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
【注释】
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 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又行以逆                  道:道理 B、以时抑制 宜: 应该 C、臣闻客有主人者 过: 拜访 D、火患 亡: 通"无"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②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使楚》)

【乙】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选自《木兰诗》)

【丙】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③,使为书招张世杰④。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选自《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厓(yá)山,在广东。④张世杰,南宋将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刻露:鲜明地显露。本:根据。上:皇上。刺史:即作者。

阅读

【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刘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选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既尽杯盘狼藉相枕藉舟中 , 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①《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②适:享用,③肴核:菜肴、果品,④枕藉:相互靠着

【丙】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辦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尽心上》)

                                 【乙】

    张桓,字彦威,真定藁城人。父木,知汝宁府,因家焉。桓以国子生释褐 , 授滑“之白马丞,入补中书掾,擢国子典簿。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以言事不合去。未几,汝宁盗起,桓避之确山。贼久知桓名袭获之罗拜请为帅听。囚六日,拥至渠魁前,桓直趋据榻坐,与之抗论逆顺。其徒捽桓起跪,桓仰天大呼,詈叱弥厉,且屡唾贼面。贼犹不忍杀,谓桓曰:“汝但一揖。亦怒汝死。”桓瞋目曰:能手斩肯听诱胁而折腰哉!”贼知终不可屈,遂刺之。年四十八。贼后语人曰:“张御史真铁汉,害之可惜!”事闻,赠礼部尚书,谥忠洁。

(选自《新元史》)

【注】①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②滑:地名,滑州。③渠魁:指首领,头领。④捽(zuó):抓,揪。⑤詈(lì):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