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军号声声
        ①“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②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③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④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⑤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⑥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⑦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⑧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⑨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⑩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⑪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⑫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⑬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⑭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⑮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⑯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1)、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军号声声”有什么含义?

(2)、从全文看,③~⑪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

(3)、“我”小时候,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而二十年后,依然是这把军号,为什么能听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4)、第⒀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揣摩一下为什么选文第⑬段采用B句。
A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军号声。
B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

(6)、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了老人与军号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周围几个老人的表现?

举一反三
阅读提升
                                                                                                       (一)
                                                                                         对“马虎”不能马虎
         吉斯·佩里先生是小浪底建管局聘请的加拿大专家,1997年小浪底截流时,我采访过他。
         我问:“你对中国工人怎么评价?”
         他沉吟半响,操着生硬的汉语说:“马马虎虎。”
         我惊问其详,他给我讲了这样两个故事:一次,他到工地巡视,见几名中国工人拧螺钉时不认真,便提出劝告。可这些工人呢,仍是噌噌几下就完事。无奈,年逾六旬的他,自己上街买了一套工具,爬上30多米高的脚手架,把数百个螺钉重新紧了一遍。另一次,中国某施工队清理施工现场时,水洼里散落的几块石头无人拾,他告诉队长:这会影响车辆通行。可队长不以为然。没办法,又是他自己跳进水洼,把石头一块块捡了出来……
         吉斯·佩里先生给我们这样的忠告:单个工程或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马马虎虎成为一种习惯。你们要参与世界竞争,首先必须治愈“马虎病”。
         吉斯·佩里先生的话,可谓苦口良药。稍一留心会发现,“马虎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小浪底,许多外商学到的第一句中国话就是“马马虎虎”。

           一名中国工人在施工中掉了4颗钉子,不久,中方收到了这样一封信函:浪费材料,索赔28万元。某施工现场有积水和淤泥,外商索赔200万元。
        ……
        在小浪底,我曾参观过中外施工人员的居住区,同样是临时营地,老外的,从绿篱、草坪到小径、垃圾桶,一个个整齐划一。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个卫生间地面的瓷砖,什么地方用直角,什么地方用圆角,几乎是从一个模子出来的,而中方的呢,院子里,建筑材料、垃圾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屋里的景况就更别提了……
        一个产品也好,一支队伍也罢,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靠什么?靠的就是质量!而质量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一个螺丝、一个焊点这样的细枝末节中。不论你有多高的技能,不论你的产品有多高的科技含量,如果不是一丝不苟去做,不是一点一滴去努力,干什么都会走样。
         那么,如何治愈“马虎病”呢?前些时,到湖南五凌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访,该公司开出了这样一张妙方:
         欲治愈“马虎病”,首先,处理马虎事件时,来不得丝毫马虎。为方便职工,公司食堂备有餐巾纸。可不少职工揩完嘴后,老是将纸巾扔得满地都是。为此,公司做出决定:谁再随手乱扔纸巾,罚谁清扫一个星期食堂。一位新参加工作的女大学生,被逮个正着。有人前来说情:“女孩子家嘛,就算了。”总经理李瑞师不为所动。嗨,这一招,还真灵!自此,随地丢纸现象绝迹。
         作为领导,你想治愈单位的“马虎病”吗?那就试一试五凌公司的方子吧。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边的文字屋
曹文轩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去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⑪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
⑫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划线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