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同步练习

读《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倡导读唐诗对今天的时代具有怎样的意义?分析归纳,然后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天使的礼物

刘继荣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堆雪人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⑪长叹一声,吃药吧,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⑫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⑬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⑭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⑮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⑯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⑰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⑱原来,那首叫作《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⑲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眯眯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⑳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清粥

        ①清粥是最家常的饭食,自然也不需要高贵的香米,普通的新鲜白米即可,洗过,泡过。傍晚,几朵夕阳的余晖打在灶台上,开始煮一锅清粥,只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明了。

        ②煮粥过程很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欢快起来 , 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的花朵。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的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③煮粥的时候,心是静的,手却很少闲着,随便拿一本闲书,看两页,照顾一下粥,再返回来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随便从哪里看起,只是一种消磨,或者摘一篮子青菜,是晚上的小菜,菜叶子油绿油绿的,用清水泡进红色的小框子里。为了配菜,再切了一盘雪白的豆腐,此时,孩子回来了,奔跑着去开了门,顺手将垃圾搁门口……忙乱,却有序,琐碎也掺和着静好。

        ④朋友老是觉得我为一锅粥浪费了太多时间,她煮粥和许多人一样,放点米进去,加上水,调好电饭锅的火候,盖上盖子就可以了。吃饭的时候盛在碗里,有稀薄的米汤浮在上面,而米粒,却仿佛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悄悄地沉到了碗的最底下。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在这样的不受关注与注视下熬成的粥,只不过是填肚子的食物而已,米粒根本不肯释放香气。米也会分享主人的好心情,然后变成自己的好味道来报答你。

        ⑤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变进入一种状态——互相依存,又并不干扰。

        ⑥我是极爱喝粥的人,白瓷碗,小咸菜,或者一只腌出油的鸭蛋,是清粥的绝配。喝一口,黏稠润泽,牙还没有感知到,就滑到了身体里,唇齿留香,紧接着,是身体里的温暖与熨贴,心,一下子就松弛下来,世事都远了 , 只愿此刻,专心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安静的,有粥可食的人生。

        ⑦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心思慢慢熬一锅清粥,好像没有着急要做的事,吃了亏,煮粥的过程便慢慢平复了心境。躲在厨房里,少了一些灯红酒绿,却多了许多闲适,心和味蕾都更敏感,对幸福有了更清醒的感知。房子车子票子,盈余就好,不求太多。身体的熨帖和糯滑的口感,成了第一需求。

        ⑧我认识一个每日为自己静静煮粥的女人,连续遭遇背叛,离婚,财产被前夫转移,接着工作出了纰漏,失业。我不放心去看她的时候,夕阳跳动在西窗下,她敛目低眉,专注于面前的一锅粥,那么虔诚和安静。见我来,微笑招呼:来,我煮了清粥,我们一起吃。

        ⑨清粥为伴,滋润身心给予生命营养,便不惧流年。

        ⑩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倒挂的油画

       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

       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

       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账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块怀表

耿建

前些日子,89岁的老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一天,他掏出跟随自己大半辈子的怀表,叮嘱我交给我的儿子、他的孙子,“给孩子留个纪念,让他好好工作”。

人生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第二天,父亲就走了,那一刻,儿子在一线工作,错过了与爷爷的最后一面。听到爷爷去世的消息,儿子悄悄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号啕大哭。连接他和爷爷之间的,只剩下这块怀表。

从1951年考入南口铁路司机养成所,父亲一生的基调就已奠定。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但43年的工作经历,已经幻化成融在骨髓里的对铁路的热爱。这份独特的情感,构建出一个老铁路人的心理秩序。不管外界怎样变化,始终不乱。就像他留下的那块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生到灭,始终如一。

父亲这一代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坚定而执着,有些做法今天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他们会认为那是天经地义。

父亲是唐山人,从铁路司机学校毕业以后,先是分到张家口成为一名火车司机,后来又开着火车一路向西,到大同支援铁路建设,全家也随之在大同安家落户。

在我的印象里,家里哪怕有天大的事也不能耽误父亲正常出车。

1976年,家里真的发生了天大的事。唐山大地震时,父母在唐山的亲人大大小小共9口人遇难,包括奶奶。令人感慨的是,面对巨大的灾难和打击,父亲强忍着悲痛,依然正常出车,没耽误一天工作。

一切以工作为中心,是父亲行为动作的准则。从苦难中爬出来的父辈,用他们的朴素信仰支撑起吃得下任何苦、咽得下任何难的一生。

与两根钢轨打了40年的交道,父亲的性格也像那笔直的铁轨一样,有原则、有底线。1960年,物质极度匮乏,父亲饿得全身浮肿。但就是在那样极端的条件下,即使拉的是一车车能救命的生活物资,即使拿一点很难被发现,父亲也从来没动过一丝念头。

父亲是其机务段最后一批蒸汽机车司机,随着电力机车时代的到来,父亲的火车司机生涯也告一段落。交接过渡时期,父亲被委以重任为防止电力机车在试运行期间出现状况影响正常运行,100多对蒸汽机车必须随时待命,保证能够及时顶替电力机车出车。寒冬腊月,即将被淘汰的蒸汽机车水箱不能结冰,炉膛的火不能熄灭。为确保万无一失,父亲在100多对蒸汽机车之间来回穿梭察看。那段时间,父亲的嗓子喊哑了,腿也跑肿了,甚至鞋底也磨破了。就是这样,父亲也从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他沉浸在认认真真做好眼前事的认知世界里,不说苦、不喊累,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父亲那一代人,虽然文化水平没多高,但他们却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也是从那以后,只有火车司机才配发的怀表,履行完它的使命后光荣下岗。父亲特别喜欢他的这块怀表,一直把它带在身上,即便后来坏到没办法修理也始终揣在怀里,直到生命的结束。它是父亲情感的寄托,父亲揣着它,就像揣着一份契约-他和自己一生的约定。

父亲对孙子和他在同一单位工作非常自豪,情感上讲,孙子满足了他凝结着信念的铁路情怀。尽管我也在铁路部门工作,但在他看来,我所工作的医院不和两根钢轨打交道,不算真正的铁路人。

从父亲驾驶着蒸汽机车驶入大同,到2019 年年底“复兴号”奔驰在广袤的晋北大地上,大同铁路在经历了蒸汽时代、内燃机时代、电气时代,一路高歌进入高铁时代。我们一家三代人的经历,像一个缩影,见证了大同铁路光辉的发展史,也正是一代代铁路人永葆不怕苦、不怕累的本色,传承着小家与大家、大家与国家共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底色,才有了中国铁路蓬勃发展的今天。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人走了,精神可以永存。吾家之宝,后人谨记。

学校的《疾风》文学社推出了“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本期赏读的是散文《一块怀表》。

文学作品阅读

父亲和苦瓜

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白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

    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穹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

    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

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桌上也算是有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

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桌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了父亲,勉强用筷子夫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出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

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

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黄,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黄,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维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

    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嫩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地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

    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蘊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原文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