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第8周联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个男人

谢大立

    ①刚忙完江总的后事,从墓地回来,就有人给汪旭捎话,下一步耿总可能有大动作。领导上台都有大动作,这是规律。只是这次这个姓耿的大动作会不会拿他汪旭开头刀?汪旭禁不住在心里喊,老江你死的也太不是时候了,你死了一了百了,我手头的事怎么办?汪旭手头的事,是那个他正在准备的发动机缸体科研项目。

    ②汪旭是那种心里不舒服就要扯着嗓子喊几下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像今天一样。江总是公司的一把手,也是能容忍他叫喊的领导。他也就把江总当做自己的知己,也把自己当成江总的人。江总流露出对副手老耿的不满意,他也就明里暗里说些不拿老耿当回事的话。耿总这上台的大动作,还能漏得了他……

    ③与其让人当筋头把脑剔,还不如自己主动走人,体面些。于是他坐在办公室把一包烟抽完后,猛地站起来,两手往裤兜里一插,高昂起头,朝总经理办公室走去,用脚拨开虚掩着的总经理室,冲一脸惊诧的耿总说,直说吧!你打算怎么处置我?

    ④他想,也和他一样炮筒子一个的耿总,会跟他拍桌子,甚至会对他大声吼叫——你给我滚出去!他要的就是这效果,他就好也跟他拍桌子,吼出比他更大的声音,让整个办公大楼的人都听到,都来看热闹……然后,他当着大家的面,宣布自己不跟他姓耿的干了,回办公室收拾东西拍屁股走人。

    ⑤没想到,耿总一阵惊诧之后,竟咧开嘴对他笑了,随后起身拿茶杯,往杯子里加茶叶,倒水,双手递到他的面前说,你知道我为什么笑吗?猜不着吧,那我就告诉你吧,这是因为我们俩的德行太像了,你是来逗我拍桌子、发火的吧?如果我拍着桌子对你吼,你给我滚出去,那不是中了你的套了……

    ⑥汪旭茫然。

    ⑦耿总把茶杯放到茶几上,率先在沙发上坐下,对汪旭说,坐吧!汪旭犹豫一下,在另一边沙发上坐下了。耿总把茶杯朝他推推,喝杯茶吧!汪旭不动。耿总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即便我们要分手了,也不至于连杯茶也不赏脸吧?汪旭的手就只好朝茶杯伸去。

    ⑧耿总一叹说,良心话,你所谓的处置我真还没有想好,这样吧,我们分两步走你看行不行?两天内我给你答复,然后我们各给对方二十天的时间,这二十天里,你可以考验我,我也要考验你,让我们进一步把对方看个透,让你看看我老耿是不是你心里想的那样——不是个东西。

    ⑨话说到这个份上,汪旭只好不吭不哈地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

    ⑩两天后,厂长办公会的决议出来了,汪旭负责发动机缸体科研项目,正式成为一个部,汪旭任部长。成立部,江总在时还只是对他承诺,得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二十天后,又传来消息,汪旭部长享受副老总待遇,出席办公会。汪旭一下子被弄得糊涂了,一下子觉得耿总这个人有点水深不可测。

    ⑪汪旭就和厂办公室主任坐在了一个办公室。

    ⑫一天闲下来没事,翻阅柜子里的文件,两个秘密让他一下子看清了耿总这潭水——让他出来负责发动机缸体铸造的科研,两年前就是由耿总在厂办公会上提出的;这次破格让他享受副老总的待遇,还是耿总亲手打的报告……汪旭在改变对耿总看法的同时,对已故的江总就有了看法,那个总让人感到有些鬼的老头儿,是这么对他说的,决定抽他出来搞缸体科研这桩事,有些人是不赞成的。这个有些人,首先使他想到的就是耿总。他们都是搞技术的,专业还都是发动机,同行是冤家啊!

    ⑬汪旭觉得自己再没有任何理由不向耿总敞开自己的心怀了,在一个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场合,他对耿总说,这辈子我这一百多斤就交给你了。耿总说,别别,我哪承受得了,你还是交给国家说得通些。汪旭说,别跟我打官腔了好不好,我汪旭不是不知好歹的人,我用这一辈子报答你,难道还不够?

    ⑭耿总还是说,告诉你改为国家,要报答报答国家吧!如果你认为国家这两个字仍是官腔,就改为发动机好了,你我都是学这个专业的,在这个厂几十年,攻的也是这个,要不是冲这,那天你那样对我,凭你我这种臭德性,要不打起来才怪……

    ⑮汪旭的脸一下子红了,耿总却哈哈大笑起来,说,这样吧,咱哥俩一起,把我们这加起来的两百多斤,一起交给发动机的科研吧!汪旭伸出掌说,君子一言。耿总也伸出掌,说,驷马难追!随着“叭”的一声脆响,两个人爽朗地笑起来。

(选自《天池》2018年14期)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第一阶段

汪旭害怕耿总上任后处置他,决定主动辞职(请辞)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汪旭和耿总推心置腹,决定共同完成科研项目。

(2)、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两手往裤兜里一插,高昂起头 , 朝总经理办公室走去,用脚拨开虚掩着的总经理室。

②耿总把茶杯朝他推推 , 喝杯茶吧!

(3)、分析小说第②段的作用。
(4)、分析小说标题《两个男人》的含义及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小 巷
      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 原住着一群瞎子。他们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这个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他们的交通工具依旧是一根竹棍。 
     “笃笃,笃笃”,神奇般的竹棍,再不长叶,也不生根,却是他们的神经和眼睛,在两边工厂院墙高高的相夹的几百米深的甬道里,他们步步往里走。通道永远是潮湿的,阴暗的,白日没灯,黑夜没灯,他们似乎是绝缘体,光明对于他们是不存在的。
      窄窄的小巷,被人们久久的遗忘了。一年,两年,大人不到那里去,小孩也不到那里去,偶尔有三只蝴蝶形的风筝进巷子,却挂在了巷子深处的屋檐上,无人去取,就一直倒吊在那里了。巷道里草漫了上来,渐渐覆盖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今年春上,城市的上空又飞起了蝴蝶形的风筝,寂寞了一个冬季的天空,显得明快了。突然,这条窄窄的小巷口,拥满了人,都在看那墙上的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盲人按摩所。
      消息爆炸了整个城市,都在传说:这群瞎子并没有默默地死去,几年里默默地学成了按摩术,可以治好多好多的病症。
      这个城市的病人毕竟是很多的。病急乱投医,就有人进了这窄窄的小巷。一个,两个,十个,八个……瞎子们果然在那里备有按摩室。他们一次一次按摩得满头大汗,病人一次一次感到病情减轻,终就痊愈了。于是,一群一群的病人赶来,从小巷往里走,弯腰的,弓腰的,弓背的,拐腿的,歪脖的,这些在生活中痛苦,失去了人世乐趣和理想的患者,走一步,退半步,不知道这个小巷的深处,将是一个什么世界?
      不久,一群一群的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他们都好了。那里是一个修理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小巷里的草一在天踏下去了,又露出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但是,他们都在奇怪:这巷里,那病房里,全挂满了电灯,黑夜里在亮着,白日里也在亮着?
     “黑夜和白天于我们都是一样的。”瞎子们说。
     “那怎会一样呢?”
     “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要光明。”
     “那你们能看见吗?”
      瞎子们却笑了:“请问,你的眼睛能看见你的眼睛吗?”
     “不能。”
     “是的,眼睛是看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了它呢。”
      这灯就一直这么日日夜夜地亮着。
      日日夜夜,患者从这个窄窄的小巷往里走,黑暗里,灯在照着,灯给了希望,他们一直走,走向生活的深处。

阅读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②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③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④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⑤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⑥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这竹林中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⑦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⑧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⑨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⑩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⑪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⑫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厉剑童

   ①秤王,本姓王,又是个做秤的手艺人,石头镇的人按习惯称之为“秤王”。秤王自幼家贫,10岁那年父母托人把他送到镇上跟做秤的刘师傅当学徒,一学就是十年。出徒前一年父母双亡。出徒不久,刘师傅病重,临终把独生女儿嫁给秤王。秤王接管秤行,当了掌柜。改秤行为王记秤行,并在门头设一数丈条幅:不准,一赔十。

   ②小镇做种的有两家:王记秤行、赵记秤行。两家分居小镇南北。王记在南,赵记居北。秤王为人和气,手艺情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十分兴隆,小镇千户人家七成使用王记秤行的秤。赵记秤行不免显得冷冷清清。

   ③同行是冤家,但秤王主张以和为贵,经常把送上门的生意借故推给赵记秤行。有人不解。秤王道:“人家碗里有饭自己碗里才不会空着。”

   ④一日,有陌生人来买秤。秤王热情接待。岂料那人却说秤不准。秤王也不多言,手指墙上的承诺,说,不准,一赔十。那人试秤,果然不准,相差三两。秤王脸上不惊心中甚是诧异。反复称量,果然不准。按照承诺,秤王赔了3块大洋。那人得理不饶人,吵吵嚷嚷,闹得小镇上没人不知秤王做的秤不准。不少要做秤的都跑到赵记那边去。

   ⑤晚上,秤王拿着秤反复端详,觉得事情十分蹊跷,反复试秤,猛然发现端倪,原来不知不觉中秤被人做了手脚。秤王把事情前前后后想了个遍,望着门庭若市的赵记秤行,豁然开朗。看着冷清了许多的店门,秤王却并不气恼,闲着没事拿个小板凳靠店门坐下,专心致志制秤、测秤。

⑥这天一大早,秤王刚打开店门,有下乡收购东西的小贩找上门来,以高出一倍的价格请他特制小秤(一斤东西秤出来却是八九两)。秤王不允,小贩将价钱提高到三倍,秤王依然不允。再恳求,秤王脸色一沉,厉声说道: “出去!”小贩灰溜溜走了临走恨恨地撂下一句话:到嘴的肉不吃真是个傻子。秤王笑笑,也不争辩。

   ⑦秤王心里有杆秤。

   ⑧赵记秤行生意越发兴隆。

   ⑨秤王安之若素,依旧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制秤、测秤,神情淡然,专心致志。

   ⑩秋凉的时候,赵记秤行出事了,因做假秤被查封。赵掌柜锒铛入狱。秤王几次带着礼品前去探望,掌柜面露愧色,张嘴欲说,秤王用手势制止。赵掌柜更加羞愧。

   ⑪王记秤行重获生机,生意日盛一日。

   ⑫秤王不计前嫌,常让妻子带些吃食送给苦熬日月的赵记秤行的老板娘。

   ⑬后来,各地度量衡推行天平秤,手工制秤没了市场。外地不少秤行纷纷关门歇业,王记秤行的生意一日日清淡下去,实在难以为继,但秤王仍坚持天天开门迎客。

   ⑭那时秤王年事已高,腰弯背驼,胡须花白。为贴补家用,做了一辈子手艺人的秤王终于拿起了锄头,走向田野……农闲时候,秤王常拿个小板凳,坐在店门口,手不离秤,做秤、测秤、玩秤。

   ⑮这年,秤王费时三个月,做了一杆承重1.5吨的大杆子秤,被评为世界之最。又三个月,秤王做了一杆能称1克的秤,也被评为世界之最。

   ⑯有人出高价购买,被秤王拒绝。

   ⑰秤王拿出半生枳菌,在石头镇上建起了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他亲手制作和收集的各类手工秤。秤王白任馆长,全天候开放,免费供游人参观。

   ⑯一老外见了,爱不释手,欲出巨资收购,被秤王坑言谢绝。

   ⑲是年春,秤王无疾而终,享年 101岁。数千人自发前来送葬,长队排了足足十余里,白幡遮天蔽日,为石头镇有史以来第一丧。

   ⑳临终前,秤王将博物馆捐出,只提出一个心愿,莫使制秤传统工艺失传。

   ㉑县志辟“奇人异事”专条,记载秤王事迹生平,称其为“秤王”。

   ㉒秤王心里有杆秤。

   ㉓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选自《日照小小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