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独对夕阳美好
                                                                                              邓皓
      ①从什么时候起,我便钟爱了夕阳呢?
      ②一幕高挂的天空里,一轮夕阳托举在云层里,恬静而美好,那光泽绚烂而不炽热,如淬了烈焰的钢。而周遭的云霞蔚为壮观,编组成一块五彩的画屏。你专注于看那画屏时,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
      ③浩然的天宇许多的时候是单调而苍白的,无数的日子太阳就一整天不肯露出脸来,所以,你去看天,没有一个时光比夕阳叠挂于蓝天更美好。哪怕日出时的那种辉煌,也远远比不过夕阳隐退时的那份沉静的壮观。何况,欣赏美丽要有一份清静、怡然的心态。在观望日出和日落之间,谁会拥有更多的怡然,还用说么?
      ④小的时候,家乡有一条河,是河却唤作沱江。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那时,我们喜欢去沱江边戏耍,打水漂,捉螃蟹,几个人一块的时候,还能划船呢!尤其是秋天,汛期之后河水退去,整个的沱江静若处子。站在沱江岸边,极目远眺,弯弯曲曲的便是一条白白的练带。你的思绪就要随着这素洁的练带翔舞开来。而黄昏的时候,我们便看到一只只白色的水鸟在亮翅斜飞,时而掠过水面画出一圈圈涟漪,无穷的自在。而这时夕阳总是倒映在清澈而静寂的沱江里。远远望去,便函是一团火球在五彩的光波里沐浴。我们心里感受着这无穷的美好,却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王勃就吟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了。那时,小小的我只知夕阳的美丽,却无论如何不知道在夕阳里寻觅一份美好的心境。犹如那时候生活在乡下的我,看着父母从田间归来,脸上总挂着幸福而满足的神情。我以为是他们自己心里有什么快乐了,却不知他们的快乐来自于他们踏着夕阳归来的那份心情。
      ⑤待我慢慢长大,我才知道人类生命中一半的美丽来自于对自然景观的留意和欣赏。我不敢想像天空没有日月星辰的轮回会是什么模样?季节没有春夏秋冬的变迁会是怎样的萧索?树木没有春华秋实的更替会是怎样的荒凉?我于是开始留意生活中美好的一切!而这份留意让我发现了人生原本充满着好丰富的情趣!也许是作家大都喜欢孤独和宁静,我是极其喜欢在夕阳里沉思遐想的。面对一轮夕阳,端坐在阳台上,或者散步在郊野,让桔红色的光波在周身沐浴,摊开手来,握一把暖暖的夕阳,你便能找到“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而正是在这种恬然的心境下,你的思绪便纷纷扬扬地散开来,那份情境沉浸而美好。你呆以想像卢梭的名著《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或许其中最奇谲的灵感和哲思就来自于夕阳下的思考呢!
      ⑥有时候,我会被人生的一些不如意弄得情绪低落,而这时候最是我独对夕阳沉思的时候。那夕阳虽然静默不语,却以她博大和壮观的内蕴扩展着我的心胸。人生难免有失意和挫折,就像这夕阳如此美好,也有消融在天际的时候。而自信的人儿不是乐观地道出了一句“夕阳今朝落下去,明朝依旧爬上来”么?我于是更加喜欢在夕阳里审读人生,去用心感触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我把独对夕阳的静思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参禅。
      ⑦是的,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所以有人说贫穷而能听到风声也是好的。何况,我真是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还可以在自己的居室里独对夕阳的美好。甚至,我可以对那轮夕阳说:你整个儿就是我的呢!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⑧于是,一些简简单单的日子里,我不惧怕贫穷的劳碌,我庆幸,我能以一颗丰盈的心小心地爱着我拥有的生活。

(1)、通读全文,概括“我”所钟爱的夕阳有哪些特点。

(2)、阅读第④段,简要概括“我是因为沱江爱极了夕阳”的原因。

(3)、请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那夕阳就分明跃坐于画屏之上,像极了安详静坐的禅者。
②而让人快慰的是:夕阳并不责备我的贪婪。

(4)、写出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及作用。

(5)、“人生的美好是无穷尽的,只要你有心投靠美丽。”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①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又大又圆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便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经常有外地人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来了一个老妇人——珍妮芙太太。这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呆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③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④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⑤在早春种下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足有鸽子蛋大小。 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⑥温丝莱特回到自己的家中,她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玩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摸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太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⑦ 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休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⑧ 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伯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了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 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她改变方案。 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 ”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⑨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⑩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她顺利地成为一个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并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年轻、爱笑、胸无城府……有几日,小姑娘突然安静了许多,手里捧着一本书很投入地看。有一天,小姑娘说买了本《红与黑》问我看不。“噢,看吧。”出于礼貌,又有很多空余时间,我就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初入社会的小姑娘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才开始买书、读书的。这理由听起来挺好笑,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有层波澜发自心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读书这事一开头便收不住了尾。

       ②我曾自称“山人”,自由、随性,看书也一样,《红与黑》中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一目十行地看,有时干脆直接翻页,这可能还是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养成的习惯。《红与黑》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印象中也只有聪明的于连和那个仪态华贵的瑞纳夫人,至于弄明白小说深层次揭示的社会的“红”或“黑”,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书是读完了,如果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谁知小姑娘还在不断地从网上买书,并不断地问我“看不看”,我也就煞有介事地把书摊在办公桌上,有心无心地看看。时间长了,反到觉得这比谈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或家长里短好。

       ③书里的故事逐渐让人欲罢不能,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

       ④(A)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犹太小姑娘莉赛尔瑟缩在战争的瓦砾旁,怀里抱着爸爸的手风琴,哭泣着,手风琴再也不会发出声响,一如我眼中的泪水流进了心里无声无息。看完《静静的顿河》《偷书贼》,我意犹未尽,又主动看了《安妮日记》,因为我想从书中找到犹太人的“魂”,弄明白那个在沙漠中建国的以色列如何在全世界面前赢得自尊。

       ⑤记得有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后,我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却说已经看过三遍了。我愕然,惭愧,自感肤浅。从此,我不再茫然他顾,不再沾沾自喜,躁动的心也日趋沉淀。

⑥时间在流淌,随着时间流淌的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巴黎圣母院》《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摆渡者》《红树林》《白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简·爱》……从图书馆借,从小姑娘手里借,从语文老师那里借,这些书,很多就成了我的好朋友。于是我也开始网购,书到了,我很认真地打开包装,在扉页的右上角贴一枚心仪的邮票,算是表达一种虔敬,也算是一种仪式吧。(B)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⑦我享受那一刻的美,那是压缩了的故事,那是整个世界。

       ⑧书越来越多,就像朋友围在我身边。读到精彩处,我会合上书,让自己静一静,有时觉得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人。茶余饭后,散步归来,或是日光灼灼,或是小雨霏霏,在放有长寿花的小桌上泡一杯绿茶,在茶香里翻开书……

       ⑨喜欢书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风景,只是现在看到的风景较从前有了更多的内涵。小到每次上下班走过的缠在尖山山腰的小路、县城不远处的矮山,大到暑假去过的海滨、名山、青藏高原。坐在长满石楠花的山坡上,脑海中浮现出《摆渡人》中的那个小男孩崔斯坦,还有那个体弱志坚的小姑娘迪伦穿行在另一个世界的荒原的情景。他们奔到了第几个小屋?是否已经疲惫不堪?壁炉里的火是否温暖?我的思维在眼前的风景里跃动。左边的落日已经接近地平线,这时《左边是天才右边是疯子》告诉我“时间没变,是我在变”。

       ⑩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为我拂去生命中太多的浮华。在一个最适宜读书的环境里,我认真地工作着,享受着书对我潜移默化的陶冶。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那个将我带入读书世界的小姑娘——现在,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老师”了。我想,她将来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作者:张尚仓,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重在选择

潘裕民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对自己有价值的书。

      ④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书是人类智慧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⑤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⑥“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目送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因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②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一一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惫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③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④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揶。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⑤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⑥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⑦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彩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⑧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⑨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⑩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⑪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彩,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⑫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凤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阅读

金银岛

夏廷献

①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西沙永兴岛。

②永兴岛也像它的名字一样,永远兴旺。平缓的沙滩上,各种贝壳像珍珠似的闪着光,翠绿的丛林中耸立着高高的白色哨塔。塔顶上的五星红旗,在和风吹拂下,哗啦啦地飘着,好像在不停歇地放声歌唱。岛屿四周,渔帆点点,渔歌阵阵。再向远处望,还可看到南来北往的巨大商船,浮动在碧波之上。

③当晚,我漫步在羊角树丛间的小路上,发现前面的抗风桐树枝上挂着一顶水兵帽。我有点奇怪,走到跟前,大声喊道:“谁的帽子?”树丛中传来一个声音:“我的,别动!”过了一会儿,从树丛里钻出一个人来,只见他怀里抱着碧绿的桐树叶,满脸汗水,海魂衫也湿透了。他十七八岁的样子,憨厚地对我笑笑,把树叶放进地上的筐子里。

④我好奇地问:“你这是在干啥?”

⑤他闪动着一双大眼睛,回答说:“打猪草。你是刚上岛的吧?”我点了点头。

⑥他高兴地笑起来:“我说呢!”他见我有点迷惑不解,解释说。“岛上的老兵都知道我在干啥。”

⑦他说,连队的猪最爱吃抗风桐树叶。抗风桐生命力极强,随便掐个枝子插在地上,就能生根发芽。所以,岛上这种树特别多。他不无自豪地说:“我们都以抗风桐为榜样,扎根海岛献青春呢!”

⑧多可爱的战士啊!我看他额头上被树枝划出了几道血痕,心疼地问:“你怎么不戴帽子呢?他说“戴帽子干活不方便。再说帽子挂在这儿,有个目标,好找信子”

⑨这的确是个好办法,我刚才就没有发现草丛中的筐子。我对这个小兵产生了兴趣,决定和他聊聊。原来这个小兵驻守在永兴岛东南3里外的石岛上。海水退潮时,两岛之间可以涉水而过。石岛上全是石头,不长抗风桐,所以他就每天过来打猪草。

⑩分手时,他邀我有空去石岛看看,很希望我到他们连队吃顿饭,尝尝他们在石头缝里种出的时令蔬菜。

⑪过了一天,我到了珊瑚岛,才明白那个小兵为啥特别嘱咐我品尝他们种的蔬菜。原来,在南海诸岛上吃上新鲜蔬菜非常不易。拿珊瑚岛来说,官兵吃的全是大陆运来的罐头,乍一吃还行,时间一长,闻到味儿就难受。于是,他们开始自己种菜,逐步克服了风大、天热、鸟啄等困难,让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菜籽“落了户”。

⑫我在水井旁,遇到一名正在提水浇菜的唐山籍雷达操纵员。他入伍后辗转在海岛上工作。唐山大地震时,他一兄一弟遇难,父母受伤,身体一直不好。我问他下一步打算怎么办。他爽快地说:“祖国需要我干多久,我就干多久。”朴实的话语令我感动。

⑬其实,不只是这位唐山兵,之后接触到的许多官兵,听我说起这里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时,他们总是笑呵呵地说,守好祖国南大门,苦算个啥?

⑭岛上的一位老兵对我说,南海风浪有时大得惊人。最大的时候,海浪涌上岛屿1米多深,工作、生活设施全部进水。一片汪洋中,官兵看到旗杆上的五星红旗,浑身就来了力量,国旗下就是我们的领土领海啊……

⑮他们把国旗视作精神支柱的崇高行为让我颇为敬重。老兵说,各岛官兵都是这样,他们把国旗下的一沙一石看得比金银都珍贵。每逢新兵上岛,连长就带领他们在国旗下庄严宣誓,一粒沙子也不能让敌人拿走!

⑯满怀崇敬的心情,我坐船来到中建岛。岛上没有树,没有草,只有珊瑚沙,被称作“西沙戈壁”岛屿位于北纬16度线上,太阳和月亮就在头顶上,显得特别明亮。阳光下、月光中,岛上的珊瑚沙像是一层碎银闪着亮光。官兵来自7个省市,平均年龄只有21 岁,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令人动容。

⑰当我坐上一艘护卫舰离开中建岛向金银岛进发时,回想着来到西沙后的见闻,感到海军官兵的思想、精神、情操、意志、行动比金银还珍贵,比金银还闪光。他们用忠于祖国的红心铸成一道放射着青春光芒的南海长城!

⑱金银岛——我计划要去的最后一座岛,终于在海面上出现了。想起关于它的神话,望天空,大海,我忽然觉得南海诸岛都像金铸银镶般美丽富饶。而官兵用热血和汗水书写的戍疆守岛故事比那个虚构的神话更生动。

(刊载于2023.8.21《解放军报》,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