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地区: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8课《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

《奇妙的克隆》作者是如何说明什么是克隆的?


举一反三
       ①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未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一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般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⑥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①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影响能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③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 , 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④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降低“享乐”带来的健康风险

戴雨璐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享受生活。尝遍各种美食,玩平板电脑,玩手机,舒服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然而,这些“享乐”行为却会危害我们的健康。

      ②提起嗜好烟酒,不少人都会皱起眉头;说起嗜好甜食,却会觉得无可厚非。实际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近年来,黑巧克力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超级食品”。科学研究发现,摄入 100 克黑巧克力可以显著提高血液中具有保护心脏作用的抗氧化物的浓度,而且这种作用可以持续几小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牛奶巧克力起不到这种作用,同时吃黑巧克力和牛奶也不行。因为牛奶中的一些化合物似乎会与这些抗氧化物结合,从而阻止其被机体吸收。

      ③比起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还有一个缺点﹣﹣高脂肪和高热量。为了消耗一个普通大小的巧克力棒,你可能需要爬 20 分钟楼梯。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造福“懒人”,让我们既不用拼命运动,又能安心吃巧克力?

      ④美国科学家似乎发现了一个窍门﹣﹣饥饿饮食法。按照这种方法,你只要在 1 星期中的 2 天处于饥饿状态,其他时间则可以随意饮食。一项涉及 100 名肥胖女性的研究发现,按这种饮食方式,持续 6 星期后所减掉的体重,与传统的控制热量摄入的饮食方法相当。另外,科学研究表明,饥饿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饮食。不过,这种新方法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很难做到的。

      ⑤在大部分普通巧克力棒中,脂肪含量超过 30%。因此,只要能在不影响口味的前提下, 减少脂肪含量,就能让我们吃得更健康。比如,在生产巧克力时,用可可脂和水做成的乳剂代替牛奶。这种低热量的新型巧克力已经在英国上市了。

      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患上“拇指疲劳”“短信脖”“手机手”等新型疾 病的人越来越多。看看我们的周围,很多人都是“低头族”,每天花几小时玩手机、平板电脑 等电子产品的人不在少数。与电子产品“共生”的生活习惯也成了威胁健康的一大因素。

      ⑦当我们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时,背部肌肉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下巴下倾60°,相当于让脊柱承受27千克重物的压力。长时间点击、滑动屏幕,姿势别扭地单手操作手机,以及一直捧着平板电脑等行为都会导致手腕、手掌或手指的应激性损伤。长时间玩电子游戏还会降低人对疼痛的敏感性,这意味着人们很可能察觉不到自己“受伤”了。因此,我们在玩电子产品时,无论有没有感到不舒服,都要定时放松一下。

      ⑧另外,长期面对屏幕还会受到蓝光的伤害。手机、电脑等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具有促进睡眠的作用。因此,睡前玩电子产品会打乱人体昼夜节律,甚至引起失眠。

      ⑨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志愿者分为2组,一组连续2星期每晚睡前看4小时纸质书,另一组则用平板电脑阅读同样的内容。结果发现,使用平板电脑的志愿者的快速眼动睡眠期会缩短,即睡眠质量会下降,他们睡醒后也会明显感觉更累。专家建议,人们最好在睡觉前几小时内不要使用电子设备,或者改用不发射蓝光的电子阅读器。如果 你一定要玩会儿手机再睡觉,就请尽量调低屏幕的亮度。

      ⑩一般情况下,盯着屏幕还意味着你不“动”。英国一项涉及4512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排除吸烟、超重等常见风险因素的影响后,那些平均每天盯着电子屏幕2小时以上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2倍。

(节选自《科学画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选自2013年第1期《大科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