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心中的芦苇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作者记忆中的芦苇有怎样的特点?

(2)、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③自然段中“……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是什么意思?

(3)、第④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像芦苇一样因自身悲凉而引起千万人思念的历史人物很多,你了解的还有哪些?请列出二例并用简要的话概述其事迹或对人物作简要评价。

(5)、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它赋予“芦苇”怎样的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穿越”应该适可而止》一文,完成小题。
        ①穿越到明朝当了一回王爷,自己成了三国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网络上,这类穿越小说大行其道,颇受欢迎,而现在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里也玩起了穿越。他们从自己的时空转换到了另外一个时空,或穿越到外星球,成了谈判专家,调解外星球和地球的纷争;或穿越到异类那里,自己成为了异类的子孙……
        ②孩子们为什么热衷于穿越呢?原因有二:其一,是受了网络小说的影响,漫画、网络小说等“快餐阅读”,简单易懂,更容易上手,学生们觉得“穿越文”新鲜好玩,喜欢模仿;其二,学校生活过于单调与平淡。他们大多是“两点一线”,不是回家就是上学,顶多周末参加培训班,导致孩子寻找生活素材的能力很弱。相比之下,想象中的世界更丰富多彩,有话可写。有因必有果,中学生玩穿越,似乎无可厚非,何况这还有助于他们想象力的培养。但是万事不可过头,如果中学生一味玩穿越,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③首先我们从孩子们玩穿越的原因来看,他们迷恋“快餐阅读”,他们模仿“快餐”,他们自己制作的也是“快餐”。“快餐”的最大特点是快,但制作过程中少了深思熟虑,自然就少了严谨;制作过程中多了浮躁,自然就多了疏漏。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古人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孩子们乐于玩穿越却恰恰是浮躁的表现。他们的“作品”自然会缺乏那份大气、那份沉稳、那份厚重,即便博得一时的喝彩,也会换来长久的冷寂。
        ④时下,人们感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大家风范不存,而制造文学泡沫的人大行其道,让人产生“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忧虑。如果当今学生沉湎于穿越体中,中国未来的经典创造就是天方夜谭,就是虚幻的聊斋,而中国当代文学史必将是令人恓惶的断代史。我们把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希望寄托在 “90后”身上,就应谆谆告诫“90后”,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经典,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而他们要在未来完成创造经典的任务,就必须在平时的创作中将写作的一招一式学到位,做到烂熟于心,而不是凭着天马行空的唯一“法宝”制造千篇一律的“穿越体”。
        ⑤此外,中学生一味沉湎于“穿越体”中,对他们的人格养成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想象中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尽管可以慰藉他们现实中那颗“不安分”的心,但是长此以往,他们或将产生对现实世界的冷漠,他们或将与现实世界方枘圆凿 , 他们或将舍弃脚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或将推卸历史使命时代责任之重担,其后果不堪设想。须知,这个世界绝没有仅靠想象就可以进入的“理想国”,这个世界绝没有仅靠想象就可以安身的“桃花源”或“温柔乡”。
        ⑥所以,“穿越”应该适可而止。                (文章稍有改动)
『注』①方枘圆凿: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被尊重的快乐
        儿子这些天显得特别开心,他告诉我们,他有新朋友了。
  他的新朋友,是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
  儿子的性格内向,很少和陌生人说话,他怎么会和小区的保安混熟的?
  儿子说,有一天,他一个人从外面回家,经过小区门口时,站岗的保安突然说了声"你好"。儿子吓了一跳,回头看看,也没别人啊。原来保安是问候他。这让儿子非常意外,因为激动,儿子的小脸憋得通红,他也仓促地向他问候,"你也好!"保安笑了。
  儿子说,他几乎是逃开的,从来没有大人那么礼貌地问候过他,他很开心,也很害羞。他记住了那个保安的笑容,他的脸晒得很黑,牙齿好白。
  此后,每次经过小区大门口时,儿子都会留意是不是那名保安值班,如果是他,他一定会向儿子问好,而儿子也早就在心里准备好了问候,离大门远远的,儿子的脸上,就隐约露出期待的笑容。
  就这么简单,儿子和小区门口的一名保安,成了朋友。而他们的友谊,仅仅是儿子从大门口进出时,两人互致的问候。
  只有他和我打招呼,我喜欢他。儿子骄傲地说。
  我摸摸儿子的头。
  其实,每次从小区大门口进出时,值班的保安都会向我致以问候,这是他们的职业性问候。我会礼节性地笑笑,或者点点头。但也有很多时候,心中正在想着事情,或者赶时间,就匆匆走过去了。这时,保安的问候就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
  从来没有留意过,那种职业性的问候。
  去饭店吃饭,迎宾小姐会列队欢迎,"先生,中午好!""先生,晚上好!"声音甜润。进去的食客,一个个昂着头,腆着肚皮,目不斜视,对迎宾小姐的问候,也是充耳不闻,仿佛你推开门,门轴就会发出声音一样。迎宾小姐们似乎也早习惯了这一切,即使你视而不见,她们的脸上还是会堆着职业化的笑容,嘴里发出职业化的问候。问候的和被问候的,都了无趣味。
  很多公共场合,你能听到这样职业化的标准问候,而被问候的人,常常无动于衷,好像什么也没听见。
  依稀觉得,小区门口的保安,好像现在也不问候了,当有人从大门口进出时,他们只是笔直地站立,目不斜视,冷若冰霜。这不能怪他们,谁能忍受自己的问候,向哈出的一口气一样,无声无息啊。
  有一次,和儿子一起经过小区门口,那名值班的保安,就是儿子的朋友。他问候儿子和我:“你们好!”儿子看看我,又看看他,自豪地问候他:“你好!”
  儿子一脸灿烂,我注意到那个保安的脸上,也红光满面。
        我想,我的儿子和他的保安朋友,都是因为受到尊重,而无比快乐吧。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玉兰花的记忆 
        ①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沐沐

       跑步回来,拐上楼梯,便看到自家阳台亮着灯,小小的白炽灯泡散发出橘黄色的光芒。我心头一暖,这是先生特意为我留的灯。其实楼道有感应灯,脚步一靠近,便会亮堂起来。但只要先生在家,遥遥地便有一盏灯,无声地等候我的归来。我感动于先生细微的举动。

       很小的时候,乡村还没通电,写作业用的是煤油灯。煤油灯豆大的灯火闪闪烁烁,眼睛要凑得很近,方能看清书上的字。我们姊妹几个,在小小的四方桌旁围灯而坐,头碰着头,读书、写功课。一会灯火兀自微弱下来,母亲便起身把灯芯修剪修剪,灯火复又明亮起来。摇曳的煤油灯火,把黑暗驱赶到了背后。

       后来,山村用上了电,电灯比煤油灯亮多了,灯线一拉,泻下一屋子的光,不像煤油灯,放置在灶台上,母亲炒菜是清楚了,饭桌这却影影绰绰,不小心错把辣椒当豆角,一口咬下去,辣得人嘘呼直咧嘴。但是,电灯费电,电比煤油贵。为了省电,我家一直长长的厅屋,点的是一只15瓦的灯泡,灯泡吊得高高的,在电灯下写作业,却没有煤油灯来得清晰。

       暮色降临,屋里暗沉沉的,母亲说,还看得见,晚些再点灯。那时姐姐们逐渐离家,父母被穷苦压得笑容难觅,灰暗和冷寂在四周重叠、没有边际。高中住校,周末回家写作业稍晚些,父亲便在外间催促——还不睡觉,不要电费的?!突起且生硬的催促声会让我内心惊颤,那时我想,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我一定要点上很多很多的灯,让房子成为光华璀璨的殿堂。

       成家后,童年的烙印处处可循,我节水省电,人不在就把灯拉灭。先生的家也穷但很阔气,他们家热水充足,食物丰富,楼上楼下灯火通明,我眷恋于这样的居家场景。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处处留灯,客厅,卫生间,卧室,没睡下前,很少被掐灭。我喜欢有光,喜欢明亮温暖,我的孩子要在光明与温暖中稳稳地长大。

       眨眼女儿上初中了,她放学晚,到家都要六点半之后,那时街边的路灯早已一盏盏点亮。我在厨房里忙活,厨房的窗对着外面,站在窗口可看到女儿回家的路。外面的雨,有了隐隐的秋意。我边准备晚饭,边不住地张望,晚归的孩子让母亲的心牵挂不安。

       一个个菜摆上了餐桌,晚餐总是丰盛些。时针指向六点四十五,孩子早早去校,已经在外呆足整整十二个钟头,是家里最辛苦的人儿!雨渐渐密了起来,路灯越发迷离。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匆匆而过。终于,对面走来个穿着校服的熟悉身影——她撑着伞,身子前倾,脚步疲惫,沉重的书包使得她的背微微驼着。瞬间,我想流泪。她抬头,定是看到了灯光,看到了张望的母亲,她笑了,朝我扬扬手,小跑了起来……我想去迎接她,拥抱她,替她撑起风中的伞,帮她卸下重重的书包……

       但我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能做。母亲不能替代孩子,她只能做一盏灯,伫立,凝望,照亮孩子前行和回家的路。

阅读《最美丽的声音》,完成问题。

最美丽的声音

    ①妈妈其实长得很漂亮,丑陋的是她的声音。妈妈说话的声音哑而小,古古怪怪的,像电视剧恐怖片那种从古墓中发出来的一样。

    ②小时候他没有感觉,总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用她沙哑的声音唱着《摇篮曲》入睡。那一次开家长会,他获得了班级第一名,来校参加家长会的是妈妈。老师要求优秀学生家长发言,当他妈妈用古怪的声音开始讲话时,台底下一阵骚动,有学生竟然吃吃地笑起来。 第二天,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当着他的面夸张地挑衅他:“赵晓明,原来你妈妈是个哑巴,哈哈……”

    ③他一下懵了,他多么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很多时候他听不清妈妈说些什么的时候,在心里会说妈妈是个哑巴,想不到别人也这样认为。

    ④他想不明白,爸爸那么棒,不到40岁就是单位的领导了,而妈妈,除了身段好,在一个学校当老师,虽然说是老师,其实是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员。他们俩怎么会结婚呢?

    ⑤慢慢地,他开始疏远妈妈了。他不让妈妈到学校去接送他,回到家里一头钻进小房间,他宁愿默默地看书,也不愿妈妈用那难听的声音“污染”他。

    ⑥吃饭时,妈妈叫了他四五次,他还是假装听不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妈妈推开了门埋怨他时,他积郁在心中的火山喷发了:“你的声音像蚊子一样,不大声喊,我怎么能听得见?”那一刻,他感觉到心中舒服了好多。可是他也看到了妈妈眼里淌下了大滴大滴的泪水。

    ⑦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中,他终于有理由逃离了家,逃离了那个丑陋的声音。他选择了住校。 这一住就是初中、高中、大学。

    ⑧毕业时,他收获了爱情,漂亮的女朋友的声音如莺歌燕啼,在他听来,如天籁一般。他想,上天是公平的,妈妈那丑陋的声音听了这么多年,这也算是对他的补偿吧。

    ⑨当他把交了女朋友这个消息告诉爸爸时,爸爸高兴地说:“把女朋友领回家吧,让你妈妈也好好瞧一瞧。”他一听,心中咯噔了一下。小声对爸爸说:“我……我……爸爸,能不能不让妈妈看呀,我怕,妈妈的声音把她吓跑了。”

    ⑩他想爸爸是理解他的,毕竟爸爸也受了妈妈这么多年的“污染”。谁知道,电话那边爸爸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一般吼起来:“你……你怎么能这样羞辱你的妈妈?你要是看不起你的妈妈,这辈子就不要回来了。”说完,爸爸“啪”地把电话给挂了。

    ⑪爸爸这是怎么了?怀着一颗忐忑的心,他单独回了家。爸爸妈妈正偎依在一起看电视,见他回来,妈妈依然很平和地对他笑。说是赶紧到集市买排骨去,因为他最喜欢吃的就是清炖排骨。

    ⑫趁妈妈出去,爸爸搂住了他的头,很亲昵地说:“晓明,爸爸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有关你妈妈的。”

    ⑬爸爸说,当年我们恋爱的时候,在同一所大学,自己是农村孩子,学播音,而妈妈是城市长大的,学音乐,是学校的金嗓子。是妈妈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我走到了一起。婚后的日子很幸福,妈妈是音乐教师,每天教完学生唱歌,就打理我们的小家。说是要给未来的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谁知道,两年过去了,她流产了两次,竟然没有怀上一个孩子。第三次的时候,她怀上了你,医生给她开了大剂量的保胎药,同时也对我们说,这些药是有副作用的,吃多了可能对嗓子不好,会失声的。我当时就拒绝了医生的叮嘱,宁可不要孩子,也不让你妈妈吃药。要知道,做一个音乐教师,最重要的是嗓子呀。谁知道你妈妈固执地非要吃药,一定要把你保住。后来生下了你,她失去了一生为之骄傲的嗓子。无奈之下,她也离开了她挚爱的事业,在一个无声的图书室一直到现在……

    ⑭原来,妈妈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他听着爸爸的诉说,已经是泣不成声:“可是,你们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我早知道,也不会这么对待妈妈了。”爸爸把他扶起来说:“你的表现,我早看不下去了,可是你妈妈说,不能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这不是孩子的错。”

    ⑮他推开爸爸,朝农贸市场跑去,他要告诉妈妈,他有多么后悔。远远的,他看到了妈妈提着满满的一篮菜归来,用嘶哑的声音哼着歌,那种悠闲自得,分明显示着一个做母亲的不计较。看见他,妈妈咿咿呀呀地冲他嚷,满心的欢喜。他忽然感觉到,这是他今生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个书院,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它们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         ”;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可我不愿它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 , 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