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年轻、爱笑、胸无城府……有几日,小姑娘突然安静了许多,手里捧着一本书很投入地看。有一天,小姑娘说买了本《红与黑》问我看不。“噢,看吧。”出于礼貌,又有很多空余时间,我就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初入社会的小姑娘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才开始买书、读书的。这理由听起来挺好笑,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有层波澜发自心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读书这事一开头便收不住了尾。

       ②我曾自称“山人”,自由、随性,看书也一样,《红与黑》中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一目十行地看,有时干脆直接翻页,这可能还是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养成的习惯。《红与黑》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印象中也只有聪明的于连和那个仪态华贵的瑞纳夫人,至于弄明白小说深层次揭示的社会的“红”或“黑”,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书是读完了,如果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谁知小姑娘还在不断地从网上买书,并不断地问我“看不看”,我也就煞有介事地把书摊在办公桌上,有心无心地看看。时间长了,反到觉得这比谈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或家长里短好。

       ③书里的故事逐渐让人欲罢不能,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

       ④(A)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犹太小姑娘莉赛尔瑟缩在战争的瓦砾旁,怀里抱着爸爸的手风琴,哭泣着,手风琴再也不会发出声响,一如我眼中的泪水流进了心里无声无息。看完《静静的顿河》《偷书贼》,我意犹未尽,又主动看了《安妮日记》,因为我想从书中找到犹太人的“魂”,弄明白那个在沙漠中建国的以色列如何在全世界面前赢得自尊。

       ⑤记得有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后,我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却说已经看过三遍了。我愕然,惭愧,自感肤浅。从此,我不再茫然他顾,不再沾沾自喜,躁动的心也日趋沉淀。

⑥时间在流淌,随着时间流淌的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巴黎圣母院》《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摆渡者》《红树林》《白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简·爱》……从图书馆借,从小姑娘手里借,从语文老师那里借,这些书,很多就成了我的好朋友。于是我也开始网购,书到了,我很认真地打开包装,在扉页的右上角贴一枚心仪的邮票,算是表达一种虔敬,也算是一种仪式吧。(B)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⑦我享受那一刻的美,那是压缩了的故事,那是整个世界。

       ⑧书越来越多,就像朋友围在我身边。读到精彩处,我会合上书,让自己静一静,有时觉得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人。茶余饭后,散步归来,或是日光灼灼,或是小雨霏霏,在放有长寿花的小桌上泡一杯绿茶,在茶香里翻开书……

       ⑨喜欢书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风景,只是现在看到的风景较从前有了更多的内涵。小到每次上下班走过的缠在尖山山腰的小路、县城不远处的矮山,大到暑假去过的海滨、名山、青藏高原。坐在长满石楠花的山坡上,脑海中浮现出《摆渡人》中的那个小男孩崔斯坦,还有那个体弱志坚的小姑娘迪伦穿行在另一个世界的荒原的情景。他们奔到了第几个小屋?是否已经疲惫不堪?壁炉里的火是否温暖?我的思维在眼前的风景里跃动。左边的落日已经接近地平线,这时《左边是天才右边是疯子》告诉我“时间没变,是我在变”。

       ⑩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为我拂去生命中太多的浮华。在一个最适宜读书的环境里,我认真地工作着,享受着书对我潜移默化的陶冶。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那个将我带入读书世界的小姑娘——现在,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老师”了。我想,她将来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作者:张尚仓,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读书状态的四个变化。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A)处划线的词语。

       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 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

②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B)处画线句。

       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3)、谈谈对第⑩段中画线句“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一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举一反三
读短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不是个好儿子

       ①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物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以后,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②母亲姓周,这是从舅舅那里知道的,但母亲叫什么名字,十二岁那年,一次与同村的孩子骂仗,我才知道我的母亲叫周小娥的。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是名字被千万人呼喊,母亲的名字我至今没有叫过,似乎也很少听老家村子里的人叫过,但母亲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③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而母亲收到寄来的钱总舍不得花,可妹妹说,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 零着攒下了将来给你。”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地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④母亲在晚年是寂寞的,我们兄妹就商议了,主张她给大妹看管孩子,有孩子占心,累是累些,日子总是好打发的吧。小外甥就成了她的尾巴,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一次婆孙到城里来,见我书屋里挂有父亲的遗像,她眼睛就湿了,说:“人一死就有了日子了,不觉是四个年头了!”我忙劝她,越劝她越流下泪来。外甥偏过来对着照片要爷爷,我以为母亲更要伤心的,母亲却说:“爷爷埋在土里了。”孩子说:“土里埋下什么都长哩,爷爷理在土里怎么不再长个爷爷?”母亲竟没有恼,倒破涕而笑了。我和妹妹批评过母亲太娇惯孩子,她就说:“我不懂教育嘛,你们怎么现在都英英武武的?!”我们拗不过她,就盼外甥永远长这么大。可外甥如庄稼苗一样,见风生长,不觉今年要上学了,母亲显得很失落。后来总算让邻居的老太太们拉着天天去练气功,我们做儿女的心才稍有了些踏实。

⑤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母亲不会做大莱,一年一次的蒸碗大莱,都是父亲亲自操作的,但母亲的面条擀得最好,满村出名。家里一来客,父亲说:“吃面吧。”厨房一阵案响,一阵风箱声,母亲很快就用箕盘端上几碗热腾腾的面条来。客人吃的时候,我们做孩子的就被打发着去村巷里玩,玩不了多久,我们就偷偷溜回来,看客人是否吃过了,是否有剩下的。果然在锅底里还有那么一碗半碗。在那困难的年月里,纯白面条只是待客,没有客人的时候,中午可以吃一顿包谷惨面,母亲差不多是先给父亲捞一碗,然后下些浆水和菜,连菜带面再给我们兄妹捞一碗,最后她的碗里就只有包谷糁和菜了。

       ⑥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是琐事,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作主。父亲去世后,我原本想立即接她来城里住,她不来,说父亲三年没过,她得在家顿顿往灵牌前供奉饭菜。地养过几只鸡,清早一开鸡棚,要在鸡屁股里一一揣揣有没有蛋要下。可她不大吃鸡蛋,只要有人来家坐了,却总是惦着要烧煎水,煎水里就卧荷包蛋。

       ⑦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总摘一些留给我,托人往城里带,没人进城,她一直给我留着,“平日爱吃酸果子”,她这话要唠叨好长时间,梅李就留到彻底腐烂了才肯倒去。她在妹妹家学练了气功,我去看她,未说几句话就叫我到小房去,一定要让我喝一个瓶子里的凉水,不喝不行,我问这是怎么啦,地才说是气功师给她的信息水,治百病的,“你要喝的,你一喝肝病或许就好了”!我喝了半杯,她就又取苹果橘子让我吃,说是信息果。

       ⑧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条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科母来,反倒让母录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条送出医院,着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录懂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后,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床,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节选自《贾平凹文集》,有删改)

阅读《父亲的难题》,完成小题。

父亲的难题

    ①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②一个周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球鞋,因为他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听过好些遍了,实在让人腻味。

    ③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④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⑤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⑥“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K,q-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⑦“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爸爸坚持着,“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⑧小保罗把两只手的手指钩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q-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⑨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是个动词

孙道荣

①长假的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不管是哪一天,我唯一还能清晰感知的是,我已经累趴下了。

②我不满地对唐叔说,开七八个小时的车,穿越五六座城市,到你这儿是来度假的,看风景的,吃野货的,或者干脆躺平的,睡懒觉的,无所事事的,你却安排给我那么多农活,把我累坏了。你不厚道啊。

③这么重的话,别人听了会跳起来。唐叔不会。他大我20岁,论辈分是我的叔罩,若论感情,是哥们。他是我们村最早考出去的大学生,在城里做了好多年局长,又下海闯荡若干年,退休之后,却一头扎回山里,承包了几百亩山头,栽树,种地,放羊。快70岁的人,天天忙得像个老农

④听了我的牢骚,唐叔哈哈大笑,今天让你累一累,此刻躺在这儿,才能真正感受到躺平的舒坦,明天爬上山头,你眼中看到的,才是真正的风景。

⑤谬论,又是谬论。不过从小到大,我就喜欢听他谬论式的高谈阔论。因为俗务缠身,我已经很久没有回乡了,耳朵根有点儿发痒呢。

⑥他抿了一口酒,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词性?

⑦这还用问?当然是名词。

⑧他点点头,又摇摇头,你说得对,也不对。从语法来看,“今天”是名词,但以人生来说,天”却是个动词。

⑨⑫愿闻其详。

⑩今天是什么?今天就是现在,是当下,是此时此刻,是所有正在发生和正在进行的事情。今天你帮我摘了花生,挖了地,给树浇了水,将羊赶回了图……你看看,所有的都是动作,是劳动,它可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动词吗?如果今天你不是来我这儿,而像平常一样在家,你可能去买菜了,拖地了,接孩子了,或者打牌了,喝酒了,写一篇文章了,你的今天,也是动词。

⑪胡说八道,我昨天开车了,吃饭了,打喷嚏了……按你这么说,昨天不也是动词吗?

⑫唐叔说,昨天做的一切,无论多么用力,多么轰轰烈烈,都成为了过去,像云一样飙走了,像雾一样消散了。当“今天”变成了“昨天”,它就成了名词。我们说起昨天,就像在讲一个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也不管它是不是激烈、精彩,,“昨天”都只是一个安静的名词。

⑬似乎有点儿道理,我问他,如果“今天”是动词“昨天”是名词,那么,“明天”又是什么词?

⑭"明天"应该是个形容词,唐叔说,,可明天还没有到来,但它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一天。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明天”是充满希望的,令人期待的,当然,“明天”也可能只是泡沫,镜中月,水中花。当“明天”经过“今天”变成了“昨天”的时候,你给予它怎样的力量,它就会最终成为一个怎样的名词。

⑮我被唐叔绕晕了,但不得不承认,他自有一番道理。很多时候,,““人生”只是个量词,你付出多少,又获得什么,都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你的人生是重于秦山,还是轻如鸿毛,自己掂量一下,就清清楚楚了。“你”“我”“他”,也包括“它”,都只是各自人生的一个代词而已,我过我的日子,他有他的活法,永远不会混淆,也绝不可能雷同。

⑯忽然心生好奇,在形容词的“明天”,我能看到什么?

⑰唐叔再一次哈哈大笑,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我可以肯定,明天你必将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作为动词的“今天”,你流了很多汗,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等到了作为形容词的“明天”,你就该得到“美好”。

⑱“哈哈哈哈”,我们以由衷的感叹词结束这一场对话,k以及动词的“今天”o

(节选自孙道荣散文精选集《世间最温暖的归途》,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卖水果的大叔

①很多时候,我是宅一族。因为懒得下楼,我可以忍受饿着肚子一天只吃一顿饭。所以,如果知道学校大门口有一个固定的卖水果的大叔,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将近结束,“大叔水果”的口碑传起来的时候。

②大叔中年年纪,个头挺高,普通话说得不好,但努力说好的样子让每一个与他讲话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大叔每天都是下午天快黑的时候,脚蹬着小板车过来,在学校门口右方不到百米的树旁停下,下了车揭开后板车的篷布就开始卖水果,从来不吆喝。没人的时候他不说话,站着看水果或者行人,过来人了就给拿方便袋,价钱上没有商量,到最后总会附带送小橘子、小枣子。因为价格卖得划算,不愿再去附近超市,就连学校里边并没有贵很多的水果店也开始少有人问津。

③大叔被打的消息传来,整个宿舍顿时义愤填膺了。人人网上开始了大范围地转发抵制学校水果店的活动,因为学校水果店的父子是“凶手”。他们因为大叔生意的干扰,怒火中烧,所以,父子两人联手傍晚出校门掀了大叔的摊子。听说,大叔的脸也被打伤了。我很久没有出去,听说大叔有几天没来出摊。那些出去想为大叔主持正义的人一连几天都扑了空。一个多星期后,我大半夜地送朋友出门从外面赶回学校,昏黄的灯光下,大叔一个人站着,没有什么变化,只是离学校远了三四百米。出校门,不仔细找,是看不到大叔水果摊的。

④时间已晚,不马上赶回宿舍就要被记晚归了,可不知道是什么力量的驱使,我还是跑到了大叔摊前,要买香蕉。大叔说:“姑娘,香蕉已经卖完了,要不,你明天出来?”我说:“行。”然后转身跑远了。

⑤我其实很想问问大叔,你好了吗?很想问问大叔,最近生意好吗?很想问问大叔,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生活?

⑥可是,我走近大叔,忽然就觉得没有什么值得问的问题了。每天不变地出现在那里,他已经在回答我:生活,就是这样子,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最大的善意去对待这个世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