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精神·品味感悟】文学类作品阅读一介农夫,两个梦
——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杂交水稻之父”
①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②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③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④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袁隆平正式提出籼型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⑤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
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⑥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
⑦回望袁老一生,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⑧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
(二)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⑨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⑩“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⑪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让他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⑫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⑬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⑭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⑮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⑯他说:“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让更多的人们吃上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⑰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三)“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⑱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面对全球粮食危机,袁隆平无法置身事外。
⑲1979年4月,袁隆平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如今,这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⑳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
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㉑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你会更加理解这个回答。杂交水稻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㉒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
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㉓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㉔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㉕他,做到了!
(四)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㉖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㉗袁隆平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㉘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㉙一代科学巨星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青年。
㉚你听——
㉛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㉜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取材于袁隆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