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小题
                                                                                       草原不都是绿色的
                                                                                               刘夙
      ⑴曾经有朋友去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旅游,回来之后气愤地说,当地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草原根本不是绿色的,而是枯黄的一片。这也难怪,很多人印象中的草原,就是漫无边际的一大片绿色,牛羊像珍珠一样点缀其间。显然他们不知道一件事:一年中充其量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草原才会呈现出这样的景色;在其余更漫长的时间里,草原并不是绿色的。
      ⑵以坝上草原为例,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雪化后,草才开始返青、生长;五月中下旬第一批野花开放,标志着草原恢复了生机,这时,绿色才如人所愿地铺满大地。六月至八月是坝上最美的季节,但进入九月后,大部分的植物已经完成了当年的生命周期,又渐渐枯黄了。这种枯黄的面貌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直至冬雪再度降临,草原再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因此,单论时间长短的话,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
      ⑶在枯黄和被大雪覆盖的季节,草并没有死。它们只是放弃了地上的部分,但地下部分还顽强地活着,通过休眠挨过漫长的冬日。这些借以越冬的草的地下部分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针茅、冰草等丛生禾草以缩短肥厚的茎基越冬,羊草等根茎禾草以细长的根状茎越冬,葱类、山丹以球状的鳞茎越冬,等等。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植物完全死亡,靠种子越冬,不过它们在荒漠性不强的草原上通常不占主要地位。
      ⑷如果说冬季的严寒造就了草的越冬本领,那么气候的干旱则使草能在草原上占据优势。一些针叶树也可以耐受严寒,如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它们构成了西伯利亚广阔的森林。但是庞大的身躯使得它们再怎么想办法节约用水,也还是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草原这样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乔木难以生存,灌木通常也很少(荒漠草原例外);在森林中屈居第三位的草于是取而代之,成为霸主。
       ⑸不过,今天广阔的欧亚草原实际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可谓是相当年轻的植被。两千多万年前的早第三纪末,气温普遍比今天高,气候也普遍比今天湿润,欧亚大陆中部在当时还是森林,许多在今天只能见于长江以南的亚热带树种,当时都能在那里茂盛地生长。但是在早第三纪结束,晚第三纪开始时,地球“变脸”了,这片地区的气候逐渐由暖湿向冷干发展,森林也就不得不节节败退,最终撤离。青藏高原的隆起,更是加剧了这个过程。到五百万年前的晚第三纪,欧亚草原和其他地区的草原均已大为扩展,由此使哺乳动物中的偶蹄类也广为扩散、分化,一举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型之一。进入第四纪,全球气候更趋干冷,于是在草原的中部又出现了荒漠,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欧亚草原带东部随经度从草甸草原经干草原、荒漠草原逐渐变化到荒漠的地带性景观。
      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冬季的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风,以及总是干燥得令人郁闷的空气,造就了夏季草原绚烂而短暂的美景。草原,就是这样的一个残酷和美丽完美结合的世界。
                                                                                                                                  (选自《青年文摘》)

(1)、本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第二段中“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中的“一般来说”“几乎”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

(4)、结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善良·丰富·高贵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
        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杀案,往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
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国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和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唯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
        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他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及了。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凌辱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贱民?
         我听见一切时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存活。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  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一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㉑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㉒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㉓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阅读《唯有垂杨管别离》,回答下面小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原本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岳老师和小病号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当地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一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来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地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精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她心想;“小病号,首先是个病人呀!”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文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地,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⑧小病号转院去北京的那天早晨,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没有应答,却清楚地知道小病号已经理解了自己的心意。她又开始大哭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的地球何时最热,何时最冷

阿西莫夫

    地球上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太好,气候经常变得非常坏,部分地区已绝对无法居住。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差别。水体比陆地有更大的储存热量的能力。当水体和陆地都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时,水体的温度要比陆地表面温度上升得小得多。同样,当天气变冷时,水释放热量,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温度。陆地虽然也释放出同样的热量,但其温度却下降得更低。

    在炎热的天气下,海水比相邻陆地要清凉,而在寒冷天气下,又比相邻陆地温暖。因此,大洋可以对相邻大陆气候起到一种调节作用。岛屿沿岸地区的“海洋性气候”一般都比较温和。远离海洋的陆地没有能使其气候得到调节的机会。夏季极热,冬季又变得非常冷。这种地区处于“大陆性气候”条件下。

    一般来讲,你也许会以为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那里有6个月的时间得不到阳光。就南极来说,这也许是对的,因为南极位于陆地之上。然而,最低温度并不在南极,而是在南极洲内离海洋最远的某个地点。所观测到的最低温度达到-89℃。在北极地区,温度最低处既不在北极也不在其附近地带。北极是北冰洋的中心,那里的海水可调节温度。北部最寒冷的地区是在西伯利亚中部离海洋很远的地方,几乎不在北极圈之内。

   

    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镇在冬季时最低温度可达-70℃,但在盛夏时节,气温又可高达37℃。这意味着在没有任何海洋调节的情况下,温差可达107℃(美国的北达科他州就是这样的地区,那里夏天极热,冬天又极冷)。

    地球上大陆以前的排列方式与现在不同。地壳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拼贴而成,这些板块的运动把大陆向各个方向运移。每隔相当长的时期,大陆就会被推挤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大陆,称为“泛大陆”,(Pangaea,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地球的一切”)。最后一次大陆汇聚发生在大约2.55亿年前,当时早期的爬行动物(即恐龙和人类的祖先)已开始发展。

    想象一下泛大陆吧!所有大陆拼在一起,它是亚洲的3倍。泛大陆的中心部位也许比现在大陆的中心离海洋的距离要再远2000英里。

    如果泛大陆的中心部位向北或向南足够远的话,那么那里的隆冬季节要比今天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要冷,夏天又要比今天任何地方都要热。

    参加应用研究合作计划的一些科学家在托马斯·克劳利(ThomasCrowley)领导下,利用计算机建立起了一个泛大陆气候模型,并于1989年春季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正像所估计的那样,泛大陆内部的气候十分恶劣。夏季温度一般可达到46℃,甚至更高,而冬季总是在0℃以下。泛大陆内部有许多地区的气候与西伯利亚和加拿大中北部地区的气候一样恶劣,甚至更坏。如果把这些地区圈绘出来,那么就可以看到它的面积至少是目前具有这种恶劣气候地区的8倍。泛大陆内部的一些地方也许经历了最高温度,它们所处的位置与现在的巴西和西非地区相当。夏季和冬季温差最大的地区是在现在的南部非洲。

    这些地区化石极少。泛大陆中部的气候也许太恶劣了,以至于生命无法在那里生存。泛大陆中部离海洋太远,所以无论什么风都不能使雨水抵达那里,从而形成一种炎热干旱的天气,生物难以生存。幸运的是泛大陆破裂了(它迟早总要这样)。泛大陆碎片上的气候都要比泛大陆时的气候温和。靠近大陆的海洋外缘中总是充满了生命。大陆块越多,海滨也比单独一个大陆时要漫长。因此只要我们不去破坏环境,我们就会生活得非常舒适。

    (选自《新疆城》,有删改

    链接一

    含有大量水分和水蒸气的森林等植被对气温也具有稳定作用,茂密的植被不仅能把太阳能吸收储备在有机质中,植被还吸收许多水分,茂密的森林相当于陆地的水库,森林树冠可以截留20%左右的雨水,另有7%左右的雨水被树干、树干上的苔藓和林下的枯枝落叶层所吸收。林地土壤有较强的蓄水能力,渗入土壤的雨水有5%~80%被储存起来。

    (选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学术界研究认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氫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2000年到2012年,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就从5389百万吨增长到16572百万吨。另一方面,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被征用建成城市和工厂,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加之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选自网络,有删改)

温暖的亲情,是我们与生活搏斗的底气。请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题。

我的母亲

丰子恺

①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②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③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 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 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

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其他了。

④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

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⑤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告诫我待人接物求学 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⑥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唯假期归家。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⑦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⑧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 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从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仰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 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激,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震动。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

和有力的勉励。

【注释】文中“表出”意为“表现出”。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各题。

那个不一般的长者

马德

    岳父从小就没了父亲。

    寡母领着几个儿女,日子过得牺惶。
    成年后,岳父当过很多年的生产队长。有一年,从白洋淀过来两个卖席子的人,村里人要把他们抓起来,因为那个年代不允许私人做小买卖。岳父跟村里人说,那两个人是他的亲戚,只是过来投奔自己。好说歹说,村里人才放过他们。岳父把卖席子的人领到家里,不仅好吃好喝招待了,还偷着帮他们把席子卖给了四邻。一家人都埋怨他,怕岳父因此惹出什么祸来。岳父说,你看,他们多可怜,想那么多干什么。
    两个卖席子的人此后每年都会来看望岳父,每次来都要带很多白洋淀的特产,然后便是说了无数遍依然还要重复的感激的话。当然了,走的时候,岳父也不让对方空手回去。自行车后架上,白面、红薯粉、山药,总之满满当当。岳父的意思是,人家年年来看咱,这是有良心的人,咱也不能亏待了人家,别人敬咱一尺,咱得敬别人一丈。
    岳父似乎什么样的苦也吃得下。家里之前养着一头母猪,每到产猪崽的时候,岳父差不多要住在猪圈里,白天黑夜都要守着,生怕母猪压死一头猪崽。毕竟把猪崽养大卖掉,差不多是一年里最主要的经济收入,马虎不得。我毕业后,赤手空拳来到冀中平原这座小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结婚的时候,岳父鼓励我说: “这不算什么,谁还不是白手起家,你俩好好过日子,以后什么都会有的。”单位分房,我分到一个三居室,要花费四万七千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东拼西凑,借了四万元。买房后的那几年,岳父年年种西瓜,想多点收入,贴补我们。有一年,西瓜长得喜人,个个溜圆,结果快要上市的时候,一场冰雹,颗粒无收。还有一年,西瓜也长得喜人,还没遇上冰雹,结果那年家家的西瓜都好,拉到集上,卖不上价钱。即便这样,留给自家吃的,都是地里捡回来的歪七扭八的瓜。我说: “爹,反正也卖不上价钱,好的咱们自己吃了吧。”岳父笑一下,说: “别这样,卖一分(钱) 是一分(钱) 的。”
    岳父爱看戏。他最喜欢的是地方戏保定老调,有两个曲目非常爱听,一个是《潘杨讼》,一个是《忠烈千秋》。他还讲,保定老调的名角叫王贯英,由她扮演的寇准简直绝了。岳父每每谈到这个名字,就像一个粉丝道出追捧的明星,满怀赤诚。那时,王贯英经常下乡演出,有王贯英演出的地方,岳父必然要去看。他偶尔为我讲戏的内容,我只是配合着点头,其实他讲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到心里去。岳父有时看出我的心不在焉,就跟我强调说: “这些戏唱的都是忠君爱国,正邪交锋,唱的是正气,唱的是大义,你上课也许用得着。”岳父知我教书育人,他的心里大约明白,教书应该教什么样的书,育人应该育什么样的人。可惜,那时候的我年轻,心里很抵触戏曲,总觉得咿咿呀呀半天唱不了一句,太麻烦,一看到戏台,听到戏曲,远远地就逃走了。岳父老了之后,电视机旁边总要放一张大大的纸片,纸片上醒目地写着播放戏曲的频道。除了地方小戏之外,岳父也看河北梆子,还看京剧、豫剧、黄梅戏,差不多只要是唱戏的,他都爱看。
    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时候,我跟岳父开玩笑,揶揄他。我说: “爹,你看你,也没给俺们挣下什么基业,有个房子,也伸不开腿。”是的,岳父家的房子是冀中平原典型的青砖包坯的小矮房子,开间不大,门窗不大。最重要的是,我1.8米的个子在炕上睡觉,常常伸不开腿。每当这个时候,岳父就会来一段《潘杨讼》的唱段: “我迈步来在五凤楼下,凌烟阁修盖的甚是威风,阁前悬挂忠臣區,字字行行写的清,头一家忠臣老赵普,论武将还属杨令公。”他唱得有些跑掉,似唱,又似念白,像是反驳我,证明他在这个家立下了功劳,又像是宕开一笔,避而不谈。总之,岳父曲折迂回,我问过,他答完,两人相视哈哈一笑,便是这般温馨日常。
    岳父病重的時候,二百斤的汉子瘦成了一把。住院的日子,他已经无力上卫生间,每次我抱着他,给他一个支撑,然后他缓挪脚步,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到几步远的卫生间。有时,中途累了,他就把头倚在我的肩膀上,休息一会儿,苦笑一下,慨叹一声:“唉,你看这人啊,说不行了,也就一步也走不了了。”
    从患病到去世,岳父在这个世界艰难地挨了三年。三年里,无论是病魔平常的纠缠,还是最后时刻极度的痛苦,他始终没有对侍奉左右的人有过一句大声呵斥。有时候,迷迷糊糊地醒过来,看着我们还守在身边,他总是说:别管我,你们快歇一会儿吧。”岳父只是冀中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呈现出这般温厚和体贴,让我觉得,这不是一般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长者,一个慈悲的亲人。

    岳父活着的时候很喜欢我,我很怀念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