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掌控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1911年底,17省代表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2月,清帝宣告退位,清政府的统治遂告结束。由此,日本神户孙中山纪念馆馆长狭间直树认为,辛亥革命使过去地位为“零”的人获得了“相当高”的“政治地位”。

——摘编自章敦华《综述:外国学者讨论会上评说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你同意狭间直树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祖国的变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祖国的变化,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华儿女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八(1)班同学以“近代中国的变化”为主题,请你参与讨论。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阶级力量的变化】

材料四: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章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