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飞云中学等六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曾经羡慕你,如同你羡慕我一样

雅惠

       ①很偶然地看到了初中同桌的博客,里面有优美的文字和绚烂刺目的漂亮照片。照片上的她漂亮得近乎妖媚,充满了异域风情。她的博客点击量很高,她上过青年杂志封面,在一个圈子里很红,许多人留言说羡慕她,说她很有明星气质。

       ②我们四年没有了联系,她在国外读书的四年,我在国内的大学度过了四年。直到有一天,在网上碰见了她。我们谈起从前的种种,她说,我不记得你的电话了,原因你肯定不知道﹣﹣我爸爸在我面前夸你,我出于嫉妒,一时生气就把电话本给扔了。你不知道我当时有多羡慕你……

       ③羡慕?我没有想到,真的没有。她住着三层的别墅,自幼学习钢琴、绘画,加上遗传自她母亲的美貌,一直像一只骄傲的白天鹅。我呢,我实在太平凡,家境也一般,没见过什么世面,向来穿着老气的衣服不引人注意,总是考第一而不被表扬。我羡慕她从小可以学钢琴,有很多漂亮的衣服,在春游时带很多的牛肉干与巧克力……

       ④我不知道,曾经,她羡慕我讨长辈喜欢,羡慕我成绩单上不变的名次。更不知道,我的名字曾经很多次出现在她的日记里。

       ⑤后来有一次,又见她在博客上贴出的图片:过生日收到的昂贵的钱包、精美的巧克力、漂亮的裙子……随手给她回复了一句:或许我羡慕你和你羡慕我一样。她不解:我有什么好让人羡慕的?

       ⑥原来,我曾经羡慕你如同你羡慕我一样。大家的生活版本总不同,哲人说,一个人的荒野,或许是另一个人的主题公园。她也不曾知道,我习惯了别人有的我没有,很多东西对于我是一种奢侈。

       ⑦想起一句话,有些人毕生追求的是另一些人与生俱来的。有人太平凡,只好用安静、乖巧、努力去弥补;有人却备受上天眷顾,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拥有许多。可是上天毕竟公平,拥有太多的,在财富的荫庇下过着精致而萎靡的生活;而没有水晶鞋的,只能穿上铁鞋走自己的路。他们羞涩却要表现得犀利,自卑却又要表现得洒脱,内向却要表现得主动,单纯却要表现得世故与冷漠……这些平凡而又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奋斗了18年终于能够坐在星巴克神态自若地喝一杯咖啡。这杯咖啡的味道,自然和另一杯不同,或许少了一点潇洒,却有着岁月的沉淀和自信的坦然。

       ⑧没有人能决定自己的出生,正如没有人能决定自己的智商一样。人生是一段单向旅程,谁都没有权利回头,也没有权利选择。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责,然而,我们又都彼此羡慕着。

       ⑨在北大读研的同学前几天告诉我,很羡慕和他同龄的旁听者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不是一纸空白的文凭。我于是笑着告诉他,他口中所谓的空白文凭也正是旁人所羡慕的。

       ⑩拥有是一种快乐,为拥有而奋斗也是快乐的。好多人,彼此羡慕着。

(1)、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羡慕或许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感觉,但在不同人心里会滋生出不同的结果,比如“我”的初中同桌,当初他心里就滋生出对“我”的嫉妒。 B、“更不知道,我的名字曾经很多次出现在她的日记里”,这一个“更”字写出了“我”知道了自己曾经也被自己所羡慕的同桌羡慕后的惊讶之情。 C、有的人在财富的荫庇下,过着精致而萎靡的生活;有的人没有水晶鞋,只能穿上铁鞋走自己的路。所以作者认为上天不公平。 D、作者认为得到是一种快乐,为得到而付出行动也是一种快乐。
(2)、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

一个人的荒野,或许是另一个人的主题公园。

(3)、下面这首现代诗是否可以用来印证本文的观点?请联系这首诗作简要评述。

【诗歌】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举一反三
                                                                           小说粘住你我他
      ①为什么名著能够经受时间和文化的洗礼而流传下来?有人说是因为它们文字优美,有人说是因为它们故事情节动人,还有人说它们深刻地剖析了人性。最近一项对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读者调查发现,最后一种说法可能是小说具有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因为小说反映了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或者说是某种形式的人性。
       ②美国密苏里大学的专家们专门研究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如何应用到了文学中。他们做了一次调查,让500个读者填写了关于200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小说的调查问卷。被调查者要填写自己认为的主角或配角的性格特点,然后描述他们的个性和动机,比如他们是否有责任心或者支配欲很强等。
        ③结果发现,小说中的角色可以划分为鲜明的几类。一般来说,那些主角,比如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贝内特,她在责任心、有教养方面获得了读者的高分,而那些配角在获取社会地位、支配欲上的得分很高。而且在小说中,有支配欲的角色受到了作者的强烈谴责,这些坏家伙都是一些想支配他人的“机器”,他们过于我行我素,很少有亲近社会的行为。
       ④其实,中国小说中的角色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者力捧的正面人物,不仅有“携民渡江”的高度责任心,还一心一意要匡扶汉室,拯救天下苍生;而曹操则是小说中的大反派,“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就是出自他口,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极强的权力欲和支配欲。
       ⑤专家们分析了调查结果后认为,这些对立的小说角色其实反映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狩猎-采集原始社会后形成的集体观念,在那样的社会中,由于要和自然界进行艰苦的抗争,个人的强势被部落集体的利益所压制了。而小说中恰恰反映了个人支配欲和集体利益之间的根本对立,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很少有人还生活在狩猎-采集社会,但这个永恒的主题依然让小说深入人心,因为它的确反映了远古形成的人性。
       ⑥另外一些角色的分数介于好人和坏人之间,比如《呼啸山庄》中的西斯科里夫或者《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他们在小说中的出现表明,人们为了维护集体的社会秩序,对个人产生了压力,这种冲突以这些角色的形式被反映了出来。
       ⑦小说就像是一种粘合社会的胶水,增强了那些能造福整个社会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人类在与环境的抗争中逐渐进化出来的。另一方面,小说和某些社会警示故事的效果是一样的。在原始社会,打猎为生的原始人谈论一些人的欺骗和欺凌弱小的行为,以达到不让坏人得偿所愿的目的。而小说同样起到了这个效果,人们通过阅读小说,了解了坏人的伎俩,避免自己今后上当受骗。
       ⑧小说不仅是进化的产物,它实际上也正在影响人类社会未来的进化。                     

阅读《学会赏识》,完成后面各题。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开阔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涵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优美的人情……

        ⑥学会赏识吧,这样,你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拥有赏识吧,这样,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到城里住几天

于心亮

       父亲要到城里住几天。

       儿子逮个机会小心翼翼跟媳妇说了。媳妇说:愿来,来呗。儿子就放了心。放了心,却忍不住叮嘱:爹一辈子在农村,有些地方,你忍让些。媳妇就白了儿子一眼。

       父亲就来了。把儿子和媳妇欢喜得不行。

       父亲也欢喜得不行,捧着脚丫子乐乐地和儿子媳妇说了半天,喉咙一痒,要吐痰。儿子和媳妇惊恐地瞅着父亲的嘴,却见父亲一仰脖,吞了。媳妇赶紧躲了,去做饭。剩下儿子热热地伴父亲说话,说老街的某某某啦,说某某某的啥啥啥啦,很多。

       饭菜很丰盛。父亲让儿子给自己搛了一碗,然后端到门口去吃。儿媳说:爸,坐到桌前来嘛。父亲说:蹲了一辈子,习惯了。儿媳还要劝,儿却赶紧端上一碗,也蹲到门口去,慢悠悠的拣来些话,东一句西一句的聊,很滋润。

       儿想父亲应该洗个澡,解解乏。父亲说:俺身子干净哩,来之前,塘里浸了半天。儿就没再言语。临近上床,父亲看看儿媳预备下的被褥,沉吟半晌,说:还是洗一洗吧。儿帮父亲搓澡,搓下一点灰。父亲就很羞涩:俺真洗了澡呢,抹了塘沙搓呢。儿说:爹不是讲,人是泥做的么,咋样洗,也有灰。父亲说:那是。于是,澡盆里,父亲安稳了。

       父亲睡了一宿觉,睡得很好。翌日晨起趴在阳台前看楼下老人拎着鸟笼慢慢走过。父亲就叹气:圈在笼里,没灵性呢。看了半天,父亲又偷偷拉住儿子说:我瞧见日头是从西方升起的,看来我是掉向了。这事,别跟你媳妇说。儿子就很郑重地点头。

       儿踱到厨房里,说:剩饭要倒,倒到外面去,省得爹看见。

       吃饭时,父亲还是问了:昨儿的呢?

       儿媳灵巧地回答:来了要饭的,给他了。

       爹说噢。低下头扒饭。

       下班回到家,儿子发现父亲不见了,四下里找,瞧见父亲正蹲在楼下捣鼓泥土,好好的一块草坪,被父亲用炒菜铲子铲掉大半。儿子叫声苦,忙跑下楼去。父亲见儿子跑来,父亲就很高兴:我种了些芸豆,还有青菜,省得到时你要花钱买。儿子这才想起,父亲不管走到哪里,衣兜里总忘不了带着一些种子。儿子就挤出些笑容在脸上——牙疼似的咧着嘴。儿子担心父亲把余下的草坪也铲掉。父亲却不了。父亲说:种多了,你们也吃不完,浪费,剩下的地,让旁人开点儿荒吧,咱不能吃独食,是吧?儿就很郑重很郑重地点头。

       父亲让儿子陪着看了很多地方。父亲惊奇在眼里,脸上却是安安坦坦,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人多的地方,就更少言语,顶多点点头,或是摇摇头。但父亲心里,却在想,回去后,可得在那些老伙计面前好好白话白话了。

       住了几日,父亲就盘算着要回去了。儿子劝阻一番,父亲只是说不添麻烦了。并且,父亲叮嘱儿:一、要添个娃娃了,没有孩子,哪像个家?二、要节俭着生活,不要成了城市人,就大手大脚的;三、楼下的菜地要注意浇水施肥,小孩子偷菜,莫计较。儿就很郑重很郑重地点头。

       儿给了父亲一百块钱。儿子偷偷地说:爹,把这钱送给你儿媳吧,就说是你做公公的一点心意。父亲就颤了颤,钞票于是在父亲手上一失足,滑到地面上。父亲就蹲下去捡,儿子也去捡,你捡我也捡,就让父亲捡到了。父亲把钞票抚在手里,拍了拍儿子,又拍了拍儿子。

       送父亲上了车。回去路上,媳妇很满意地说:你爸不错,临了,给了我一百块钱。儿就点点头,笑一笑。

       媳妇把父亲用过的东西拿消毒液泡。儿想看会儿书,翻翻,却翻出一百块钱。儿把钱抚抚平,又抚抚平,就把书扣在眼睛上。

       这一百块钱,儿子始终当做书签夹在书里,没敢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②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③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④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⑤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⑥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⑦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⑧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⑨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课本

张丽钧

       我曾走进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听他讲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他带领孩子们读那一株长在燕园的古藤,读那一株在送走了严冬之后正报恩般地将满枝的花朵捧给人间却不期然被腰斩的古藤。

       季老的心,在那株无辜的古藤前悲哭哀号:“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

       齐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我身边有个漂亮的女生忍不住笑了一下。我知道她在笑什么。

       她一定是在笑那个自称“没出息”的作者,笑他如此胆怯,竟要闭着眼、数着数在一条死藤下通过。“哼,若是换了我,我会睁大眼睛哼着小曲儿通过的!”漂亮女生或许会在心里这样说。

       我忍不住也在心里与这个漂亮女生对话:“孩子,你怎样理解‘没出息’这个词呢?你真的以为那个‘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的人没出息吗?那么,谁是真正有出息的人呢?举刀砍藤的人就有出息吗?无视藤萝半开的花朵猝然失去春天的人就有出息吗?你今天在文中遇到的这个人,是个以为万物有心的人,是个愿意将心比心的人,他把自己的一颗心慷慨地付给了春天的万朵花开,嘱咐它们将自己的心思阐释出不同的芬芳与色彩。他有一些美妙心思,就挂在古藤半开的花朵上,当古藤惨遭杀害,他的心,当真就会疼痛流血啊……”

       如果一个深切地与大地万物互相拥有着的人被称作“没出息”,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成为这“没出息”的信徒呢?还有,孩子,你以为你能哼着歌在死藤下通过就叫“勇敢”吗?你可知道,值得推崇的“勇敢”,原应是老子所说的那种“勇于不敢”啊!勇于敢,是低难度的;勇于不敢,才是高难度的。心存敬畏,方能勇于不敢;勇于不敢,方能神勇无敌啊!

       你又在和大家齐读了:“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

       孩子,你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我曾走进高一的语文课堂,听老师讲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那则著名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焚尸炉,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400万个生命……“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令人发指的暴行,让朗读课文的男生声音颤抖。

       终于,她出现在了罗森塔尔的笔下。罗森塔尔写道:“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老师用PPT展示了她的照片,她那不合时宜的美丽与微笑穿越时空,击中了这间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她为什么会微笑呢?在这样的时刻,她为什么还会怀有‘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呢?她那‘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老师抛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女生说:“我觉得她很像刘和珍,坦然面对死亡,丝毫也不惧怕。她的微笑是勇敢的微笑。”

       一个男生说:“她一定是看到了曙光!她坚信,法西斯的暴行不可能太持久,人民终会取得胜利。她的微笑是自信的微笑。”

       ……

       老师说:“孩子们,对于那一抹微笑的真实内涵,也许你们猜对了,也许你们没有猜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关注这一抹微笑、解读这一抹微笑,这个过程多么珍贵啊!你要用自己的心,去贴近那个姑娘的心,感觉到它真实的跳动。当你萌生出了为这一抹微笑写一首小诗的冲动时,那么我想,那个姑娘是欣慰的,罗森塔尔是欣慰的,你的祖国是欣慰的,你的老师是欣慰的……”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