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届江西南昌市初中教育集团化联盟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

      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

(1)、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结果

10年前


“我”活了下来

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

“我”读完大学

下午4点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亲近泥土
         ① 游子归来,原都是为着寻觅,有所追怀的,更何况在这冷露清秋时节,在这忽而霏霏、忽而潇潇、忽而滂沱的秋雨里。此情此境,无疑是触发忆念与遐思的一种酵母剂。带着深沉的凉意荒疏的逸趣,它使望见的一切都变得有情有意了。
         ②“人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我忆起了“弃我去者不可留”的悠悠岁月,忆起了童年,忆起母亲,默诵着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③爱得深沉的土地,闪烁着绚烂的妖冶。
         ④《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我的恋土情结的形成,却并非来自于书本,而是自小由母亲灌输的。母亲郑而重之地告诉我,人是用泥土制造出来的。这个胎里带来的根基,使得人一辈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土里找水,土里扎根。最后,到了脚尖朝上,辫子翘起的那一天,又复归于泥土之中。母亲说,不亲近泥土,人是长不大的。许是为了让我快快长大吧,从出生那天起,母亲就叫我亲近泥土——不是用布块来包裹,而是把我直接摊放在滚热、铺满细沙的土炕上,身上随便搭一块干净的布片。到了能够在地上跑了跳了,我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泥孩。
         ⑤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摇曳多姿的生命。可以说,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
         ⑥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的飘泊者。整天生活在高楼狭巷之中,目光为霓虹灯之类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身心被十丈埃尘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地萎缩。真是从心底里渴望着接近原生状态,从大自然身上获取一种性灵的滋养,使眼睛和心灵得到一番净化。
        ⑦从格致意义上来说,泥土对我有另外的含义。也许,泥土是人类最后据守的一个魂萦梦绕的故乡了。纵使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她的身边,也应在有生之年,把这一方胜境好好珍藏,埋在心灵深处;并经常跟这个记忆中的“故乡”作倾心、惬意的情感交流:从多重意义、多个视角上对她作深入的品味与体察。通过搜寻,打捞那些业已梦幻般模糊的痕迹;并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审美意义的回应:把被遮蔽的东西豁然敞开,把那本已模糊的旧日情怀,以生动鲜活的“图示化外观”展现出来,烙印在心灵的屏幕之上。
         ⑧泥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当东风吹拂大地时,泥土便睁开矇昽的睡眼,充满着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一种天生的母性亲和力,为人们奉献出源源不竭的财富。我想,只要在泥土里久久地凝神伫立,大自然便会把那无限的潜力,聚集到我们的脚下,然后像气流一样,通过经络慢慢地升腾到人们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里面有大境界

刘波

    国字“大”与“小”,好写,易记。但中国人对“大”与“小”的心结,百转千回,纠缠不清。

    造字者给了“大”和“小”不同的身材相貌,赋予了它们迥异的禀性和气质。“大”一出场,便空中一“横”,着实霸道,一撇一捺也颇有气势。“小”却谦逊得多,一“竖”露出十足的顺从,两个点儿,也都是大头朝下,不望高远。

    说来,国人是“好大恶小”的。封建社会,走仕途、吃俸禄的各级官员被称为“大人”,田野劳作、忙碌营生的百姓被叫作“小民”,一大一小,强弱分明、高低立现。那时的“大”与“小”,代表不同阶层地位。“学而优则仕”,也就成了“学而优则贵”“学而优则大”,舍小逐大,人同此心。时至今日,国民求“大”的心结依存,做人要当“大人物”、办事要有“大手笔”、为文要著“大文章”、行武要当“大英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好像唯有这样,方显大丈夫之万丈豪情、志在鸿鹄。

    这种“大”,也与传统和文化有关。一般来说,大,象征着广袤与辽阔,象征着壮丽与强盛。一个人力大,便平添几分勇气,不受欺侮。与“大”相关的词,多含褒奖和喜庆,如大公无私、大义凛然、a________等等,不胜枚举。谁能做到处事大度、举止大方、心怀大量、为人大气,便受人爱戴。个体奋斗追求大成绩、家庭生活讲究大团圆、社会经济寻求大发展、国家民族实现大一统,这些目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此可见,“大”的确包含着众多积极向上的因素和值得追求的价值。

    相反,“小”就不那么受待见了。诸如小肚鸡肠、小人得志、b________这般,不会为人称道。当然,在与“大”的对峙中,“小”也不总是一败涂地。小巧玲珑好于大腹便便、短小精悍强过五大三粗、小心谨慎优于粗心大意。一个产品,小而精胜过大而糙;一个企业,小而强胜过大而弱。在这里,“小”体现出来的是精密细致、严谨周到,少了空而虚的东西。

    “大”与“小”的话题,环顾四周,俯拾皆是,它们与历史相伴,与现实相伴,与生活相伴,与你我相伴。A你有你的“首富梦”,我有我的“小确幸”,人生理想,没有贵贱,但都要通过一步一脚印、一天一积累地实现。B其实,“小”是“大”的基础,能决定“大”的程度。C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从小处入手,把细小做精,不愁干不成大事业。D忽视这些,再大再美好的目标,也难实现。而目标虽小不受瞩目,但无数“小目标”的达成,就能走向大目标。

    君不见,“小”的两个点儿不正像一对翅膀?你若奋力一跃,亦能振翅高飞。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养鸭

丰子恺

    ①经常住在家里的只有三个半人:我们老夫妇二人,一个男工和一个五岁的男孩。但畜生倒有八口:一狗,两猫,两鸽和两鸭。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两只鸭。

    ②这一对鸭不是原配,是一个寡妇和一个第二后夫。来由是这样的:一吟买了一对小鸭回来。小得很,两只可以并排站在手掌上。白天在水田游泳,晚上睡在一只小篮里,挂在粱上;为的是怕黄鼠狼拖去。、一天半夜,我听见室内有响动,是鸭子叫。、连忙起身,拿电筒一照,只见地上一只小雄鸭仰卧在血泊中。仔细一看,头颈已被咬断,连忙探望小篮子,小雌鸭幸而还在。全家人都起来,看看残生的小雌鸭,叹了好几口气。

    ③后来一吟又买了一只小雄鸭。这次我们戒备很严,一对续弦的小鸭,安全地长大起来,直到我们迁居新屋,小鸭长成一对中鸭了。新屋旁有篱笆围着,我们在篱笆内掘一个小塘。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不知不觉,它们已长成大鸭,全身雪白,两脚大黄。它们晚上睡在屋檐下一只箩子底下。箩子上压一块石板,也是为防黄鼠狼。谁知有一天破晓,我睡醒来,听见连新(男工)在叫喊。起来探问,才知道雄鸭又被拖去了。一道血迹从箩子边洒到篱笆的一个洞口,洞外也有点滴,迤逦向荒山而去。原来昨夜连新忘记在箩子上压石板,黄鼠狼就来启箩偷鸭了。以后的情景着实可怜。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呜,“嘎嘎”之声,竟日不绝。其声慌张、焦躁,而似乎含有痛楚,使闻者大为不安。以前小雄鸭被害了,她照旧吃食游水,我曾经笑她“毕竟是禽兽”。但如今看来,毕竟是人的同类,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

    ④雌鸭一连三四日“嘎嘎”地哀鸣,东张西望地寻觅。后来也就沉静了,但样子很异常,时时俯在地上叩头,同时“咯咯”地叫。邻人周婆婆来,看见了,说它是需要雄鸭。我们托周婆婆做媒,过几天,周婆婆果然提了一只雄鸭来,身材同它一样大小。雄鸭一到地上,立刻跟着雌鸭悠然而去,直到屋后篱角,花荫深处盘桓了。他们好像是旧相识的。

    ⑤这一对鸭就是我所喜欢的畜生。我喜欢他们,不仅为了上述的一段哀史,大半也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它们的廉耻。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不食嗟来”之志。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喂食的时候,人还没到,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可怕。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从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一旦抢到了美味的食物,若有人追打,便发出一种吼声,其声的凶狠,可以使人想象老虎或雷电。凡此种种丑态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分别回答问题。

跑着跑着就到了

王纯

    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被选拔为学校的运动员。我爆发力比较强,擅长短跑,常常参加短跑比赛。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赛,体育老师对我说:“万米越野赛,你也要参加!”我听了,惊讶地张大嘴巴,不情愿地说:“万米?我不擅长长跑啊!”老师笑笑说:“试试吧,就当作锻炼,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

    越野赛那天,我在起跑的枪声中迈开了脚步,心里却想:跑到哪儿算哪儿吧。因为平时短跑训练得比较多,所以刚开始我就迅速超越了身边的很多同学。跑了一段以后,我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节奏,跑起来并不觉得累。就这样,我慢慢地进入了状态。赛程过半的时候,我已经跑到了队伍的前半部分。这时我感到累了,但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被我超越,我还是鼓足勇气跑了下去。当跑到一定程度时,我竟然感觉不到累了,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奔去。学校里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这种成就感支撑着我继续跑下去。我对自己说:“好好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跑着跑着,我竟然看到了终点!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莫名的力量,这时我加速奔跑,开始冲刺。因为经常练习短跑,所以在冲刺过程中,我所向披靡,一路超越了所有选手,冲到了最前面。当第一个冲到终点时,我自己都恍惚了:这是真的吗?周围响起欢呼声,体育老师跑过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让我刮目相看!”我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次胜利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有时候,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蓦然回首,一切都成了身后的风景,你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了!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境界。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不停地向前奔跑,跑着跑着就豁然开朗起来。记得多年前,我爱上了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我把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一个个写到纸上,心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能发表在报刊上,哪怕只有一篇,那该有多幸福啊!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报刊,一定有文字的馨香,闻一闻,会像酒一样醉人吧?就这样,我写着写着,真的闻到了像酒一样醉人的文字的馨香。于是我更加沉醉于写作。如今,我已经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很多文友向我请教写作经验,我只说了三个字:“写下去!”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有一次,当大家谈起小时候的梦想时,他说:“我小时候想,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这辈子就值了!”我笑了,想起作家莫言曾说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然后就是想娶石匠的女儿当老婆。

    或许,我们不曾有过什么鸿鹄之志,以为自己是一只飞不高也飞不远的麻雀,但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摘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招 手

彭程

①这两年间,我心中最舒坦的一件事,是和年逾古稀的父母做了邻居。他们和我住在同一小区,同一幢楼,相邻的单元里。走一个来回,包括上下电梯,只需五分钟。

②十多年前的冬末,他们从三百公里外的冀东南小城迁到北京,去年夏初,又从三十公里外的郊区小镇,迁到我居住的三环边的小区里。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能够就近照顾他们,是我们兄妹的共同心愿。

③转眼一年过半,我并没有照料他们什么,倒是总受到他们的呵护。骤雨来袭,再不用担心出门时窗户大敞,因为他们会及时过来关上;晚上回家,餐桌上经常摆放着母亲做好送过来的吃食——包子或炒饼,茄夹或馅饼,温乎乎的,像童年记忆中,母亲抚摸我脸颊的那双手。

④有父母在身边,我内心的幸福滋长得茂盛。

⑤刚搬来时,他们说:“这下好了,你们晚上别开伙,就来我这边吃吧。”很快,他们就失望了——儿子媳妇都忙,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到了周末,我们才能凑在一起吃上一两顿饭。为了这一两顿饭,母亲会提前很久做准备。

⑥虽然不是每天都去父母家,但每天我都能和他们相见,用的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招手。

⑦他们和我,父母和儿子,每天清晨,一方在院子里,一方在房间里,隔着几十米的距离,相互招手。这个动作,成了每天的固定节目。

⑧父母有早起散步的习惯。一年多来,除了冬季,在其他三个季节,每天早晨他们都会定时出门。六点多钟,我走进厨房,张罗简单的早餐。从窗边向下张望,多半就会看到父母已经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了。花园是被几幢楼围起来的一个椭圆形空间,不大,尽在我的视野中。通常,母亲走在前面,目光平视,父亲跟在后面十几米处,佝偻着腰,看着地面。但每当面对我所在的这幢楼时,他们都会抬起头来,向着我家这扇窗户张望。

⑨我知道他们在等我,于是我伸出手,朝他们挥动。

⑩不记得第一次招手是怎样发生的,但自从有了第一次,便每天如此,成了习惯。

⑪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月,有一天早晨,我忽然萌生一个孩童般的念头。他们在半个小时的散步时间里,每次走到面对我家窗边的位置时,都一如既往地抬头望着,一共五六次。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伸出手去跟他们打招呼。最后两次,他们停下脚步,望着这儿,议论着什么。我知道他们在说怎么没见到儿子。他们向东边走,要回自己住的单元里去了,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

⑫没过几分钟,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她问:“今天怎么没看见你,没有听说你要出差啊,是不是生病了,哪里不舒服?”

⑬我心里掠过一丝疼痛。我觉察到,我的游戏中有一种孩童般的顽劣。

⑭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进厨房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边,拉开纱窗,伸出胳膊向他们招手,然后才开始准备早餐。

⑮这样,招手对我而言便有了一种仪式感。做完这个动作,我才会感到心中踏实,这一天的开始也就仿佛被祝福过,变得明亮且温暖。对父母而言,这个动作的意义更大。当脚步日渐迈向生命的边缘时,亲情也日益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

⑯我把这当作是冥冥中的一种赐予。招手,父母和儿女之间,血脉和骨肉之间,呼唤和应答,自然而然,但又意味深长。

⑰父亲和母亲,一位七十八岁,一位七十五岁。

⑱父母的长寿,让我欣慰;父母的衰老,让我忐忑。每当看到一些耄耋之年甚至期颐之年的老人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不论是否相识我都为之欢欣。潜意识中,我总是把父母的未来和这些老人的现状相叠加。但亲友或同事家老人的猝然离世,又时时提醒我,命运无从测度、难以掌控,不情愿发生的事情照样可能发生。

⑲我只能叨念,希望在他们体力衰弱的诸多表现中,在那些动作变得迟缓、脚步变得蹒珊、目光变得浑浊的表现之前,不要加上一个“更”字。那些一点点剥夺他们尊严的伎俩,那些让我们心里的疼痛一寸寸累积的东西,虽然终归要来临,但请来得迟一些,再迟一些吧。

⑳我自认为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但到了如今的年龄,有时却希望,真的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灵,那样我会向他祈祷——

㉑请你保持这一幕,让我和父母,永远能够像今天这样,相互招手。请将这一幕,固定成永恒的风景。

(选自《读者》 2021年第17期,有改动)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拐杖

徐虹

刚刚出院的母亲慢慢挪动着到卫生间,可怎么也蹲不下去,便禁不住皱着眉,一阵呻吟。我心一颤,连忙紧紧抱着她的腰,让她慢慢蹲下,由于腰椎间盘膨出和骨质疏松,她难于蹲下和站起,虽然经住院治疗好多了,但仍行动困难。看她步态蹒跚,我的心始终悬挂在半空,可好强的母亲大多不要我搀扶,除非万不得已,诸如起床和上卫生间等。

②母亲生性好动,开朗活泼,热情大方,颇有好人缘!别看身材瘦小,可内力却很充沛。75岁之前,她都不服老:“你看,我的手多有劲,你的手还没有我的粗。”边说边骄傲地把一双布满黑褐斑、青筋暴露的手伸到我面前,母亲眼睛亮晶晶的,热切地望着我,一头白发,满脸是笑,那种情如同孩童做了一件好事向妈妈讨要表扬一般天真、单纯!我心一热,搂着母亲的肩膀,在她满是皱纹的额上亲了一口:“妈妈最棒了,我赶不上!”

③这是真的,我没有说谎。

④我家邻居载有一棵白玉兰树,花朵洁白如玉,清香随风阵阵散远。母亲生性爱花,谁要是送一束花给她比送她吃的东西更让她欣喜不已。这几天,玉兰花开得正盛,就像朵朵白蝴蝶在风中展翅欲飞!母亲弯着腰站在玉兰树下,尽量将头扬起,看着满枝的洁白的玉兰花,惊喜地发出啧啧的赞叹,笑容如花朵,眼睛清亮亮的盛满喜悦。母亲用手抬起一朵飘落在石桌上的玉兰花凑在鼻子前尽情地唤着,一脸陶醉和满足!光阴倒逝60多年,母亲在每天繁重艰苦的劳作之余,看着窗外如洗的月光,入神和流泪……

⑤“泪水中,我没有倒下,月光下的那棵玉兰花给了我欢喜和力量。“没有文化的母亲突然说出了一句这样充满诗意的话,让我一震!苦水里泡过、油锅里炸过、风沙里捶打过……可母亲却捶不扁、蒸不烂,犹如一颗响当当的钢豌豆。

⑥“你把板凳抬出来,我站不住了。”母亲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沉思。冬天上午十点钟的阳光温煦而透明,我抬出靠椅,将母亲安顿在阳光下,又把药拿出来给她服下,便到厨房忙着做饭去了。做到一半,便又急急跑过客厅走出门叮嘱母亲:“别忘了用右手捏捏塑料圈,锻炼一下,尽量恢复手的功能。”

⑦母亲今年84岁,80岁之前身体还算可以,经常去体育馆、桃园湖散步,唱歌,做炼。可80岁以后身体慢慢不行了,近几年来,母亲几乎每年都要到医院住几次,由于母亲生性乐观、性格开朗、善解人意,有吃的都喜欢给同病房和医护人员分一些。看着她开心,大家也很高兴,医护人员都很喜欢地,个个奶奶、大妈地甜甜地叫着。母亲听得心花怒放,满脸荡起花朵式的笑容,正在皱着的眉头瞬间放开,病情仿佛也好得快了些,也许这就是心理疗法吧!

⑧母亲虽然拆除了石膏,可右手依然不能动,吃饭每顿都需我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母亲有点难为情,脸上泛起红晕,眼神躲躲闪闪的。我说:“妈,你只要想着,小时候你如何喂我饭就行了!”她眼睛一红:“你小,肯定要耐心细致照顾才行啊!”“现在轮到我了,你照顾我小,我照顾您老,不是很正常吗?”母亲定定看着我,像孩子一样听话地点点头。又转过身去,一边假装咳嗽、一边用纸巾擤鼻涕。

⑨书房外,一轮明月依旧清亮,几点疏星闪闪烁烁。小时候,母亲是我们的拐杖,她把我们一点一点从家送到学堂,从学堂送向社会,又让我们拉着她成家立业、生孩子,帮着带孩子……如今,这棵拐杖不再坚实,她一天天松软了、坍塌了,即将腐朽成泥……而母亲一生护佑下的我却越来越壮实,自然,我也就成了母亲的一根拐杖。

⑩想到母亲一天天衰老、委顿,终将离我而去,终将消失在茫茫的地平线,我便有些惊慌失措起来。赶紧跑到母亲的卧室,推开门发现母亲已安然入眼,轻轻的呼吸声在我听来是如此的美妙动听。母亲,别担心,我是您永远的拐杖。

⑪窗外的玉兰花含笑玉立,暗香浮动,月光下,花朵点点泛着银光,乳白的情思越艳越长,随丝丝缕缕的清香飘曳在寒冬的夜晚,也让冬生硬的脸柔和了许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