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始终眷恋首自己的祖国》同步练习

读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对下面句子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A、表明其牵挂年老的双亲,想回国。 B、作为海外游子迫切想回来,投身于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C、虽然在美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那里毕竟不是自己的故土,且有种族歧视之感。 D、上海给钱学森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他急切想回去看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只念一点好
                                                                                              邹扶澜
      ①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嫂子待他一点也不好,饭常常是别人吃剩了,就给他留一口;衣服破了,也不给他缝补。邻居一个寡居的女人看他可怜,便常常把他叫到家里,给他做一点好吃的,这让年少的他多少体味到一点母爱和温暖。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一千就是20年。
      ②转到地方的他分配到一家国企,他为人质朴,富有识见,很快就从科长晋升为副厂长,后来又当了厂长。他经常回去看望那个当年接济他,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女人,而对于那个一墙之隔的嫂子家,他是不去的,他曾在心里恨透了她,并发誓永不见她。
      ③那个后来被他称作“方氏大妈”的女人一直活到80多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分,她迟迟不肯咽气,浑浊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不舍。
      ④他来了,她颤抖着手摸了摸他的脸,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
      ⑤送走了方氏大妈.他的心里常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闷。尤其是到了年关的时候,他常常站在窗前,对着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沉思。
      ⑥又一年春节将至。他打点了几个包裹,叫儿子开着车,回到了乡下。他就径直去了嫂子家。
      ⑦嫂子对他的不期而至感到十分吃惊,局促地把手往衣襟土擦了擦,忙着把炕上清理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让他坐。这些年,她过得并不好,老伴病逝,小儿子又有残疾。生活的苦难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⑧他把带来的包裹放在一边,问寒问暖,走时又硬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嫂子拉着他的手,不住地抹眼角:“都是我没福,小时候待你不好,你能来看看我就很知足了,哪里还能再要你的钱呢?”
      ⑨他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现在想想,嫂子孩子那么多,生活又不好,拉扯起来不容易,哪能都照顾过来呢?”
      ⑩她听了,越发羞愧不堪,泪流得更快了。
      ⑪他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其实真该自责的是我,有时候想想,嫂子待我再不好,可毕竟还给我吃的,要不我早饿死了不是?所以,我真该早来看您才是……”
      ⑫隔膜一旦捅破,心就变得亮堂起来。从那以后,嫂子经常打发自己的大儿子来看望他,有时候也自己坐车来,每次来,她都要带一些他爱吃的土特产,他呢,也把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给嫂子带回去。一来二往,中断多年的亲情,又变得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⑬去年,他七十大寿,嫂子一大早就雇车来了。这让他既感动,又有些不安。
      ⑭席间,她注意到他的一条腿不好,走路有些歪斜。问了才知道,这是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去医院花了不少钱,就是不见效。她说,你哥哥在世的时候,也得过中风,后来从一个郎中手里讨得一个方子很见效,你不妨试试,那方子我还保存得好好的呢。
      ⑮他依照那个方子吃了药,神奇得很:不但腿好了,而且健步如飞。他扔掉了拐杖,又变得像以前那样矍铄和神采奕奕了。
      ⑯一次登山,坐在山顶上,眺望大海,他心有所感,高兴地拍着腿说:“去年生病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一辈子就完了,哪里想到有一天还能爬这么高,这可都得感谢我嫂子啊!”
      ⑰我坐在一边,看着他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
      ⑱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人不能光想着别人的不好,而应该多念别人的好,即使那份好只有一点点,你也应该记着,终生不忘。”
      ⑲他说,他真的很庆幸,庆幸自己当初正是因为这一份感念,所以才在暮年收获了一份已近枯竭的的亲情,更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健康。
      ⑳他是我的岳父,这是他的一段真实故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地主”

    它歪着脑袋,嘴巴向上翘成45度角——我看不出恐惧和紧张,它的表情就像在示威。可以肯定,这是一只雏鸟,因为它的神态太天真了,有种孩子式的任性。我初见到它时,它正扑腾着翅膀,累得气喘吁吁却收效甚微地停在大树底下。我不知道它是急于成长趁父母不在就翻窗跳出家门,还是太过淘气,总在试飞练习中逃课才造成今天的危险局面。我弯腰捡起它,它用小翅膀用力拍打着我的手,并发出带着感叹号的抗议,非常反对。如同外婆威胁童年的我“大灰狼来了”以使我听话,我教育它说:“别动,有猫!”

    它的体形比麻雀大,羽色黑灰,我们宿舍为它的身份争论起来,有的说是喜鹊,有的说是乌鸦。我总结,说它是乌鸦的人肯定出于嫉妒。我相信每个人都愿意拥有救助小鸟的机会,只不过这次的幸运落在了我头上。我从感情上不希望它是乌鸦,也许这鸟类看来是种族歧视的表现。面前摆着小米、菜叶和清水,可它不吃不喝,就在那儿歪着脖子生气,也不知道是生自己的气,还是生我的。我质问它:“凑合吃吧!难道想让我给你满处捉虫子不成?”它一翻白眼,还是不领情,干脆转过头不理我了。根据它的脾气和对食物的挑剔,我给它起名“小地主”。

    为了让小地主进食,我在洗干净的眼药瓶里装上牛奶,然后我拿着它,像一枚导弹一样向它挤射过来。小地主不知何物,大叫一声——它一张嘴,牛奶就灌进去了。我怕热量不够才放的牛奶,我想大象都能靠喝奶长大,何况你这么个小东西。书上说幼鸟在发育期食量惊人,母鸟辛苦奔波,才能勉强满足它们的胃口。如今,让我像个保姆似的代劳了。由于小地主不配合,吃饭的时候,我不得不找一个人专门掰开它的嘴,我往里填,它吃得满脸都是。它昂着半只眼睛已被糊住的小脸,气愤地盯着我。

    很快就搞清楚小地主的身份了,因为我们宿舍被它的同类包围了。高高低低的树杈上,站了数十只灰喜鹊,也许不仅它的父母来了,连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也来了。小地主一看家里来了人,马上趾高气扬,一声又一声地叫起来,也许是告我的状,反正听了它的一番陈述,灰喜鹊们纷纷声色俱厉地指责起来。为了破除扣押人质的嫌疑,我打开纱窗,让小地主自由地站在窗台。显然窗台与树枝之间的距离超过小地主的飞行能力,它张开翅膀,呆了一会儿,又理智地收拢了。灰喜鹊家长们似乎不再怀疑我的清白,当我把小地主重新拿进房间,它们没有表示出什么激烈的举动。

    灰喜鹊这种鸟相貌优雅,胸部是柔和的灰蓝色,还拖着长长的动人尾羽,只是叫声高亢、粗实,甚至带点儿沙哑。它们轮流看望小地主,问寒问暖,虽然亲情可以理解,但是制造出一片喧哗——读书看报的事儿在我们宿舍是进行不下去了,午休的美梦就更别想。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休息,我只好每天中午把小地主带出来。烈日下,我在空无一人的校园操场上无奈地散步。我一边走一边跟小地主聊天,一个星期下来,我认同了这种说法:牙都被晒黑了。一次,小地主格外乖巧,后来我才发现事出有因,它竟然在我兜里拉屎——它使我成为一个有味道的女人。

(周晓枫/文,选自《斑纹——兽皮上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水上行路

毕飞宇

    ①说起行,我的故乡顶有特色了。我们的“行”其实就是行船。我的故乡兴化在江苏的中部,所谓里下河地区,它的西边是著名的大运河。因为海拔只有负一米的缘故,一旦大运河决堤,我的故乡在一夜之间便会成为汪洋。这样的事曾多次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严重影响了兴化人的文化基因,兴化人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他们更相信的,是自己。

    ②洪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刷让兴化的地貌变得很有特色,兴化成了一个水网地区。河流就是我们的路,水也是我们的路。兴化人向来是手走路的——两只脚站在船尾,用篙子撑,用双浆划,用大橹摇。运气好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你就可以扯起风帆了。

    ③风帆意味着好运气——你赶上顺风了。也许是因为我是兴化人的缘故,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对“运气”就有了非常科学的认识:有顺风的人就必然有逆风的人,有顺风的时候就必然有逆风的时候。在一条河里,好运的人和倒霉的人相加,最终是零;在人的一生里,好运的时候和倒霉的时候相加,最终依然是零。零是伟大的,恒久的。零的意义不是意味着没有,相反,它意味着公平。这是天道,一切都要归零的。

    ④不会撑船的人都有一个习惯——一上来就发力。这是人在学习的时候常犯的错误:努力。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要努力!可努力有时候是愚蠢的。以我撑船的经验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感受”比“努力”要重要的多。过分的“努力”会阻塞你的“感受”。就说撑船吧,在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前,“努力”的结果是什么呢?船在原地打圈圈,你在原地大喘气。好的学习方法是控制力气,轻轻地,把全身的感受力都调动起来。在人与物合一的感受出现之后,再全力以赴。

    ⑤我来讲一个撑船的故事吧。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把一条装满稻谷的水泥船从很远的地方撑回打谷场。以我那时的身高和体重来说,那条装满稻谷的水泥船太高、太大、太重了,划动它是我力所不能及的。可事实上,我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做到了。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水泥船在离岸的时候被大人们推了一把,笨重的船体就开始在水面上滑行了,这是极其重要的。巨大的东西往往具有巨大惯性。这就是泰坦尼克号关闭引擎之后还会撞上冰山的缘故。事实上,在巨大的惯性之下,只要加上那么一点儿的力量,它前行的姿态就保持住了。问题是,你不能停,一停下来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⑥我经常告诉我的儿子,无论多大的事情,哪怕这件事看上去远远超过你的能力,你也不要惧怕它。“不可能”时常是一个巍峨的假象。在它启动之后,一定会产生顽固的、巨大无比的惯性,你自己就成为惯性的一部分。只要你不停息,“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并最终成为奇迹。

    ⑦农业文明的特征其实就是植物枯荣的进程,一个字——慢。每个周期都是一年,无论你怎样激情澎湃,也无论你怎样“大干快上”,它只能而且必须是一年。在农业文明面前,时间不是金钱,效益也不是生命。为了呼应这种慢,农业文明的当事人——农民,他们所需要的其实就是耐心。

    ⑧在我刚刚学会撑船的时候,急,恨不得一下子就抵达目的地。它的后果是,五分钟的激情过后就难以为继了。 一位年长的农民告诉我:“一下一下地。”是的,对农业文明来说,五分钟的激情可以忽略不计。

    ⑨“一下一下地”,这句话像河边的芨芨草一样普通,但是,我不会因为它像芨芨草一样普通就怀疑它包含的真理。“一下一下地”这五个字包含着农业文明无边的琐碎、无边的耐心、无边的重复和无边的挑战。

    ⑩有时候,我们要在水面上“行”一天的路,换句话说,撑一天的船。如果你失去了耐心,做不到“一下一下地”,那么你的处境就会像一首儿歌所唱的那样——小船儿随风飘荡。那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场景,而是狼狈的,凄凉的。这种事在我的身上发生过。

    ⑪在水上行路的人都有流水一般的耐心。水从来都不着急,它们手拉着手,从天的尽头一直到另一个尽头。

(选自2018年8期《读者》,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守电话的母亲

邓迎雪

    ①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②“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③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了。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儿俩每天也总是聊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④“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⑤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⑥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⑦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净的时光,边看电视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⑧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她忽然意识到,光线是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倏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⑨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⑩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

    ⑪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

    ⑫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

    ⑬“那是赶巧了。”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

    ⑭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些家常,母亲就催促儿子赶紧挂电话,说今天忙活一天了,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⑮挂了电话,母亲才觉轻松了许多,不用再惦记着接电话的事。她回到客厅打开灯,打开电视。电视剧正插播广告,母亲躺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有些犯困,眼睛渐渐闭上了。在进入梦乡前,她心里迷迷糊糊地想,明天要去买个新手机,不能误了电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

    ①“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这句誓言来到青海。

    ②那时的青海,遍地荒漠,满目苍凉。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吴天一总是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

    ③吴天一清晰记得,一名退伍军人被紧急送到医院,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大口大口的白沫从口鼻中喷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

    ④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经验表明,只有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0%以上,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毡房动辄相隔几公里,调查之难可想而知。

    ⑤“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话音未落,吴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毡帽,跃上骏马,置着冰雪风沙,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吴天一边治病、边调查,这项调查持续多年,覆盖人群达10万。在系统摸底基础上,吴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理论,钻研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

    ⑥吴天一写了一篇介绍高原藏族人群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这篇短文竟给他带来了意外收获。“吴天一,你在美国的父母来电话找你了!”1981年的一天,吴天一刚从昆仑山西大滩考察归来,同事兴奋地告诉他。

    ⑦原来,早在1948年,吴天一11岁时,就同远在美国的所有亲人失去了联系。30 多年来,他独自生活、求学、参军、从医。

    ⑧机缚巧合,大洋彼岸的妹妹翻看报纸时,“吴天一”的名字令她抨然心动。一番辗转联络,电话两端,无尽唏嘘。父母和妹妹向吴天一倾诉相思之苦,呼唤他来美国定居。

    ⑨吴天一渴望团聚,但他放不下晕爱的事业,更放不下肯氮高原和这里的人民。“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离开这里!等攻克‘高原人类适应和高原病防治’的课题后,我再去看望你们!”在给父母的信中,吴天一写道。这又是一次无悔的选择。

    ⑩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吴天一数不清遭遇过多少回事故。如今84岁的他,虽全身曾14处骨折,却步履稳健虽经历两次耳联穿孔、多次白内障手术,却耳聪目明。每年,他都坚持带队到“黄果树”(黄南、果洛、玉树)等地又诊。

    ⑪2021年6月底,吴天一由西宁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一勤拿”颁授仪式。透过飞机舷窗,他深情凝望着这片扎根63年的土地————昔日的荒山,早已变了模样;天壁滩上,胡杨林蓬勃生长一条条江河,在高原流淌,百折不回,奔向远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

孙颖莎、王曼昱,一场决赛中的两位胜利者

中国新闻网2024年06月04日

  在3日晚结束的2024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重庆冠军赛女单决赛上,孙颖莎以4:3击败队友王曼昱。比赛结束后观众为两人的全力一战起立鼓掌。

  国乒的队内对抗的水平之高人尽皆知。在进入决赛前,头号种子孙颖莎仅在队友陈梦身上丢掉两局,其余比赛全部零封对手。王曼昱则被队友陈幸同拿到两局,其他比赛同样实现零封。对国乒这支队伍而言,会师决赛的两人已经完成了赛前目标,抛下包袱的两人只需为冠军而战。

  3日的重庆冠军赛是双方今年第三次在单打决赛中碰面。尽管决赛是7局4胜制,双方首局提速让比赛仿佛进入了决胜局节奏。

  随着比赛进行,双方每个回合的多拍相持速度越来越快,出现“神仙球”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场观众最初还会为双方的拉锯喝彩,但精彩场面应接不暇,人们逐渐忘记欢呼。

  当比赛进入后半段,高强度的对抗让两人状态均有下降,开始出现失误。关键分上回球出界后,孙颖莎皱眉摇头,用手指敲击太阳穴;未能抓住反击机会时,王曼昱用双手撑于膝盖之上,弯腰数秒调节呼吸。

  双方的激烈对抗仿佛要再现4月澳门国际乒联单打世界杯女单决赛场面。彼时两人战至第七局(决胜局)9平,最后关头孙颖莎用两次主动进攻突破了对手防御,方才决出胜负。

  戏剧性的是,两人本次交手同样进入了第七局,比分又一次来到9平。关键时刻,孙颖莎再次主动在正手发动进攻,连取2分,比分最终定格在11:9。孙颖莎在重庆捧起了本赛季第四座单打冠军奖杯。

  赛后孙颖莎主动提到了澳门单打世界杯。她说,本场比赛和世界杯决赛相似,比赛的上下起伏、两人的发挥、最后的局分都一模一样。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这就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我们两个做到了每一分都全力以赴,我觉得这场比赛没有失败者,我们都是胜利者。”孙颖莎说。(完)

(中新网记者 郝凌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