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院吟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 )到我的跟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文段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

(2)、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3)、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两个最恰当的词是(    )和(    )。

(4)、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样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5)、横线上的话写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下列问题。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①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②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③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④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⑤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⑥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

      ⑦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他笑着说。

      ⑧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⑨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⑩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⑪“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  吗?”

      ⑫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⑬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曾经羡慕你,如同你羡慕我一样

雅惠

       ①很偶然地看到了初中同桌的博客,里面有优美的文字和绚烂刺目的漂亮照片。照片上的她漂亮得近乎妖媚,充满了异域风情。她的博客点击量很高,她上过青年杂志封面,在一个圈子里很红,许多人留言说羡慕她,说她很有明星气质。

       ②我们四年没有了联系,她在国外读书的四年,我在国内的大学度过了四年。直到有一天,在网上碰见了她。我们谈起从前的种种,她说,我不记得你的电话了,原因你肯定不知道﹣﹣我爸爸在我面前夸你,我出于嫉妒,一时生气就把电话本给扔了。你不知道我当时有多羡慕你……

       ③羡慕?我没有想到,真的没有。她住着三层的别墅,自幼学习钢琴、绘画,加上遗传自她母亲的美貌,一直像一只骄傲的白天鹅。我呢,我实在太平凡,家境也一般,没见过什么世面,向来穿着老气的衣服不引人注意,总是考第一而不被表扬。我羡慕她从小可以学钢琴,有很多漂亮的衣服,在春游时带很多的牛肉干与巧克力……

       ④我不知道,曾经,她羡慕我讨长辈喜欢,羡慕我成绩单上不变的名次。更不知道,我的名字曾经很多次出现在她的日记里。

       ⑤后来有一次,又见她在博客上贴出的图片:过生日收到的昂贵的钱包、精美的巧克力、漂亮的裙子……随手给她回复了一句:或许我羡慕你和你羡慕我一样。她不解:我有什么好让人羡慕的?

       ⑥原来,我曾经羡慕你如同你羡慕我一样。大家的生活版本总不同,哲人说,一个人的荒野,或许是另一个人的主题公园。她也不曾知道,我习惯了别人有的我没有,很多东西对于我是一种奢侈。

       ⑦想起一句话,有些人毕生追求的是另一些人与生俱来的。有人太平凡,只好用安静、乖巧、努力去弥补;有人却备受上天眷顾,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许多。可是上天毕竟公平,拥有太多的,在财富的荫庇下过着精致而萎靡的生活;而没有水晶鞋的,只能穿上铁鞋走自己的路。他们羞涩却要表现得犀利,自卑却又要表现得洒脱,内向却要表现得主动,单纯却要表现得世故与冷漠……这些平凡而又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奋斗了18年终于能够坐在星巴克神态自若地喝一杯咖啡。这杯咖啡的味道,自然和另一杯不同,或许少了一点潇洒,却有着岁月的沉淀和自信的坦然。

       ⑧没有人能决定自己的出生,正如没有人能决定自己的智商一样。人生是一段单向旅程,谁都没有权利回头,也没有权利选择。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责,然而,我们又都彼此羡慕着。

       ⑨在北大读研的同学前几天告诉我,很羡慕和他同龄的旁听者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不是一纸空白的文凭。我于是笑着告诉他,他口中所谓的空白文凭也正是旁人所羡慕的。

       ⑩拥有是一种快乐,为拥有而奋斗也是快乐的。好多人,彼此羡慕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毕业赠言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

      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②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的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⑦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⑨再会了!你们的母亲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美猴王,姓章

    猴年,谁是中国“第一猴”?孙悟空。姓孙,猢狲的“孙”。

    孙悟空,出自《西游记》,按通常的说法,作者是吴承恩,所以孙悟空又应该姓吴。但吴承恩的小说里孙悟空什么样?“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好像和我们脑海中的美猴王又不一样。

    大家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从何而来?依我看,大家印象中的孙悟空恐怕不姓吴,而是姓章。靠着章姓人家的再创造,才演绎拼贴出今日千千万万中国人眼中面目清晰、活灵活现的——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齐天大圣孙悟空。

    在章家之中,眼下名气最大的应该要数章金莱。也许你更熟悉他的艺名:六小龄童。

    这四个字一出,恐怕在中国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民大圣”也不是一代人就能造就的。在“六小龄童”章金莱堪称出神入化的表演背后,是章氏家族作为“猴王世家”几代人的心血。

    我国不少戏曲剧种中,都有以孙悟空为主角的“猴戏”桥段,章金莱的老家——绍兴的“绍剧”,也不例外。章金莱的曾祖父章廷椿、祖父章益生,都以猴戏闻名;而到了章金莱的父亲章宗义那里,更是因为在猴戏上造诣极深,被誉为“南派猴王”。章宗义从小痴迷戏曲,得家学真传,六岁从艺,因此得了个“六龄童”的艺名。章宗义还有一个擅演老生的哥哥叫章宗信,七岁从艺,艺名“七龄童”。有兄弟如此,家学渊源可见一斑。196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六龄童饰演孙悟空,七龄童饰演猪八戒,一对兄弟分饰“大师兄”“二师兄”,一时传为趣事美谈。

    六龄童章宗义一共有11个孩子,章宗义的后代当中,今天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最小的儿子章金莱,但当初最先接受“南派猴王”衣钵的,却是他的二儿子章金星。章金星天分极高,三岁开始就随浙江绍剧团演出。章金星七岁时,浙江绍剧团在上海为周恩来总理和到访的外国宾客演出《大闹天宫》,章金星出演罗猴。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还特别抱了抱小猴子章金星,叮嘱“六龄童”章宗义“多培养几个‘小六龄童’”。由此,章金星便得了“小六龄童”的艺名,而周总理抱着小六龄童的照片也成了绍兴人记忆中一个经典的瞬间。

    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小六龄童章金星因罹患白血病而早夭,年仅16岁。而他的小兄弟章金莱则接过了南派猴王的传承,为有别于哥哥,取艺名“六小龄童”。虽然有着父亲的亲传以及家学的渊源,但“猴四代”六小龄童的成长依然浸透了他个人努力的汗水。章金莱本人是个高度近视,眼光缺乏灵动和神采,这是演猴戏的大忌,为此他经常盯着日出时的太阳或者快速运动的乒乓球看,“强行矫正”自己的眼神,这才有了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永远灵目圆睁的生动表演,而最终造就了被许多观众奉为“不二经典”“无法超越”的美猴王形象。

    而六龄童章宗义,虽然培养了六小龄童这样优秀的接班人,却依然未曾放弃自己的艺术人生,2012年,年近九旬的章宗义接受媒体采访,依旧时不时忍不住耍上一段猴戏,并留下了那段著名的感慨:“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登台演出。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但我知道我能演。”两年后,章老驾鹤西去,但他对艺术的追求、章家四代猴王对艺术的追求,依然在那句“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的自我告白中,在六小龄童依然活跃的身姿中,活灵活现,熠熠生辉。(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借 钱 上 学

蔡永平

①喜庆的年味还未消散,开学的日子已经逼近,愁绪压上我的心头。我在县城读书,开学要交六百多元报名费,这数额对窘迫的家来说,宛如门前高耸的大山。

②邻居马三当护林员,他“月月有麦儿黄”,我每年的学费都是向他借的。为答谢马三,父亲承揽了他家的农活,母亲承包了他家的针线活。可这年母亲和马三婶拉话儿,跟她辩白了几句,惹恼了他们。父亲去马三家借钱,马三黑了脸:“养条狗它也知道向主人摇尾巴。哪有钱借给你呀!”父亲的脸像被人掴了一掌,酱紫成猪肝色。

③春雪下个没完没了。冒着风雪,我和父亲去了另一个有“麦儿黄”的乡干部刘干事家。暖烘烘的屋里,刘干事斜躺在火炕上,喝着酥油茶,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我们父子俩像做错事的学生,站立在火炕前。父亲吞吞吐吐地向刘干事借钱,他喷口烟,望着腾升的烟圈,懒洋洋地说:“这钱你猴年马月能还上呀,供不起就不要上学了。”我窘得恨不能地上有一条缝让我钻进去,赤红着脸的父亲咬牙说:“就是吃糠咽菜,我也要供孩子上学!”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拉起我的手,冲出屋子,冲进茫茫风雪中。

④父母求遍村里人家,只凑到了三百元。母亲哭丧着脸说:“去城里亲戚家碰碰运气吧!”

⑤天蒙蒙亮,我和母亲踏着厚雪上路。风呼啸,雪打脸,我的心似冰坨。山路陡滑,母亲一瘸一拐向前赶。母亲腿痛,是生我三天后就下地干活落下的月子病。我搀扶着母亲,跌跌撞撞走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公路边。年节的客车里塞满了人,客车鸣着笛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母子相依,站立成两尊雪雕。衣服湿透,身子冰冷,脚失去知觉,肚子咕咕叫,肚皮几乎贴到脊背。捱到下午三点多,几乎虚脱了的我们才挤上一辆客车。我拼力挺直腰板,扶着瑟瑟发抖的母亲。车内人贴人,挤成“相片”。

⑥天黑下来,我们赶到了位于城郊的小舅家。小舅很高兴,但舅母却对我们不理不睬。之前小舅三十岁还娶不到媳妇,眼看要打光棍,母亲多方央求,才让小舅做了上门女婿。母亲和小舅是同母异父的姐弟,两人年龄相差大,外婆死得早,母亲把小舅当儿子一样疼爱。晚饭是猪肉面片,饿极了的我,没尝出味道就“咕噜噜”两碗下肚。我起身要去盛饭,母亲咳了一声,用眼神制止了我,我不情愿地放下碗。母亲端着碗和小舅的丈人拉话儿,吃得很慢。吃了一碗,母亲说胃疼不舒服,便放下了碗。趁舅母和小舅的丈人不在屋里,母亲向小舅借钱,小舅低头嗫嚅地说:“家里的事老汉说了算,我没办法。”母亲叹息:“我知道你的难处,在家嘴要甜,腿要勤,伺候好老的、小的。”

⑦那晚,困乏的我,头一挨枕头就“呼呼”睡着,可母亲却辗转反侧了一夜。

⑧第二天,我们坐车去姑妈家,这是最后一丝希望了。姑妈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母亲提起借钱,姑父捻着胡须沉吟半天:“家里的钱要买骡子,你家草驴产骡娃子,给我们留着吧。”母亲褶皱的脸笑成一朵绽放的花赶忙应承留着我们家草驴产的骡子一个赛一个好干活老实肯下力。孩子记住姑爹的好!”我冰坨般的心里瞬间照进一束明亮温暖的春阳。

⑨窘迫的日子里,父母艰难地供我上学,我亲历了其间的苦涩,对学业更用功了。同时我也懂得人要怀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在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我总是尽我所能去帮助贫困学生。

⑩又是开学季,孩子们漾着灿烂的笑容走进校园。我为孩子们生活在这幸福的时代而由衷地高兴,“两免一补”、营养餐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的实施,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铺满阳光。        (选自《春城晚报》2021年3月2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