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雪地贺卡》同步练习

下面对有关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虽然是枯燥的,但是书屋里仍然趣味盎然。 B、《拣麦穗》中的大雁并不可爱,因为她仅仅为了贪吃灶糖就决计嫁给卖糖老汉。 C、《雪地贺卡》一文中作者没有再回信的原因是害怕打破孩子的幻想和梦境。 D、《生命》一文是从成年的眼光来看孩子的可爱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阅读丁立梅《菊事》,完成以下题目。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不累

崔立

       ①下午,母亲打来电话,说:“我累了。”

       ②我愣了一下,心想,这是母亲说的话吗?是不是听错了?母亲可是从来不说累的啊。

       ③我在农村长大。农村一年有两个忙季:夏季和秋季。父亲的单位,时常很忙。那主要的收割人,自然就是母亲了。

       ④我记得有一年,母亲收割稻子,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连着割了一个星期。早上,我起床的时候,桌上已经放好了早饭,我知道,母亲一定是去田里了。晚上八九点,我要睡了,母亲还没回家,在我快要睡着时,听到母亲回来的声音。我喊了声,  “妈”,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⑤当我们院子里堆满了轧过的稻草垛,脱粒下的稻子都装进了袋子里,母亲终于算是松了一口大气。我问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这么着急地干完呢?”

       ⑥母亲看了看天,说:“要是不抓紧割,万一下雨,就割不成了。”

       ⑦我问母亲:“累吗?”母亲笑笑说:“不累不累。”

       ⑧我从学校毕业,从农村到城市里上班。母亲准备来看我,问我要带什么吃的?我说,就帮我带点猪头肉吧,其他不用带了。家乡的猪头肉是我的最爱,那味道真的很赞。母亲说:“好。”

       ⑨从车站到我住的地方,要走10分钟的路。我本来是要去车站接母亲的。老板临时打来一个电话,让我不得不留在家里抓紧改一个方案。

       ⑩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看了看时间,按常理,母亲该到了啊,怎么还没到呢?在我疑惑的时候。门被敲响了。

       ⑪我去开门。门外,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母亲,母亲的身旁,放着两个沉重的蛇皮袋。母亲说:“一袋米,一袋菜,我和你爸合计一下,你在这里啥都要买,我多带点过来,帮你省点钱。”我赶紧把那两袋东西扛进屋,然后拿着毛巾给母亲擦汗。

       ⑫我问母亲:“这么长的路,你怎么拿过来的啊?你应该给我打个电话。”母亲说:“没事没事。”

       ⑬我问母亲:“累吗?”母亲笑笑说:“不累不累。”

       ⑭母亲就是这样永远不喊累的人。所以这次,母亲喊累了,这很让我紧张。周六一早,我开着车,带着老婆、女儿,一起往家赶。到了村口,我远远地看到一个人站在那里,像是母亲。近了,真是母亲。

       ⑮我问母亲:“你怎么在这里?”

       ⑯母亲说,刚好路过。我们到了家,父亲说了实话。父亲说:“你妈呀,是想你们了,所以说累,就盼着你们回家呢。她呀,是知道你一准听到这个会回来,所以早早就等在村口了。”

       ⑰我一想,母亲呢?我赶紧去找母亲,就看到后院低下头忙着给我挑菜的母亲。

       ⑱母亲说:“你难得回来,吃吃咱农村绿色无污染的菜。”

       ⑲我说:“妈,你累吗?”母亲笑笑,说:“累什么呀,不累不累。”

       ⑳7岁的女儿一蹦一跳地跑过去,甜甜地叫着“奶奶”,母亲脸上马上绽满了笑。我看到了母亲发丝间的白发,好久没这么看过母亲了,母亲仿佛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我的眼前,瞬时模糊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红春联

    提起春联,我的脑海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外面冰天雪地,屋内炭火正旺。一张古拙的雕花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香炉袅袅地冒着清香,老先生净身洗手,心神怡然,摸一支狼毫在玉石砚台内饱满地浸把浓墨,刮刮大笔尖,一气呵成写下一副四字联:九州日丽;四化春新。

    字可草书行书,亦可楷书隶书,其间亦可学曹全张迁张旭怀素,喜好追随个人的性格。老先生和蔼,喜写正楷,一点一横规规矩矩,一撇一竖堂堂正正。写完后,如卸大任,放下手中之笔,围着对联左观右看,又兀自品头论足,甚至雅性一上来,抿口米酒,默念一遍,良久,脸上才露出满意、温暖、幸福的微笑。

    写春联在我的故乡很常见,也很庄重。这个四围皆是高山的小山村,尽管夹峰对峙,地贫土瘦,但村上的小学,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写毛笔字,没有哪个先生不会吟哦几副对联的。

    老先生择一个大晴日,煮一壶好酒,喝个微醉,脸颊和脖子红红的,站在大梅树下,然后研墨,折纸书写。他做得很细致,墨拣好墨,以麝香金粉配制而成,溢出淡淡的古朴和清香。所写的对联有五字和七字的,四字和六字的也有,十几二十几字的长联极少,但也会有一家两家。这些书写的对联一排排晾在软软的阳光下,像院子里的一树梅花,红火又热烈。

    写好的春联自然有人来取,取回去的春联自然有人会贴。上下联的平仄一定要分好,否则闹了笑话,像个没读过书的人,让人难堪而尴尬。

    贴春联一般在年三十下午,喻义辞旧迎新。也有的地方在大年初一早上,喻义新年新气象。但不管怎么样,贴春联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站在门框下,一个人搬条板凳站在上面,瞧好门框贴上下联的高度及对联条幅的宽窄。初定好位置,再涂一把熬好的白米糊糊,轻轻贴上红春联,喊下面张望的人:“高了吗?低了吗?歪了吗?正了吗?”调节到最佳位置才肯罢休。

    贴完春联贴福字。贴福字是贴春联的姊妹产品,不可缺少的。尤其是老一辈人家,过去的日子过得像苦胆儿,对福字的渴望更加强烈、迫切。老人家听到大门外的人把春联贴完了,就会从堂屋的方桌上小心地捧出两张老先生写的大福字,嘱道:“倒贴哩!福到福到哈!”

    一般的人家贴到这里也算把过年贴春联的事干完了。可到精致的人家,则还要从门廊到堂屋都贴得红彤彤的,十分喜庆。过路的人从大门春联往里屋瞧,只见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红彤彤的新鲜,红彤彤的春色,而人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活泼、饱满。

    送春联,也是别具味道的一件事。

    送春联有个讲究,普通人家送通用春联,如:“千条杨柳迎春绿;万里江山迎日红。”这类春联写景写心情,太普通,自然赢得人家的红包小。送春联送多了送精了,则脑壳转得快,起眼眉毛动,见什么人就送什么样的春联,图个别人家高兴,满意。如果此人是做生意的,走南闯北,则送上一副:“似锦河山遍地走;如花生活满园财。”更有杀猪的,做木匠的,当医生的行业春联,往往逗得主人高兴了,钱包一扯,一张红大钞“嗦”就出来了。这样的人送春联送出了门道。

    但也有一些人送春联送出了雅致。这就与一方民俗有关了。

    年三十的下午,年饭还没吃前,送春联的人瞅准了这个空当,必定给你家满堂红。这个时间一家老小团聚,有说不完的话,有找不完的亲情温暖。女人们早在厨房帮忙,有什么好菜全搬出来,只见山上走的,地里长的,河里游的,要什么有什么,有什么就上什么,反正香气缭绕,笑语喧哗。这会儿,送春联的在大堂外倏地放一挂鞭炮,砰砰砰一阵响,闹得一家人赶紧出去看。小孩脚快,瞅完转身朝里屋喊:“奶奶,送春联的来了!”

    此人若是一村一寨一沟的熟人,会温酒一壶,端上几盘好菜,由男人恭敬地陪着,边喝边聊。若是陌生的送联人,也不敢怠慢,敬一根贵烟,客气一番,欣喜地接过春联。送春联的人在这端儿要赞几句:“左春联,右春联,左右春联齐团圆。左赞主公富贵弟,右赞主公广财源。万千瑞气堂前起,来年钞票拖满船。”这家人听了,心儿乐了,道:“准尔真言。”便赶忙递上一个红包。送联的人手指轻轻一捏,如果红包内薄且宽,知是张大百元的,就高兴地走了。如果此家殷实,红包又封小了,索性站着不动,再赞一轮,委婉道:“说春联,道春联,贴在贵府笑开颜。给个红包千斤重,四方财运奔眼前。东南西北皆吉象,更观堂内喜连连。”递红包的被如此一赞,知晓红包给少了,就嘱人再封一个。

    如此这番,在年关的春联总算告一段落。村里一些上过学的人,便在初一上午,背着手边踱步边观摩,或牵个小孩,沿村路来回溜达,欣赏春联红艳艳的平仄和韵律。

    这股子浓郁的墨味儿,拌和着甜甜的年味,像一团发酵的嫩面,在人生的红纸上各自比着劲儿,攒着劲儿,朝前写,幸福千户万家。

(作者:刘群华,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荒落之邦

①清人顾祖禹在纵论湖广形胜时说:“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②唐以来,湖广地区大致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区域内有三个中心城市——荆州(江陵)、襄阳和鄂州(武昌)。不过,一直以来重心都是在江陵和襄阳之间交替。

③北宋以后,首都东移至开封,南宋时期进一步东移至杭州,中国的政治中心不再是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元代以后,首都便在北京和南京之间交替。

④首都的变化意味着中国水陆交通进入了运河时代。大运河所经之地,成为北上、南下的必经之所。而荆襄一带的交通线,失去了全国主道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开封到武昌的交通线。这样,最重要的南北陆路交通线与最繁华的水上交通线长江相会于汉口,从而奠定了武昌“九省通衢”之地位,南北交通枢纽也由襄阳东移到鄂东的武昌。荆州与襄阳便被边缘化了。

⑤早在南宋之时,荆襄之地便有衰落的迹象。首先是军事地位的失宠。元明清三代,军事的基本形势仍是南北对立,朱元璋与元顺帝、燕王朱棣与建文帝、顺治帝与南明弘光帝,再到后来的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袁世凯与孙中山。但是,一带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役,甚至连两军长期对垒的情况都很少发生,唯有在明末的时候,成为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的流民根据地。

⑥文化地位的下降也不可避免。明代首辅张居正也自称家乡江陵为“下国之荒陋”。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回到家乡江陵。南归前,他专门给徐阶写了一封信,表示徐阶若能振兴朝政,他愿效犬马之力。那时,张居正在人生的最低谷,内心充满孤寂、苦闷和惆怅。

⑦回乡期间,张居正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认识。如今的荆州,被武昌夺去了光彩,已经不是当年的盛景。但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许多人们看不见的角落。在这里,张居正看见:农民终年辛苦劳作,还要遭受官吏剥削,不禁“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松滋知县捐俸禄,组织重建城墙,城墙“井干楼橹,靡不宏丽,屹屹为巨观”,他看到了城墙的有形之险,也看到了人心的无形之险……作为荆州人民的儿子,张居正自然对家乡是无比关怀的,这不仅是由于乡土之情,而且还在于荆州也不过是帝国之下的一座城市,或许这里存在的危机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危机的一个缩影。

⑧走过巅峰之后,剩下的路便都是下坡路。对人来说,是这样,对地区来亦是如此。然而,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新时代,荆襄之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恢复昔日之血性,蓬勃发展,汉水之滨的人们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

(选自“最爱历史”公众号《湖北人的血性》,2024年2月7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怕妈妈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太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

④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⑤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一下子没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⑥那一刻,温暖,难忘。

⑦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⑧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呆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⑨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⑩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⑩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⑩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⑩她也流泪了。

⑩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出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⑩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