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同步训练

综合运用

2015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学校我校举行了“我爱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王晓刚: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李薇薇: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边潇潇: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老师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辩题:真理是否会越辩越明

    正方一辩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谓辩则是以一定的逻辑基础为规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不同的观点交流、交锋;而明即清楚明晰。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说真理在与其他思想的论辩中更加清晰明白。人类的历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传播真理,进而摆脱蒙昧、无知、愚笨的历史。然而,认识真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辩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所以我们认为辩是使真理明的重要条件。

    第一,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辩可以使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含混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大千世界中无数规律隐藏在表象背后,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检验。但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于是,人们用辩来辨明真假,用辩来裁决真理和谬误。在辩的过程中,真理逐渐由萌芽走向成熟。

    第二,在真理的传播过程中,辩可以使真理为大多数人所掌握。真知灼见产生之时,习惯与偏见就早已站在它的面前,以至于真理最初只被少数人掌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真理与谬误的争辩终将以真理的胜利而告终,而真理之光必将照亮整个人类。

    反方一辩:

    培根说:“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辩只是一种行为,不是规律。对方辩友犯的最遗憾的错误就是将辩等同于善,讲道理、说真话就是辩,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辩是这样子的吗?显然不对呀。口舌之战,笔墨之战难道不是辩的表现吗?而越辩越明则是指将真理从局部到整体、从相对到绝对的整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所以,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首先,真正使真理明朗化要靠经验累积,实践领悟。而辩则独立于人类寻找真理的整个过程之外。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场合,让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思想可以发表出来。但是,辩本身不具备生产性。

    其次,辩这一行为由于有了人的介入,便有了种种局限,从人性不完美到权利介入,从表达的缺陷到语言的局限,都使人们在生活中无法真正将思想表达出来。

    再次,许多哲学命题与主观真理无论怎么辩也辩不明,知和行何者更难何者更易,被辩明了吗?一个圆形不会因为我们的辩论而变成正方形,一加一等于二也不是辩论而来的。像这种不辩自明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正方二辩:

    刚才对方说,一加一等于二是不辩自明的,那么请问,在歌德巴赫猜想中,一加一等于二这个例子都辩了好几十年,能说他们没有在辩吗?第二,对方说我们的辩是不以事实为基础,可是我方的辩就是要以事实为基础。如果对方把狡辩、诡辩都叫辩,那么请问,海马难道也是马,蜗牛也是牛,青春痘也是豆吗?

    众所周知,客观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构成,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而人们的认识经受着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又受自身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所以在认识真理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是必不可少的。

    【A】而辩则是使真理澄清的必备条件。

    第一,辩是使人们认识真理的动力。因为辩好似一种思想的交锋,在这种交锋的过程中,它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去进一步的思考以求获得真理。历史上的很多发现都是开始于对以往成就的怀疑与争论,例如波粒、二相性的理论不就是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争论中创立的吗?

    第二,辩是使真理发展的动力。

    【B】任何客观科学真理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心雕龙》中曾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种辩论就给人们集思广益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特别是在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原有知识的疑难和缺陷,从而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问题,更加深入地去探讨问题,使原有的认识逐渐地正确、精深与完善。

(选自《第三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实录》,有删改)

【注释】①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说理应该像劈柴一样,贵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纹理自然破开。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京报:如何理解城市、市民、博物馆之间的联系? 如何让老百姓愿意走进博物馆?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前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作为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

如何能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要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让文物故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我一直认为,一座好的博物馆是有情怀的、有温度的,人们会把这座博物馆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博物馆,平时经常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可以说,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

新京报:博物馆如何把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大家?

单霁翔:博物馆应在做好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社会公众。博物院的藏品要更多地展示出来。 文物藏品只有在展出之前,才会对它们进行精心维护。人们能够看到这件藏品的时候,才是它被修复到最好状态的时候。 文物展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物保护的过程。

(摘编自《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新京报》2023年5月18日) 【材料二】

精巧细致的夜灯、传承古法的彩妆、惊喜连连的“考古”盲盒……“双11”之前,文创产品销量持续攀升,各地博物馆乘着网络东风,再次凭借各种文创产品打开破圈之路。

进入 21世纪,博物馆文创逐步走入大众视野。早期文创集中于雨伞、冰箱贴、书签、帆布包、日历等实用性强的日用品。后来,故宫以清代朝服的珠串为灵感,设计出的“朝珠耳机”引领博物馆文创朝着更为鲜活、轻快的阶段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创产品着力提取文物灵感,大力挖掘互联网资源,通过创意组合设计出新式产品。 当前,以创新手法表达文化内核,在体验互动中传承优秀文化已成为博物馆文创团队的共识。如故宫《谜宫》系列创意互动解谜书籍、上海博物馆为“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推出的航海历险手游、长沙馆推出的《法门梦影》剧本杀……

(摘编自喻婷《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博物馆文创全力破圈》,中国江苏网2022年11月11日)

【材料三】

今天,公众登录“云游敦煌”小程序,就可以进入高清还原的数字藏经洞中,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 不仅如此,公众还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穿越”到不同历史节点,与多位历史人物展开互动,“亲历”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时空观——文物从此“活起来”。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古人的生活可观可感,历史与现实产生交叠……而也是在这样的变革中,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有了更大的可能与可塑性。

(摘编自张焱《科技让博物馆有一颗现代的心》,《光明日报》2023年5月23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