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林中小溪》同步训练

阅读理解。

       小溪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这儿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还有像蜂房似的一片青蛙卵,已经相当成熟了,从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也在这儿的水上,有许多几乎同跳蚤那样小的浅蓝色的苍蝇,贴着水面飞一会就落在水中;它们不知从哪儿飞出来,落在这儿的水中,它们的短促的生命,就好像这样一飞一落。有一只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在平静的水上打转。一只姬蜂往四面八方乱窜,水面却纹丝不动。一只黑星黄粉蝶,又大又鲜艳,在平静的水上翩翩飞舞。这水湾周围的小水洼里长满了花草,早春搀搏曲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

       小溪怎么样了呢?一半溪水另觅路径流向一边,另一半溪水流向另一边。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早晚”这一信念乏连行的搏斗中,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一点儿到达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来了,绕了一个大弯子,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孤岛。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终于明白: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1)、选文第一段把密林里空地上的小生命写得灵动可爱目的是什么?

(2)、结合课文中多次出现的“早晚”二字,请分析选段中。早晚”二字的深刻含义。

(3)、选文第二段写道:“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这句话很有哲理。有一些成语、俗语也揭示了这一哲理.请写出几个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应(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人们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就会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洗耳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气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原载《中华活页文选》,后转载于《学语文之友》)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叶之美 
                                                                                                                天石
         ①我爱春之华,更爱秋之实;我爱春花之灿烂,更爱秋叶之静美。
         ②今年深秋的一个周末上午,我和女儿拜访久别的母校。秋天的母校虽没有春天的繁花似锦,惠风和畅,但也不缺少精彩和热情。不要说雍容华贵的秋菊异彩纷呈,更不要说垂涎欲滴的硕果美不胜收,单是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的秋叶,就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③校园的树林里各种各样的树木着起她们各自漂亮的衣服,如同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穿起节日的盛装。阳光照射下,五颜六色的树叶更加漂亮,有的红彤彤的,像是热情奔放的火焰;有的金灿灿的,像是金光闪耀的群星;有的还未来得及脱去清纯的夏装,绿中透着黄,黄里泛着红,像是维族姑娘的花裙。我们来到一片银杏林,满眼的金黄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满树的银杏树叶金光闪闪,好像夕阳下的金色池塘荡起的层层波纹。微风吹过,簌簌飘落的片片叶子在空中悠闲漫步,好像《天鹅湖》里穿着短裙的只只小天鹅在跳优美的芭蕾舞,叶片是她们的舞裙,叶柄是她们的躯干,那随风旋转的节奏和欢快优雅的舞姿,真让人艳羡。地上铺满的厚厚的银杏树叶,就像维也纳音乐大厅的金色地毯,金碧辉煌,高贵典雅。
        ④在我尽情陶醉于秋叶之美时,女儿精心挑选了一把银杏树叶,将叶片做花瓣,将叶柄捆扎在一起,做成了一朵可爱的小花。“真漂亮”,我不禁赞叹。可是,话一出口我不禁有些伤感,秋叶用毕生的精力制造充足的营养哺育了树木的成长,即便是即将凋谢,也要把最美的色彩奉献给人们,“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叶之美确是春花不可比。然而,秋叶的美丽瞬间即失,它们很快就会融入泥土,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⑤不知什么时候,树林里多了一位老者,他满头的银发、红烁的脸膛、微微驼背的身躯,在阳光的映衬下更加神采奕奕。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提着石灰桶,正聚精会神地给小树涂刷石灰,以保护小树安全过冬。那不正是我二十年前的班主任张老师吗?记得当年张老师雷厉风行而又和蔼可亲,讲课不仅清晰明了而且风趣幽默,深受我们的喜爱。他从教近四十年,三十多年担任班主任,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辛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而今,他桃李满天下,自己也年过花甲,听说他退休后一直住在学校里,自愿义务承担起学校的绿化工作,闲暇之余,也给年轻的教师传授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不想,今天在这丰收在望的季节里,遇到了他。
         ⑥一阵秋风吹来,片片树叶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张老师的身边飞舞。天高气爽、秋色宜人的秋景,黄叶遍地、金光普照的树林,活泼可爱、满脸灿烂的姑娘,慈祥可敬、鹤发童颜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啊!这时,我突然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张老师不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秋叶吗?秋叶之美虽然短暂,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⑦回家的路上,我意味深长地对女儿说:“明年的春天我们再来这里,这片小树林一定会长得更加茁壮、美丽,你也会更加可爱、漂亮。”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我说,你听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称赞:“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好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她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儿反应,保持原姿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个书院,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它们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         ”;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可我不愿它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 , 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