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同步练习

“他肯向一切学习”一句中的“一切”是指 ;“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中的“一切”指 

举一反三
阅读说明文《其实地球是一台发电机》,完成小题。

其实地球是一台发电机

    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会发光的星球。不过,它发出的并不是太阳那样强烈耀目的可见光,而是肉眼无法感知的红外线。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如果你平躺在地面上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辐射带来的阵阵暖意。从太空轨道拍摄的红外图片上,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地球每时每刻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寒冷的太空发出红外辐射。地球向太空释放的红外辐射蕴含巨大的能量。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提出,这种能量不应被白白浪费,因为其具有可用于发电的潜力,是一种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宝贵的可再生能源。

    ②利用释放的热量而非吸收的热量来发电,这种想法乍听上去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事实上,这不仅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还有望弥补现有太阳能发电的诸多不足之处。

    ③与其他清洁能源一样,红外辐射发电利用的也是热力学原理——每当有能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流动时,就能获得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电池利用的是光能从太阳(高温)向地球(低温)的流动,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生物燃料同样如此,只不过其是间接利用了储存在植物中的太阳能;风力发电机的动力来源也是具有一定温差地区间的能量流动。

    ④据估算,地球表面以红外辐射形式释放的总热量约为2000亿兆瓦,其中大部分被地球大气层吸收。但是,大气层对于波长8-13微米的部分红外辐射却没有阻挡作用,结果就造成了地球热量的持续外泄。

    ⑤那么,从地球逸出的这股热能的发电能力究竟有多强呢?通过相关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计算后得出,利用红外辐射发电设备可获得的发电量大约是普通太阳能电池的十分之一,发电效率为__%。这一数字显然并不可观,但是研究人员看中的并非发电量的多少,而是发电时间的可持续性。

    ⑥我们知道,太阳能发电具有间歇供电的特点,发电高峰往往和实际生活中的用电高峰不相匹配。而利用地表红外辐射发电,不仅可实现包括夜晚在内24小时持续供电,并且发电的峰值通常为一天的下午和傍晚时段,基本能满足用电高峰需求。在空气较为寒冷和干燥的冬季,发电量还能有所增长。

    ⑦目前对于红外辐射发电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发电效率。一种最简单的利用温差发电的方法,是用可反射阳光并发出红外辐射的涂料覆盖热电板(一种可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材料)的表面,令热电板的温度低于周围的环境温度。这样当地表散发的热量流经热电板时就会因温差形成电流。但是,现有热电板的热电转换效率非常低,流经的热能通常仅有百分之几被转换为电能。成本高,产出少,使得这种方法几乎不具备实用性。

    ⑧为此,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整流天线为基础的新设想。整流天线能接收和传输电磁波,可与带二极管的电路相连。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研发出一种微波整流天线,可将地面上的能量传输至无人机为其提供飞行动力。这种微波整流天线的能量转换效率可以达到70%。但是,要将这一成功案例运用到红外辐射领域并不容易。红外辐射的波长仅有微波的万分之一左右,因此红外整流天线的长度也要相应地缩短。

    ⑨随着近年来微型天线制造技术的日益发展,红外整流天线的研发已成为可能。红外整流天线外观上与常见的屋顶天线无异,只不过尺寸仅是后者的百万分之一。研究人员设想,将配备有红外整流天线的微型热量采集装置整合到传统的太阳能板上,以增强其发电能力和延长供电时间。

    ⑩将设想变为现实还有不少工作要做。首先,现有红外整流天线产生的电压太小,不足以形成足够大的电流。此外,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产生的交流电电压极不稳定,现有的普通二极管很难与其配合工作。有人建议,以量子力学原理制造的超快速二极管或许可以一试。也有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目前尚处研发初级阶段的新一代二极管的早日问世。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选自《深圳商报》2013年11月5日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关于“我们该怎么吃饭”的主题阅读

    材料一:老鼠为什么爱大米。人类问老鼠:“你为什么爱大米?”老鼠说:“它能填饱肚子,还能让我变得更聪明。”

    这并非异想天开——日本名古屋明治大学的药理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细致的实验。实验显示出大米至今鲜为人知的神奇功能:老鼠喜爱的大米具有许多有益的特性,特别是能提高动物的智力。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未被淘洗过的米对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非常有益的作用。吃这种米饭的老鼠,不易受β—淀粉状朊蛋白的影响(这种蛋白能杀死脑细胞,诱发早老性痴呆症。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智力的完全丧失)。同时,大米可谓容易发胖的人们的福音,它富含维生素,用它做成的食品不会刺激胃液分泌。它所含的黏性淀粉能在胃里形成保护膜,让我们远离胃病。

    材料二:主食不可偏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70%。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材料三:相关的调查

    ①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84名2—6岁营养不良小儿中,粮食摄入量只占需要量的66%,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40.48%。换句话说,这些营养不良患儿中,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

    ②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有24.08%—30.23%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中,1305名小学生和1277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10%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主食的饭不够,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学习紧张,大脑却缺少能量,难免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到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过快,使吃饭只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④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459克下降到366克,减少了五分之一。有专家呼吁,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在我国已迫在眉睫。

    ⑤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主食时,他们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饥饿,他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阅读《广元蜀道》。回答问题。

广元蜀道

①四川盆地辽阔肥沃,物产丰富、历来为繁盛富庶之地,但四周被崇山峻岭阻隔,交通十分艰险。过去许多朝代,京城通往蜀地,尤其是成都必须要修路,这些路就是蜀道。

②古蜀道有几条? 说法不一。广义地讲,蜀国境内及各地通往蜀地的道路都是蜀道。狭义的蜀道主要是指七条越过秦岭翻过大巴山,连接长安到成都的道路。这其中,最著名、最险峻的当属四川广元境内的金牛道。

       ③李白有诗《蜀道难》,这蜀道,说的就是广元这一段。

④蜀道为什么难?概因地形险恶所致。由成都到长安的蜀道,露要胆山(巴山)越岭(秦岭)。山高谷深,道路崎岖,用李白的话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黎猱欲度愁翠援。”鸟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以著名的金牛道为例,由四川成都始,至陕南汉中止。蜿蜒六百公里,尤其是路经川北广元,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几乎无路可走。人们为连接川陕交通,只有在悬崖峭壁上架设栈道方可通行。

⑤中国的名山大川遍布全国。数不胜数,人们到广元,看的不是山不是水,而是一条路,一条举世闻名、世界唯一、堪与长城与运河齐名的古蜀栈道。

⑥这里群山环绕。山体如刀削斧砍般垂直壁立,根本没有地方修路。栈道只能在半山腰沿悬崖修建,在绝壁之上开凿一些棱形半米见方的石孔,内插木桩或石桩,上面铺上木板或石板。以通人马车辆。

⑦明月峡栈道修在嘉陵江边上,曾经是进出蜀地的必经之路。进入景区门口,建有诸葛亮的雕像,他最早修建这条路,以实现统一的梦想。可惜最终功败垂成。蜀道犹如一条河,汇集了大量珍奇的自然景观和著名的人文遗存,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历史与三国文化密不可分。

⑧明月峡有交通博物馆、交通活化石之称。因为它一峡辖六道:栈道、驿道自不必说,还有行船的水道、拉船的纤夫道,以及沿金牛道两岸修建的公路、铁路。历史上的古道修修建建历经两三千年。新中国成立后,108国道也从这里经过。国道改建完成后,明月峡栈道才成为景区的一部分,供游人参观。

⑨古栈道为著名的金牛道的一部分,路不宽,厚重的木地板,下架木梁支撑。最初是什么人想到的这种筑路方式? 硬生生地在绝壁山崖上造出一条路? 这除了需要智慧、需要技术,更需要人们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看一看插入石梁木梁的孔穴,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45公分见方,75公分进深的石孔。那可是石匠身悬半空,一锤一锤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多少条蜀道,多少处栈道,洒满了筑路人的血汗。

⑩在千年的栈道上漫步,前方路旁建有一丈余的石牛。臀下堆满金元宝。塑像是根据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而建。据说早在战国时期,秦王蜀王在打猎途中相遇,秦王一直觊觎蜀国的富庶,始终暗怀亡尔之心,但苦于大山阻隔,无路可走,便想出一计,将一石牛置于路旁,每天早起在牛屁股下放一些金子,谎称石牛可以拉下金子。为两国交好,本想将石牛送给蜀王,怎奈道路不通。如果蜀国能够派人修好道路,石牛便可运送进献。蜀王于是派五名大力士率人开山辟路,修好了蜀道,没想到拉金子的石牛未到,秦国大军却蜂拥而至。

⑪在广元,石牛粪金之说人尽皆知,金牛道成了秦国的吞并之道、侵略之道,也是蜀国的亡国之道、屈辱之道。石牛粪金不过是一种传说,我不以为然,如果蜀王连牛拉金子这样的谎话都能相信,而且奸诈的秦王会无偿奉送,那如此贪婪愚蠢的国君被人除掉也是蜀国人的大幸。

⑫看古蜀道,我以为,走进明月峡足矣。栈道、石孔、雕塑、碑刻,山谷、绝壁、江水、古树一应俱全。它是蜀道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它将蜀道的险峻、蜀道的精华、蜀道的历史、蜀道的文化与精神基本囊括。看过明月峡,蜀道已了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