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①有人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颗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 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的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贮藏水分以备不测是植物抗旱的绝招。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到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的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竞达95%以上。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 13 米多,侧根长 6 米以上,根幅 14 米,相当于冠幅的 30 多倍!
        ⑤忍耐干旱是植物的抗旱生理特征。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1)、选文第①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 ,其用意是什么?

(2)、请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链接材料中“纺锤树”有什么抗旱本领?并做简要说明。
【链接材料】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生长着一种身材高大、体形 别致的树。这种树两头尖细,中间膨大,最粗的地方直径超过5米,远远望去,如同一个巨大的纺锤竖立在地面上,人们叫它“纺锤树”。当旱季到来时,它脱落完 身上的叶子,以“节约用水”来维持生命;到雨季时,它不但能很快地长出叶子,而且能拼命地“喝”水,迎接下一个旱季的来临。

举一反三
                                                                                                    卖伞姑娘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松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罩里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了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幕。
        ③“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儿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⑤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⑥ “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不自己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停下挑拣的动作。
        ⑦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但那个雨夜及时出现的那把雨伞却罩着我。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因而,那把雨伞便更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到卖伞姑娘的面孔,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却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余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肯定不是我,如果是我,那就太富有戏剧性了,而且我对她的挂念也会有充分的理由。报纸上没有她就读的校址,只有她的很美的名字。
        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⑪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⑫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知止》

[台湾]张继高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人民网 3月22日讯 3月20 日,记者从湖北省文旅厅获悉,国家文物局已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我国 8 个省份,湖北是“万里茶道”申遗的牵头省份,已逐步建立起万里茶道(中国段)联合申遗联络协调机制。

(材料二)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某茶行徽标图

(材料三)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在形式,既有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等物质形态的,也有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精神形态的。中国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应归纳为哪几个字或哪几句话,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庄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虽然提法各有侧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发扬这些茶人、茶德精神,净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现代文阅读

水调歌头怀离人

吴佳燕

①对丹江口的印象极好,说不出来的亲切。好像去之前就已经和这个地方很熟识了。

    ②南水北调十周年采风的大巴沿着环库公路蜿蜒前行,湖光山色,满目苍翠,不期然已置身优美的山水画卷之中。去登“沧浪之光",一座高达83米的观光之塔,像一座耸入云端的火炬,塔尖采用“一滴水"的水滴造型,体现南水北调的水文化内涵。塔之命名显然来自“沧浪之水",指的就是汉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在塔顶俯瞰和远眺,是茂密墨绿的小山绿林和星罗棋布的大湖岛屿,美得简直让人无法言语。但更多的美是不自知的,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后来看到无人机拍下的一艘白色的游艇缓缓航行在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湖面上,犹如在蓝色的丝绸上划出一条白线催动层层涟漪,并由近至远至更大的海更深的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觉油然而生,真不敢相信彼时彼刻我们就置身这流动的壮美之中。那时我们登上丹江口库区的纯电动海巡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横跨水上的丹江口水利工程枢纽就在眼前,静立在蓝天碧水之间,没那么雄伟,却注定是中国水利工程和人类迁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③最有仪式感的是行到水源深处,船停了下来,穿白色海事制服的工作人员躬身打捞起一小桶清亮的直饮水,再分盛到一个个纸杯里。同行的北京作家们已经早早围过来,一边品味着清甜一边感慨万千。殊不知从北京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流出的洁净之水,正是千里迢迢地从丹江口水库调过去的“南水",也是汉水最遥远的终端。来自密云区的陈奉生老师还另外装了一瓶水带回去,说要把一半水倒进密云水库,一半给孙子喝,“让他也尝尝源头水的滋味"。就这简单几个动作,短短几句言语,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的代际之间,还是对于十堰和北京两地的人民,甚至人类与所依存的生命之水之间,都充满了深长的交接与见证意味,关于哺育与反哺、奉献与感思、铭记与传承,以及更大意义上的饮水思源。

    ④最惊喜的是在丹江口还看到了现代话剧。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均州码头的汉水两岸流光溢彩。我们登上看演出的游船。光线昏暗,恍若置身密室,正迟疑地在隐约可见的老式木椅长凳上坐下来,突然一束灯光打下来,一个农民打扮的小伙子就已经站在一个木棚前面的台阶上说起话来。同时还有一束灯光打在另一侧,有另外几个人在台上出现。不同的情景在两个小舞台同时演绎,我们只能选择一边跟着走,然后被同时导引进入内部的一间大舞台。这便是全国首部南水北调源头故事的行浸式游船演艺《梦回均州》,一个真正将先锋精神与主题宣传融为一体的作品,姑且不说它别开生面的话剧形式,可移动变形的舞台设计,先进技术的加持所营造出的全息式视听效果,打破了台上台下的界限,充分利用游船上的有限空间,让观众更为直观立体地体验剧情。尤其让人动容的是当地人的本色演出,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是在演,而是在如实真情地呈现和对话,关于数十万移民的离别之苦,关于对水下故园的思念之情。丹江口市古称均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著名的"均州八景",也是戏剧《美案》的原型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里。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千年古城被埋于水下,先后有二三十万人背井离乡、外迁异地。同行的杨菁教授讲到小时候在汉江边目睹的难忘一幕:烟雨中无数背井离乡的人们汇集在码头依依不舍,人群中突然有人绷不住,倒在泥地上一边打滚一边号响大哭,后来,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是为南水北调作出巨大牺牲的当地移民最悲壮的缩影。

    ⑤在汉水之畔、武当之巅,南水北调的现实画卷面前,我怀念那些为了国家大计、移民搬迁的背井离乡之人,他们也有改变现实的愿望,以及无力改变的悲威;人生就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旅程,没有人知道下一个路口,明天或意外哪一个先来。那就且在这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之间,洋一曲清新的山水之歌、婉转的内心之歌、平和冲淡的生命之歌,洗去都市的浮躁与喧嚣,涤一身的尘土与疲惫,再重返永不停歇的人群与生活。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