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辩题:真理是否会越辩越明

    正方一辩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谓辩则是以一定的逻辑基础为规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不同的观点交流、交锋;而明即清楚明晰。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说真理在与其他思想的论辩中更加清晰明白。人类的历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传播真理,进而摆脱蒙昧、无知、愚笨的历史。然而,认识真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辩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所以我们认为辩是使真理明的重要条件。

    第一,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辩可以使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含混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大千世界中无数规律隐藏在表象背后,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检验。但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于是,人们用辩来辨明真假,用辩来裁决真理和谬误。在辩的过程中,真理逐渐由萌芽走向成熟。

    第二,在真理的传播过程中,辩可以使真理为大多数人所掌握。真知灼见产生之时,习惯与偏见就早已站在它的面前,以至于真理最初只被少数人掌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真理与谬误的争辩终将以真理的胜利而告终,而真理之光必将照亮整个人类。

    反方一辩:

    培根说:“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而辩只是一种行为,不是规律。对方辩友犯的最遗憾的错误就是将辩等同于善,讲道理、说真话就是辩,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辩是这样子的吗?显然不对呀。口舌之战,笔墨之战难道不是辩的表现吗?而越辩越明则是指将真理从局部到整体、从相对到绝对的整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所以,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首先,真正使真理明朗化要靠经验累积,实践领悟。而辩则独立于人类寻找真理的整个过程之外。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场合,让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思想可以发表出来。但是,辩本身不具备生产性。

    其次,辩这一行为由于有了人的介入,便有了种种局限,从人性不完美到权利介入,从表达的缺陷到语言的局限,都使人们在生活中无法真正将思想表达出来。

    再次,许多哲学命题与主观真理无论怎么辩也辩不明,知和行何者更难何者更易,被辩明了吗?一个圆形不会因为我们的辩论而变成正方形,一加一等于二也不是辩论而来的。像这种不辩自明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正方二辩:

    刚才对方说,一加一等于二是不辩自明的,那么请问,在歌德巴赫猜想中,一加一等于二这个例子都辩了好几十年,能说他们没有在辩吗?第二,对方说我们的辩是不以事实为基础,可是我方的辩就是要以事实为基础。如果对方把狡辩、诡辩都叫辩,那么请问,海马难道也是马,蜗牛也是牛,青春痘也是豆吗?

    众所周知,客观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构成,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而人们的认识经受着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又受自身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所以在认识真理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是必不可少的。

    【A】而辩则是使真理澄清的必备条件。

    第一,辩是使人们认识真理的动力。因为辩好似一种思想的交锋,在这种交锋的过程中,它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去进一步的思考以求获得真理。历史上的很多发现都是开始于对以往成就的怀疑与争论,例如波粒、二相性的理论不就是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争论中创立的吗?

    第二,辩是使真理发展的动力。

    【B】任何客观科学真理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心雕龙》中曾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种辩论就给人们集思广益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特别是在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原有知识的疑难和缺陷,从而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问题,更加深入地去探讨问题,使原有的认识逐渐地正确、精深与完善。

(选自《第三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实录》,有删改)

【注释】①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说理应该像劈柴一样,贵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纹理自然破开。

(1)、阅读以上三段辩论词,选出表述与文本不符的一项( )
A、正方一辩认为人们有时难以认清隐藏在表象背后的规律,所以辩能使人们辨明真假,裁决真理和谬误。 B、反方一辩认为对于真理而言,辩只是一种载体,真正使真理明朗化要靠经验累积,实践领悟。 C、正方二辩认为历史上的很多发现都是开始与对以往成就的怀疑与争论,一切学说都是在争论中创立的。
(2)、开篇立论,要有条理地展现论点和论据。阅读正方一辩的辩词,简要分析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正方观点的。
(3)、依据以下攻辩环节的评分表,根据反方一辩和正方二辩的辩论词,为正方二辩的攻辩技巧评分,并简述理由。

攻辩环节评分表(部分)

细则

满分

得分

理由

①表达清晰准确,有感染力

5

②能抓住对方的漏洞合理反驳

5

③推理过程中引用事实得当

5

(4)、如果你是反方二辩,你会如何反驳正方二辩?从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针对其观点进行有理有据地反驳,撰写一个80字左右的辩论稿片段。(10分)
举一反三
阅读《新年话惜时》,完成题目。
        ①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②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倍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③有些人虚掷光阴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注释1)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注释2)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④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⑤岁月流淌,年齿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注释: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阅读国风《生命的品格》,完成下列各题。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如何提高这有限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泥水田里耕种;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工人到油漆包装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人海茫茫,能回首相聚是缘分。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是一个招呼、一个微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③要有悲悯情怀。人生在世,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尊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④要有面对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人一生下来的啼哭就预示着人生就要经历种种磨难。关键是要有敢于面对苦难,有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当一个人从不计较受到了磨难,忍受磨难就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不断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可以无谓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是一个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你只能尽情地看,但不能带走;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但你只是一个异客,不是属于你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在滚滚红尘中,要学会“爱惜自己的羽毛”,从而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气候“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

①气象学是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能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从气象学的角度看,正是在最典型的自然气候作用下,才有了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诞生”。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原因,内因是中国古人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外因就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气候。内因与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③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寒暑文化。古人生活条件较差,最畏冬寒,因此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凉”等字,例如“寒舍”“寒窗”,见面问候叫“寒暄”,一年时间叫“寒暑易节”,世俗社会的反复无常则是“世态炎凉”。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寒暑的变化才让人们对时间的流转、人生的艰辛、社会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④古典诗词中这样的现象就更多了。不仅在数量上极丰富,内容也十分鲜明。例如,描写冬冷,孟郊说,“寒者愿为蛾,烧死被华膏”,宁愿以一死换来瞬间温暖,让人泪目;蒋士铨“自恨不如鸡有毛”,更令人酸楚。描写夏热,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则使人辛酸。鲜明的气候特点不仅让诗人们有着独特感受,更引发了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⑤这种冬冷夏热的特殊气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中医的诞生。中医为什么只能诞生在中国?因为,如果没有了四季鲜明的春夏秋冬,就没有风寒热燥湿,也就没有了阴阳五行,没有了中医。所以,中西医差异根源在文化,文化差异根源在自然环境,在气候。

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载体。但如果没有大雪小雪、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哪里还会有二十四节气?央视公益广告说,“天地有节,风雅中华”“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可见,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因素中,一定少不了自然气候。

⑦自然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当然还有很多。总的来说,由气候影响而带来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理解和适应,更是他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和表达。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阅读

材料一:

不如在学校建一所美术馆吧

李杰是一个在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去帮助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做艺术疗愈,从那之后,孩子和学校进入了他的视野。站在孩子的立场,他发现传统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对孩子很不友好——到处都是“禁止触摸”甚至是“禁止入内”,因为孩子不喜欢仅仅做“观察者”“模仿者”,更喜欢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难道我们不能为儿童创造合适的空间和项目,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艺术?带着这个疑问,李杰走访了许多国外的儿童博物馆——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个儿童博物馆。100多年时间里,又诞生了许多儿童博物馆,它们致力于通过真实的情境、实物、体验等美育方式影响周边的社区与学校,为学校提供更好的课外学习空间、教师成长中心以及优质的专业资源。

沿着“如何让孩子们从观察者向创造者和行动者迈进”的方向,李杰和他的团队开创了iSTART儿童艺术节,第一个字母永远小写,寓意从每一个小“我”开始。在学校之外建立美术馆是令人兴奋的事情,但事实上孩子们很难拿出多少时间去美术馆。2019年,iSTART的聚焦点回到学校。

在此期间,李杰走访了许多学校,学生对于学校和艺术的认知与需求改变了他的原有认知。他越来越认识到,美育岂止是建一个美术馆或者美化校园那么简单?孩子们真实生活的点滴,他们经历的事件、场所、留下的痕迹都可以成为创造之物。美育,也不是技能的培养,更不是技能的比拼和天才的选拔,甚至不是“艺术”和“教育”,而是为孩子营造关于美、关于生活、关于学习的问题现场与实验场域——一个让他们怀着好奇心去探究、创造与表达的开放空间。多年的行动研究,凝结成了一本《童年美术馆》。李杰希望,美术馆不仅成为存储艺术瑰宝、展示艺术趋势的场域,也能成为承载与鼓励儿童创造的容器,连接生命起点,指向未来可能……

李杰:“艺术带我们到更开放的世界”

我在与一些孩子深入交流时发现,他们并非讨厌学校,他们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光。孩子们在成长中,对于学校的情感是割裂的:他们一方面喜欢有学识以及幽默、热忱的老师,一方面又厌恶和惧怕那些严厉刻板的老师;他们喜欢和同学做感兴趣的事,但又不得不与同学成为成绩单上的竞争对手;他们充满了彰显自己个性的冲动,但又不得不服从整齐划一的学校要求;他们逐渐坚信了自己的爱好并希望为之努力,但有可能因这些爱好无法成为他们升学的加分项而被迫放弃;他们希望在学校能有自由发声的地方,无奈空间被征用,兴趣课成了自习课……也许,在我们有限的走访中,我们听到的只是他们心声中一个小小的切面。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内心渴望冲破现实的围墙,奔赴更广阔的天地,又或者他们无奈地停留于此地,徘徊或者陷入迷失。

那么,如何通过艺术去回应这种危机呢?“不如我们在学校里建一座美术馆吧!”三年前的一天,成都天府七小的周宏燕校长对我说。在我们的沟通中,她认为一座学校美术馆也许能够帮助孩子进入更开放的世界。为此,我们与校长、教师以及专业建筑师一起展开讨论,一个迷你美术馆应该做什么样的展览?应该建在校门口、操场的旁边还是花园旁的空地上呢?就在我们一群大人抓耳挠腮、滔滔不绝争论时,孩子们通过老师反馈道:“如果建在你们希望的这些地方,我们课间休息甚至放学根本没有时间去美术馆。”我们恍然大悟:他们只有很有限的课间休息时间,这段时间如果六年级小朋友从教室走到一层,再返回教室,往往10分钟的时间就过去了,再有意思的展览放在那里也是没有意义的。

孩子们进而给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案:他们希望把学校的所有厕所都改造成“美术馆”。这让我们一下没了主意。这怎么能行呢?我心里正在嘀咕,老师向我们解释道:“孩子们说,他们虽然不喜欢学校的厕所,但是学生都会在课间去厕所,如果把这个大家不喜欢又必须去的地方变成大家喜欢的美术馆岂不是更好?”校长和我都觉得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太棒了。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头脑风暴,开始了把厕所改造成美术馆的“疯狂计划”。

学校最终决定把其中4个厕所拿来做“试点”。孩子们高兴坏了。当我去学校看他们的准备过程时,一群孩子正在自己班级楼层的厕所美术馆布展。他们在卫生间洗手台把自己做的剪贴画粘在玻璃上,上面是他们设计的各种形象与字体,有的作品是关于文明的向导,有的是关于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告诉我,洗手间入口处布帘也是他们自己做的,每个美术馆都有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在小便池的墙面上,也有不同孩子预定的展示位,可以定期展示自己的作品,我笑称外面属于“常设展”,里面的隔间属于“特展展厅”。孩子们在厕所里欢声笑语,这里将成为他们课间最乐意去的地方。

(选自2021年12月14日,____)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____

婺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为了能让婺剧文化广泛传播,婺城区婺剧促进会联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先后确立了金师附小、东市街小学、琅琊小学等16所学校为婺剧试点学校。各学校也陆续开展了学婺剧、唱婺剧的活动,并将婺剧基础知识、经典唱段纳入小学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演唱婺剧,提升其艺术修养,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选自2023年12月27日,浙江政务服务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