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育才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

【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刘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选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前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既尽杯盘狼藉相枕藉舟中 , 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①《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②适:享用,③肴核:菜肴、果品,④枕藉:相互靠着

【丙】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加点词话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项是(  )
A、人,吾谁与归/逝者如 , 而未尝往也 B、后天下之乐而/山水之 , 得之心而之酒也 C、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以诱敌 D、作文以记之/牡丹之爱,同者何人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3)、用"/"给乙文中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载,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主张。 B、甲文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晴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却心忧国事的高尚品格,同时也是对被贬好友的鼓励和安慰。 C、乙文苏轼主要用记的表达方式,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D、丙文中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
(5)、范仲淹、苏轼和李白虽处不同朝代,但面对政治的失意、人生的波折都展示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结合【甲】【乙】【丙】三则选文,简要说说分别表现了文人怎样的品格或情怀?
举一反三
阅读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俪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②梁俪:俪,lì,栋梁。③箭竹,竹子的一种。④数:cù,密,与“疏”相对。⑤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⑥更:经过。⑦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