有回答。

    “你今天是不是有特别重要的事?可再重要的事能比儿子更重要吗?公司比儿子重要吗?在你的眼里,我是可有可无的吗?”儿子见父亲不说话,情绪更激动了。

    齐总并没有生气,他拍拍儿子的肩,坐下说:“儿子,我的确有重要的事要做。公司不比你重要,钱也不比你重要,可问题是我今天遇到了个难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儿子看着父亲,死死地盯着父亲。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所以,我只好在办公室里等。我在等你的爷爷,等他来告诉我怎么办。我等了整整一天。”

    齐小豫呆了。半晌,他忽然明白了父亲话中的含义,深深地低下头去——爷爷,已经在10年前去世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现代文阅读Ⅱ

老家的柿树

曹文军

 ①秋风乍起,桂子花开,梧桐叶黄,满目秋光,但最惹眼的当数楼下邻家的柿树。似有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悬挂在枝头,引得我痴痴地凝望许久。

②楼下的柿树从挂上青涩的果子,我便开始关注着它的成长。繁茂的绿叶中,一个个像调皮的孩子躲躲闪闪,偶尔风掠过,才稍稍露出个笑脸。随着夏日渐行渐远,青涩的果子也渐渐长大,从碧青变成了淡黄色,又渐渐变成橘黄色和火红色,不断变化的色彩使我生出了许多期待。总有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唤,这些鸟或大或小,或白或黑,有的静立枝头,有的奔走相告。这段时间,每天清晨,我一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红红的小灯笼。朝阳斜斜射在上面,那表面似有一层光晕,红得晃你的眼,一天的好心情便从柿树开始。

③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柿树。在我少年时代,老家宅前栽有两棵柿树。每天放学回来,我总爱到柿树下看书写作业,直到天色渐黑,实在看不清书本上的字才移回室内。因为爱读书,语文这门课,我似乎从不用多花费功夫,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名列前茅,作文也是一路凯歌。但在高中时,我却因写柿树造成了一次误会。

 ④那是教我语文的封老师第一次布置写作文,我就写了一篇与柿树有关的。文章的构思模仿鲁迅先生《秋夜》那篇文章,开头便是:“我家屋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柿树,还有一棵也是柿树……”作文批改下来后,我悄悄打开看得了多少分?只见一个刺眼的“58分”赫然在目,那是我从上学写作文以来得到的最低分数。我顿感心跳加快,脸上发烫。整个一堂语文课,尽管封老师仍讲得抑扬顿挫,但我却恍恍惚惚的。放学后,我拿着作文本,悄悄敲开封老师的办公室门。封老师听我结结巴巴地说明来意后,就当场出了一个题目,让我现场写。我打好提纲,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写完时天色已晚。我交完作文带着一肚子气回到宿舍,心头上火,拿起一只柿子就咬,全不顾那柿子没有熟透。吃了几口才觉得嗓子舌头隐隐开始不舒服,一气之下,就将那剩下的柿子扔得老远老远。

⑤乍暖还寒,梧桐更兼细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第二天语文课上,耳边又传来封老师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语调依然平缓:“我在课前说一件事,上次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大家回去写,有一位同学的文章,我在批阅时以为是抄袭哪个作文选上的,所以给了个不及格的分数并给予了批评,后来这位同学主动来找我,我当场命题让他写了一篇,我仔细阅读了第二篇后,才知道错怪了他,为此我向他道歉!”我一听赶紧低下头,脸上又不自然地发烫,教室里同学已开始议论纷纷,目光到处在搜寻。封老师将我那篇柿树的作文在班上当场朗读起来,我恨不得将头埋到课本里。同桌见我如此模样,胳膊肘捣了我一下:“是不是你呀?”我本就紧张,坐在凳子边沿上,加之他用力过猛,我整个人一下子跌倒在地。我坐在地上,泪水悄悄地滑下来。我知道,流泪绝不是因为突然摔倒的疼痛……

⑥那次误会之后,我经常进出封老师的办公室。在他的鼓励和指点下,我的作文经常出现在学校黑板报上,有时还被作为范文贴在橱窗里。每每只有在天黑无人时,我才悄悄溜到那儿,借着路灯,瞅上一眼,然后洋溢着满心的喜悦去上晚自习。毕业后,我总记得封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临别时的嘱咐:“人不吃饭会饿得慌,人不读书会浮得很!”

⑦“你又在看柿子啊!”妻子的话将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是啊,树上只剩下三只柿子啦。”“想吃咱们就回趟老家吧。”妻子安慰道。

⑧还没有到老家,一股熟悉的谷香飘然而来,年迈的母亲正翻晒着稻子。我接过翻耙,一边翻稻一边和母亲唠叨着收成,农家的秋色属于收获的季节。母亲看着那棵柿树,说:“柿子红了,走时带几个回去,家里长的,知道你从小就喜欢吃……”

⑨临走时,我拎着沉沉的一袋柿子上了车。回转头来,母亲仍站在巷子里张望,秋风拂起她额前的白发。背后树上的柿子正火一样在秋阳下燃烧。

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 , 策驷马 ,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央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御:赶车的人。②大盖:车上的伞盖。③驷马:四匹马。④自下:指无骄做之志,甘居人下。⑤抑损:克制,谦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