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阅读《自拍神器》,完成1~5题。

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去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⑪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⑫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选自2015年5月《青年文摘》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⑨⑩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理由。

(5)、.自拍杆的出现迎合了人们喜欢自拍的心理需求,解决了自拍时的缺憾。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自拍杆一样的事物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请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两例,并就其中一例简单解释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不一样的爱》,回答问题。

不一样的爱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的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A______(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厉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B_____(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万水千山鸽识途

       ①在一些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庞大的鸽群冲天而起,十分壮观。

       ②驯鸽传信,古已有之。楚汉相争时就已用信鸽来进行联络了。良种信鸽经过严格训练,能准确快速地辨认方向,且能适应复杂的地形和恶劣气候。它在顺风时,每小时可飞行120公里,无风时能飞行90公里,逆风飞行也达25公里。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曾有一只信鸽历时24天,飞越了半个地球。

       ③信鸽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曾有一只军鸽,通过封锁线上空时被箭射伤,但它以惊人的毅力带箭飞行,终于把情报送到了目的地。

       ④1982年,我边防前线一位侦察员中弹昏迷,如果派人去取药,往返要两天时间。这时,派出两只军鸽,仅用30分钟就把药取回,使伤员转危为安。

       ⑤信鸽为何能识别方向,千里返航呢?研究发现,鸽的双眼之间突起部分,具有罗盘功能,在飞行中可测出地磁变化,从而起定向作用。如果把小磁铁缚在鸽子身上,就会使信鸽迷失方向。然而,有的科学家认为,鸽子能感受不同地区的纬度,从而辨别方向。但也有人认为鸽子识途至今仍是个谜。

       ⑥当今,电话、电台、电视和传真等虽然非常普及,但是信鸽在科研和军事上仍有特殊作用。因其不受雷电、地磁、无线电干扰,也不被雷达监测,更不可能被“窃听”,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可靠。

       ⑦鸽的视力特强,一般的鸽子会将田间草籽啄食得净光;经过训练后,它能把制药生产线上的废次品药丸剔除干净。

       ⑧专用于边防和机场警戒的特种雷达“电子鸽眼”,是仿照鸽眼的构造与功能制成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间。

阅读《饺子,我心底最深处的柔情》,回答问题

饺子,我心底最深处的柔情

娄琪

①我在外地工作,逢年过节回家,母亲会开心地说:“你们都回来了,今天包饺子吃。”父亲就会开玩笑似的说:“闺女难得回来一趟,家里啥菜没有,还包饺子呢,”而我总是一个劲地点头:“行,包饺子,我最喜欢吃饺子了。”于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的和面,擀皮的擀皮……其乐融融。

②其实,我喜欢的不仅仅是吃饺子,更是一家人在一起的融洽氛围和饺子里母亲对我们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③小时候的农村,物资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主食以馒头、面条为主,菜多是自家地里种的萝卜、白菜、豆角、西红柿、茄子等。时间长了,我就吃腻了,为了改善生活,母亲总是利用有限的食材,变着花样做饭给我们吃,蒸菜、花卷馍、摊煎饼、包饺子、炸菜角、煎包……其中,饺子是我百吃不厌的一道美食,因此我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擀皮和包饺子。五六岁时,母亲擀皮,父亲包,我在旁边看,有时我会调皮,忍不住伸出手摸摸饺子皮,摸摸饺子,母亲就会掐一团面对我说:“拿着玩吧。”再大一些,就换成了我擀皮,父母包。开始的时候我擀得并不好,饺子皮不是薄了就是厚了,形状也不好看,但父母总是鼓励我:“不错不错,好着呢。”在父母的鼓励和肯定中我的积极性更高了,逐渐也学会了包饺子。

④每次包饺子的时光都是温馨快乐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分工有合作,说说笑笑间,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就包好了,摆放在一起,很是好看。全家人包饺子的情景亦如一幅美丽的画面,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永不褪色。尽管饺子只是普通的韭菜鸡蛋馅、白菜猪肉馅,但吃在肚里,我唇齿留香。

⑤每年的除夕夜包饺子,母亲总会翻出新花样,小小的饺子也会包出不同的形状,月牙饺、元宝饺、钱包饺、小锁饺……每一种看起来都那么可爱有趣,为喜庆的新年之夜增添了趣味。有时,母亲还会把有着“招财进宝”寓意的硬币包进饺子里,并对我们说谁吃到了来年就更有福气,财源滚滚,因此,当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后,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当时的心情就如现在“拆盲盒”般的快乐,兄妹四个无论谁吃到了都会兴奋地喊:“我吃到了!”接着又有人吃到,又是一阵欢呼,笑声在屋中回荡。母亲总是笑眯眯地望着我们,一脸幸福的模样。望着母亲,我不免惊叹,母亲的双手多么灵巧,如变魔法一样,化简单为神奇,让当时并不富裕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每想起这温馨的时光,我都会觉得很幸福。

⑥后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父母手里有存款,在县城买了房子,家里伙食也得到改善,鸡鸭鱼肉成了家常便饭。谈起过往的生活,他们总是不由感叹:“感谢中国共产党让咱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现在的日子真是幸福舒坦。”

⑦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母亲包饺子的老传统没有变,每次我们在家,她仍然不怕费事,包饺子给我们吃,而我们每次吃母亲包的饺子,依然觉得很好吃,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母亲对我们的爱。

⑧饺子,是亲情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是我心底最深处的柔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