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爱折腾的王姐
宽宽
①女儿出生后,我请了一位阿姨帮我料理家务。阿姨姓王,四十多岁,半辈子待在农村,老家有二十亩薄田。来我家打工,是她第一次从村里出来,也是她们村第一个敢独自出来打工的女人。
②王姐有两个女儿。农村重男轻女,旁人劝她:“好歹得再生个男娃,不然老了谁养你。”她不听,“男女都一样,都是自己身上的肉”。不仅如此,她还累死累活地供大女儿念完大学,花光了全部积蓄。小女儿快初中毕业了,王姐狠了狠心,决定出来打工,再给小女儿挣大学学费。村里人说,女儿都是给别人养的,你这么瞎折腾不划算呀。她不听:“我不图娃们以后养我,我只求念书让地们有个好前途,以后过得比我好。”
③王姐初中毕业,听说上学时就是个好学生,奈何家里太穷,没法读下去。二十出头嫁人,夫家赤贫,唯一看上的是:“人好,而且那会儿他还是个工人。”离开农村,是她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全家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只靠那二十亩地。王姐那时就成天琢磨,怎么赚钱,怎么脱贫。
④夏天地里浇灌,一般人家浇一到两次,她和老公勤快,盯得紧,一季浇三四次。秋天收割,同样二十亩地,她家能赚四万多,比别人家最多时能多出一万多块。冬天农闲了,王姐就去村里的理发店打工,一个月能挣八百。一天从早忙到晚,赚这么点,很多人都不稀罕赚这辛苦钱。王姐不嫌少:“年前忙几个月,能赚三千多,过年的花销就出来了,孩子们的新衣服也能穿得齐整些。”靠着每年多赚一点,零敲碎打地省钱攒钱,婚后第七年,她花尽积蓄,多方举债,盖起了自己的大瓦房。
⑤为了赚钱,她无视任何人的阻挠,保守的村子里流传着她抛夫弃女跟城里人跑了的种种故事,她充耳不闻,决绝地要为自己的家人谋出个好日子。
⑥在我家一年多,我忙于孩子,把大半个家交给地,日常采买全由她打理。每天的花费,地都会仔仔细细记在一个小本上,精确到角,每个月结束拿给我,固执地叫我一定要好好看。我从来不是精打细算的持家高手,过去也常不屑于此,可还是被王姐所掌握的这项技能所震惊。全家一个月的吃喝,竟然不到五百块。
⑦后来发现,王姐持家,绝不会浪费一点食物,她会细细观察每个人的食量和偏好,每道莱每餐饭都力求刚刚好。一棵白菜,每天切一小块炒,常可以吃一周。王姐好学,对新的生活方式,她的态度十分开放。看我做过一阵烘焙,她便决定要学,回去让老公和女儿尝新鲜。她在电脑上对比各种配方试做,中意的配方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做得有模有样。
⑧打工让王姐家的收入成倍增长,半年后,她又开始折腾。她用打工挣到的钱,给家里买了烤箱,卧室贴上壁纸,买了吸尘器。嫌烧炉子烟尘大,她大手笔地拨出一笔“巨款”,把家里的取暖设施改成土暖气——在村里,她是第一家。她还跟老公打电话说:“家里得有花 , 地里那一片片的野花 , 咱也摘点插在个瓶子里 , 有味。”
⑨她放假回家,第一次烤蛋糕,村里人来围观,她端着盘子房前屋后地送。那小小的蛋糕,连同家里的变化,一扫人们的偏见。王姐家成了村里“最红火”的人家。
⑩她干活利索,上午干完活,下午就没事做了,又不爱到小区里跟其他阿姨聊八卦,我就给她选书看。开始不过是心灵鸡汤、故事大王之类,没想到她很快看完了,还我书时,说:“能不能再挑些,有营养的。”于是,从张爱玲,到村上春树,后来不需我推荐,她看完就从满墙的书架上自已挑选,看得如饥似渴,看完总要跟我讨论一番……
⑪我从来没把王姐只当保姆看待,每个人来到我们的生命里,都会带来启发。她让我看到,一个原本身处人们所说的“底层”的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12.后来我搬来大理,我俩朝夕相处的缘分便尽了。
⑬后来,我听她说回村了,买了收割机,到邻近村子里去帮别人收割赚钱,她还想开个小蛋糕铺子,卖自己做的蛋糕、奶茶。
14.偶尔看她发朋友圈——“干活累了,煮个下午茶”,图片配上自己烤的马芬蛋糕,还有她在城里时学会的现煮奶茶。身旁是笑靥如花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城里上班了 , 小女儿也到城里读大学了——已经完全是城里人的模样与气质。她还会文绉绉地感慨:“进城那几年,我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
(选自《人生半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