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博客》回答小题。
                                                                                                                                             博  客
        ①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
        ②2004年,博客已经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在接下来的十几个月中,博客在中国疯狂发展。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的敲打着一个互联网传奇。《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经常写博客,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③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正是因为加入博客的“零门槛”,它在人们的心中更具诱惑力。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的超出人们的想象。
        ④首先,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及时记录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和表达能力,还能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⑤其次,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是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对国家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⑥再次,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它造成人们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与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⑦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泥沙俱下,缺乏公信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发展。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1)、概括第②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③段中划线的“零门槛”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常写博客。(          )
②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         )

(4)、从全文看博客的意义有哪些?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的哈问题

妈妈,点灯

       ①我记忆里的第一盏灯,是用一个短粗的墨水瓶做盛器,里面注满柴油(我们称之为“洋油”),一根棉线做成的灯芯穿过白铁皮做的灯柱。这种灯通常是怕风的,为了省油,灯芯拨出来很短,远处看去,真的是“一灯如豆”。后来有了罩子灯,灯体是细腰玻璃的,灯头可以手动调整亮度,灯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子,亮度增加不少,也不怕风吹了,但费油,一般人家不舍得用。

       ②小时候,家里有一盏用墨水瓶自制的类似古老“陶豆”的油灯。当时燃油奇缺,因此,只做了这么一盏油灯,而这盏灯也就成了一家人活动的中心。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这盏灯首先在堂屋的桌子上亮起。做晚饭时,这盏灯放在厨房的锅沿上。吃晚饭时,这盏灯放在餐桌上。晚饭后,这盏灯就回到母亲的床头。

       ③简单说,这盏灯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母亲的床头。

       ④卧室里两张床,母亲一张,父亲一张。几个孩子分别跟父亲和母亲睡在一起。往往是最小的孩子跟母亲睡,最大的孩子跟父亲挤。晚饭后(通常没有晚饭),母亲从餐桌或厨房把灯端到她的床头桌上,一家人的活动重心也随之转移。那盏灯像灯塔一般,引领孩子们各自归航。等孩子们都睡下,母亲便把油灯吹熄。很少有燃着油灯闲说话的时候,不干活便不点灯,闲说话可以黑灯瞎火地说,不碍事。

       ⑤通常从半夜开始,陆续有孩子被尿憋醒。“妈妈,点灯。”起夜的孩子首先要把母亲叫醒,只有叫醒母亲,灯才会亮。只有灯亮了,才敢起床下地。母亲通常一叫就醒,然后起身,划燃火柴,将油灯点亮。起夜的孩子光屁股下地,在微弱的灯光下匆匆撒完尿,再匆匆钻回被窝里。有时候孩子撒尿的工夫,母亲已经睡着了,燃着的油灯就那么一直亮着。父亲最看不得这种浪费,会大声叫醒母亲,“熄灯!”母亲再起身,将灯吹熄。

       ⑥如此点灯吹灯,每个晚上总要有一两次吧。夏夜还好一些,本来夜就短暂,再加上月亮好的夜晚,母亲点灯的次数会少很多。漫漫冬夜最熬人。孩子们早早睡下,早早被尿憋醒。喊完“妈妈,点灯”,却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意出来。这时候,母亲就要披衣起来,一个个催促。如此一番折腾,母亲早已清醒了,等孩子们爬回被窝,她独自在昏暗的灯光下发会儿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重新睡熟,才将灯吹熄。

       ⑦怎么说呢,小时候从没有体会过母亲的辛苦,只觉得喊一声“妈妈,点灯”,母亲床头的那盏灯就会像被施了咒语的阿拉丁神灯一样,光明瞬间就会到来。至于光明是何时逝去的,从来没费心考虑过,母亲自会安排。在孩子们心目中,母亲是最合格的声控开关 , 何时向母亲发号施令,母亲都不会让你失望。事实上,由于孩子太多,加之白天劳累,母亲也有睡得很沉的时候,怎么喊也喊不醒。不过,这样的时候在记忆中也没有几回。

       ⑧有一次,尿急,做梦找厕所,就在准备畅快之时,突然惊醒。连喊了三声“妈妈,点灯”,母亲睡意蒙眬中应了一声,并没有起身,随后又沉沉睡去。实在憋不住了,独自下床,出去找厕所。打开房门的一刹那,月光如水般倾泻进来,院子里亮堂堂的。站在一颗刺槐下,对着树干激越地喷洒。有月光的夜晚,乡村愈加显得寂静,连虫鸣都那么幽微。越安静便越觉得可怕,仿佛每一处阴影里都隐藏着幽灵。一边撒尿,一边身上就起了鸡皮疙瘩。就在越想越怕、准备收家伙跑路之时,一回头,窗户上映现出灯影,母亲已把灯点亮。

(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1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朋友姓骆,叫其父为骆父吧。骆父瘦,腿长,更显瘦,杆子似的。

    ②骆父不爱说话,爱运动,日日带着干粮上路,奔波在漫山遍野,把力气和脂肪全通过汗水洒在路上。

    ③骆父年轻时在石灰厂做工,双肺吸足尘灰,年纪轻轻便落下慢性支气管炎,未及中年,已同老人一样虚弱,气力不足。生产队劳动,评工分,别人十分,他要打八折,因为身子虚弱嘛。都以为他寿数长不了,老早就病怏怏的,一副阎罗王随时要叫走的样子。他却一路蹒跚,踉踉跄跄,挺到八十四,全村人当稀奇事讲,编织出各种故事。

    ④故事的配角是朋友,讲他手眼通天,花钱收买了阎王爷。在乡下,阳世阴府是打通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⑤朋友实是普通人,理工男,嘴笨性平,通人的功夫都不及格,谈何通天?只是做事钻,下海早,挣到了钱。

    ⑥朋友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摇身变为一个做八辈子梦都想不到的大款。他却从不款待自己,生活节俭,不嫖不賭,不抽不喝,不养小三,不慕虚荣,不贪享受,不显山露水,甘于平常,标准的五好男人。他唯一款待的是病父,细心地呵护着,真不愧是大孝子!

    ⑦骆父持之以恒,不论严寒酷暑,只要出得了门,绝不待在家里。他从不懈怠,也得到好报。生命在于运动,骆父是顶好的例子。但病肺终归不饶他,不时向他报警,2016年,他终因肺衰竭撒手人寰。

    ⑧医生说老人家的肺像老透的丝瓜瓤,只剩网状的筋络,凭这样一对肺却能活到这个年纪,是奇迹。奇迹是儿子的孝心和父亲的双脚联袂创造的。

    ⑨骆父还创下另一个奇迹。

    ⑩整理遗物时,朋友发现父亲房间里,那张他小时候曾做过作业的小书桌,有一只抽屉牢牢锁着:一把明锁,一把暗锁,双保险。

    ⑪父亲是突然跌倒,然后在多家医院辗转、深度昏迷半年之久才走的,没有临终交代,没有遗嘱,朋友不知道“重兵把守”的抽屉里到底藏着什么宝贝。当然要打开,兴许里面就有遗嘱。

⑫朋友到处找,找不到钥匙,只好找刀钳帮忙。撬开看,小小的抽屉里塞满五花八门的存折,有黄的,有红的,有蓝的;有的新,有的旧,有的破;有的只是一页纸,是最老式的存单。数一数,总共七十二本(张),存款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大多是一万整数,累计八十三万多。

    ⑬朋友讲,当他看到这些存折时——这么多,摞起来,要排成两列,否则就要坍倒——完全傻掉了。他瘫坐在父亲的床上,足足一个下午,都在流泪、心痛,好像每一本存折都是一本令人心碎的书。

    ⑭存折有的已经存放二十多年了,变色、发霉,房间也已经空落半年之久,四处积满灰尘,在夏天的高温天气里,不可避免地散发着一种酸腐味。但朋友讲,这是他闻过的最好闻的一种味道。一年多来,他坚持每周末回去,到父亲房间坐一会儿,重温这个味道,好像是上了瘾。

    ⑮我曾陪朋友去他父亲日日行走的路线走过一趟,走得饥肠辘辘,看见一家野菜馆,便去就餐。菜端上桌,热腾腾的,我们举杯。朋友举起又放下,流下泪水,捂着脸出门,不回头,一意孤行地走。我付完账,追上去,什么都不讲,忍着饥饿,默默陪他走。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起父亲每天带着干粮在这条路上走。

    ⑯我纳闷,难道他不知道你有钱?朋友讲,其实他是知道的,只是出身苦,舍不得花钱。

    ⑰我想也是,我母亲也是这样。据说我给她的钱大多存在银行里,密码是我儿子的生日。我让她花掉,她总是讲,她少花一块,我就可以少挣一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只知道,天下父母都这样,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要对子女道一声岁月静好。

(选自《读者》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江南的花

赵丽宏

很多年前,我客居在太湖畔的一个小村庄,春天降临大地时,我常常一个人躅在田野中,茫无目标地走向远方。我记得河岸和小路两边的那些野花,它们犹如散落在青草中的珍珠,闪烁着晶莹的必光。这都是一些很小的花,大的不过指甲那么一点,小的就像绿豆米粒。它们的色彩也很普通,没有大红大紫的彩色,不是几点雪白,就是几族淡黄,再不,就是儿星细微的雪青。这些野花,我几乎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也记不清它们的形状,但它们一路清新着我的视线,愉悦着我的心情,使我被一阵又一阵葵名的清香包围着。这样的景象,使我想起古人的诗句:“一路野花开似雪,但闻香气不知名。”写这两句诗的是清代诗人吴舄梁,我想,当年,他一定也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独自一人在江南的田野里踏青,流连忘返,惊异于路边无名野花的烂漫和清新。

在我的记忆中,给人美感最多的江南之花,是两种最普通最常见的花:油菜花和芦花。

油菜花在春天开花。是一些骨朵极小的金黄色小花,花瓣犹如婴儿的指甲般大小,如果一朵两朵地看,它们是花世界中毫不起眼的小可怜。然而没有人会记得它们一朵两朵的形状,在世人的眼里,它们是一个气势浩然的盛大家族,这些小花,不开则已,若开,便是轰轰烈烈的一大片,就像从地下冒出的金色湖泊,波澜起伏,辉映天地。在我的印象里,在自然界中,没有哪一片色彩比盛开的油菜花更辉煌,更耀眼。如果是在阴郁的时刻,面对着一大片盛开的油菜花,就像面对着曜眼夺目的阳光,你的心情会豁然开朗。油菜花的香气也很特别,这是一种浓烈的清香,像是刚开坛的酒,说这香气醉人,一点也不夸张。油莱花,用它们旺盛的气势和明亮的色泽向人们展示着灿烂的生命之光。

芦花在很多人心目中不算什么花。当秋风呼啸,黄叶飘零,江南的大地开始弥漫萧瑟之气时,芦花悄悄地开了。它们曾经是河岸或者湖畔的野草,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却长得葳旺盛,铺展成生机勃勃的青纱帐,没有人会把它们和娇嫩的花连在一起。然而就在花儿们无可奈何纷纷凋谢时,它们却迎着凛冽的风昂然怒放。银色的花朵仿佛是一片飘动的积雪,纯洁,高雅,洋温着朝气,没有一点媚骨和俗态。在我的故乡索明岛,芦苇是最常见的植物。沿江的滩涂上,高大的江芦蓬蓬勃勃,一望无际。深狄时,芦花盛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银色的海洋,它们和浩荡的长江波澜交相辉映,连成一个浩涉壮阔的整体。走在江边,听着深沉的江涛,被雪浪般的芦花簇拥着,神清气爽,心中的烦乱一扫而尽。前年秋天,我回故乡去。在江岸上散步时,我采了一大把芦花。听说我要把它们插在花瓶里,有人笑道:这样的东西,只配扎扫帚,怎么能插花瓶呢?我还是把家乡的芦花插到了花瓶里。我觉得它们胜过那些色彩艳丽却柔磁短命的花,它们不会凋谢,也不会枯萎,用纯洁的银色,带给我清新的乡野之气,也向我描绘着生命的活力。视着它们,我的眼前会流过汹涌的江水,会涌起雪一般月光一般的遍地芦花,追远的青春岁月,就悄悄地又回到了眼前……

(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春不许沉默

郭震海

    ①夜很静,村边那株歪脖子大槐树,在朦胧的月光下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池塘边,见证了村庄的百年沧桑。。

②池塘里此起彼伏的蛙声,在夜晚让本就去静的小村庄显得愈发去静,邢丽丽记得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夜晚,月朦胧,星满天,鸟已息,但村庄的池塘边依然热闲,那时的村庄自来水还没有接通,池塘就是供养村庄兴旺的心房。劳作了一天的农人下地归来,借着月光去池搪里打水,大人们的说笑声、水桶的叮当声形成乡村夜晚最美好的声音。她和一群小伙伴,蹦蹦跳跳跟在大人后面,大声议论着长大后干什么,一个个幼小的心里都揣着一个了不起的梦。

③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小伙伴们各奔东西,村庄变好了,大路通了,自来水通了,网络也通了,却变得越来越安静丁,因为人越来越少了。一扇扇门里是孤独的爹娘,曾经的乡间小道奔走着热闹的人,如今宽阔的村道上游走着孤独的风。

    ④有人说,邢丽丽傻。一个农村家庭,靠种几亩地供出一个大学生多不容易,闺女大学毕业不图孝敬双亲也就罢了,能在城里畅畅快快找一份工作,这样年迈的爹娘在村里也觉得脸上有光,可邢丽丽偏偏回了村。

    ⑤邢丽丽承认自己没有多么远大的抱负。毕业时,当同学们高呼着:“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小镇一套房。”忙看四处投简历,租房,找工作,她选择了回归。因为她深爱看自己的村庄,她担心伴随着父辈们的老去,这个曾经热闹的村庄会变得寂静无声,一个村庄历经数代人生生不息,才有了池塘、树木、错落有致的房舍和肥沃的田地,不能在自己这一代放弃“接力棒”。

    ⑥当她真正田到村庄,才深感同学们说的"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小镇一套房”不无道理。如果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就意味着失业,那么回到农村比失业更可怕的是,断绝了一切可以就业的机会,一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适合自己的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大学的时候,想得多好啊,毕业回村可以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但真正走近这片生养自己的黄土地,一切都感觉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地可笑,在大学花父母的钱还有情可原,如果毕业了再啃老,别说邻里会戳脊梁骨,自己的内心也过不去。

    ⑦声依旧,邢丽丽坐在池塘边,夜风吹着的秀发 ,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她想到了保尔·柯察金,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是不是感觉很奇怪,是的,邢丽丽可也感觉自己很奇怪,事实上这确实是她在大学时最爱的一本书,同学们都笑她太老土了,都啥年代了,还看这样陈旧的书,这是父辈们才看的。闺蜜说:“丽丽,醒醒吧,别被‘鸡酒”灌饱了,别像骆驼祥子一样,总以为通过努力,就可以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邢丽不解,难道时代不同了,那些该有的努力就要抛弃吗?不,她感觉不是这样的。邢丽丽坐在池塘边,陷入了沉思。

    ⑧半年后,邢丽丽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如果说地域可以区分城与乡,那么发达的互联网,无关山阻碍,畅通世界每一个角落,一部手机开始直播,推销村庄里的农产品,直播间从1个人到100人,她度过了艰难的三个月,村庄里的人见了邢丽丽的父母不再背后议论,开始担心这闺女天天拿手机到处拍,整个人就废了,纷纷出面劝说,让老邢管管她,老邢只是笑笑:"闺女大了,有了自己的主张,由地去吧。”

    ⑨从第一单10公斤土豆到1000公斤,当快递的小车换成大车,当快递公司因为邢丽丽专门在村庄设立一个代办点,当自家的土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时,村民们终于看懂了什么,纷纷找上门来,邢丽丽的“丽丽绿野农产品甄选公司”正式成立。从村民不理解到找上门,从一个人到一个公司,三年时间,邢丽丽感觉自己就如蛰伏在泥土里的蝉,黝黑的脸上完全失去了刚走出校门的稚嫩,变得成熟、稳重、果敢。

    邢丽丽的同学听说后,打电话决定回村加入公司,在电话里邢丽丽再也忍不住了,哭得得稀里哗啦。三年多了,她终于听到有同学愿意放弃城市里优渥的环境回来村里。有一个大学生回归,不愁十个。“如果我是骆驼祥子,通过努力证明,真的可以拥有一辆柄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邢丽丽说。

    ⑪当晚晓,邢丽丽在日记中写道:青春不允许沉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知识改变命运,谁说一定要在大城市实现,广阔的乡村同样是施展才华的地方。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