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1)、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⑥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4)、认真思考第⑦段画线句“它是在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结合文意,想一想,如果书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并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类似体验。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怪风揭秘

邓万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狂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现代文阅读

(二) 我在珠穆朗玛峰(节选)

王勇峰

①13 时 40分,我们开始往下撤了。没了氧气,再加上右眼失明,我越来越感到行动艰难。对于我来说,氧气在这个时候就是生命。由于缺氧,我的体力极度衰竭,下山时远远落在其他人后面。 眼见5位战友离我越来越远,我明白,自己顶多能撤到七号突击营地。

②终于,我来到了“第二台阶”的陡壁,这里陡得足有90度,一只眼睛难以判断方位,我更加小心翼翼,挂上下降器(一种登山器械)后,我一再提醒自己,慢一些,慢一些,别慌,一定要沉着冷静。但是,下到金属梯一半的时候,我的右脚突然踩空,一个倒栽葱向山下扎去。这一瞬间,我心里咯噔一下,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完了,这下命肯定是要丢在这里了。”

③因为人在这种情形下,即便在海拔低的地方要翻身也是很难的,更别说是在海拔8700米的高处了。我只能在绝望中“垂死挣扎”了。我用尽全身的力气踢甩,右脚在岩壁上乱踢。幸亏我是挂着下降器下山的,我左手本能地紧紧抓住下降器的绳子,很快阻止了下坠,头朝下挂在陡壁上。

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用了多少办法,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只觉得上天在帮助我,让我翻了过来。可经过这么一折腾,我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当我爬到海拔8680米的突击营地时,实在没力气再往下走了。我明白,从视力到体力,都是因为缺氧造成的。有了氧气,肌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一切才能正常。 我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七号营地,我相信那里会有氧气,如果有,那就有了生的希望。

⑤我咬着牙,一步一步到了七号营地。上天再次帮助了我:一是营地帐篷的门没有拴,如果拴死了,我的手指尖已经冻伤,就解不开了;二是里面的3个氧气瓶里都有氧气。

⑥当时的一篇报道记录了我在山上吸氧时大本营的情况:“西藏队员和台湾队员都于当天返回7790米的五号营地,人们唯独不见北京队员王勇峰。”

⑦“等到天已黑透了,还不见王勇峰回来,大家都很着急……中国登山协会的有关领导整夜未睡等候消息。直到第二天中午前,大本营的队友们不断地用高倍望远镜向山上张望,也没有观察到任何人影。”

⑧由于有了氧气,我的体力已稍有恢复。最让我高兴的是,早晨一醒来,我发现自己的右眼能看得见了。但是,我仍然面临着一个极大的危险,那就是迷路。下山的路早已被积雪覆盖,一个人走是很容易迷路的,而且一旦迷路就会走到异常陡峭的北壁,根本下不去,也绝无力气再返回原路。靠着经验,更靠着运气,我终于回到了五号营地。

⑨“5月 6日,快11 时的时候,望远镜中突然出现一个小黑点,从突击营地的帐篷里爬了出来,慢慢向山下移动。这简直是死而复生! 大本营一片欢腾……”

⑩5月7日上午,守候在7000 米四号营地的队友攀上五号营地把我接应下山。 由于在山上冻伤严重,我一回到北京就被送进了医院,截去右脚的3个脚趾。

(选自《九死一生攀高峰》,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飞过童年的风筝

杨晟宇

①周末露营时,各种风筝在天空高高低低地飞着,一下子就飞进了我的童年。

②小时候,我对风筝的想象都是从书上看来的。看着关于风筝的插图和文字,我想象着它飞得很高很远,飞过那些困住我们祖祖辈辈的群山,飞到一个能够栖息未来的地方。

③那时的小镇,自然是没有风筝卖的,我就自己动手做。

④我先照着插图,把风筝的形状画在一张薄薄的纸板上,上色后再剪裁整齐,最后找来棉线从纸板中间穿过,一只燕子形状的风筝就做好了。

⑤风筝需要两个人才能放起来,我便拉上了父亲。我让父亲举着风筝,然后我攥着线团向前跑去,一边跑一边放线。按照书上的说法,等风吹来就可以让父亲松手了。一阵风吹来,我一边跑一边大喊:“放!”可我拽着棉线的手,并没有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感受到向上的拉力,反而受到向后下方的拉拽。这时父亲的喊声也从身后传来:“别跑啦,风筝掉下来了!”我一回头,那纸板风筝重重地跌在地上,燕子尖尖的尾巴也被摔折了,活像一只笨重的蛤蟆。

⑥我有些懊恼,把风筝扔在地上,撒气似的说:“这破风筝一点儿也不好玩。”父亲看着我笑笑说:“没关系,再做一个,这次咱俩一起做。”

⑦回家后,父亲找来一些书,带着我一起研究做风筝。我才知道,做风筝其实很讲究,可不是像我那样照葫芦画瓢就可以。要先搭架子,还要计算好各个部分的尺寸和比例。我们找来了竹篾,将竹篾按照相应的尺寸削剪好,然后用铁丝将竹篾捆扎成型。骨架扎好后,再把油纸糊在竹架上,就交由我来给风筝上色了。父亲也不闲着,他找来一个滚筒,给风筝做了一个线轴。

⑧新风筝做好后,我们还是按照之前的分工,父亲举着风筝,我则拿着线轴往前跑。线轴在我手中呼啦啦地转着,等风吹来时,我一边加速一边大喊:“放!”我不敢回头,更不敢停下步子,等我的手确实感受到向上的拉力时,我才回头看了一眼。这时父亲手里已没了风筝,他抱着手站在原地,正冲着我笑。我抬头往上看,风筝已经飞在空中了。它自由又舒展,似乎还带有一种无畏的坚定。

⑨父亲走到我身旁,说:“如果这次失败了,你打算怎么办?”

⑩我说:“我应该会放弃,不会再做风筝了。”

⑪父亲说道:“如果放弃了,那你就体会不到这一刻的感受了,多可惜啊。”

⑫这时,我手中的线轴越拉越紧,似乎风筝在空中飞得正畅快。父亲继续说:“其实,我没想到这次就能成功。只尝试一两次就能成功的事,实在是太少了。等你长大些,就会知道,有时候即使你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难以如愿。”看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父亲拍拍我的肩接着说:“那个时候,我希望你能想起今天风筝飞起时的感受,想起假若放弃而会带来的遗憾。然后,竭尽全力地去做你想做的事。”

⑬童年的风筝乘风而起、越飞越高,我也一路向前、越走越远。这一路上不免遇到许多挑战,但每每遭遇挫折时,我便会想到那只油纸风筝。它告诉我,唯有竭尽全力,才能不留遗憾。而我,凭借着这样的信念,终于如它一般飞过了层层叠叠的群山,也在更广阔的世界中觅得了未来的方向。

(选自《河北日报》2024年4月26日)

阅读《梅岭之恋》,完成下面小题。

梅岭之恋

①想念梅岭已久。

②最早的想念,始于5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读过了陈毅的《梅岭三章》后。梅岭,便幻化成我向往的意象。梅岭古道,特别是梅岭关楼那面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如一面旌旗,常会浮现在眼前,随风猎猎飘动。

③四年前,我曾经由梅岭山脚隧道去江西。只见隧道这边密布阴云,风雨大作,隧道另一端却阳光灿烂,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此刻我脑中不禁浮现一句古诗“八面风来山镇定”,梅岭阅尽春秋,淡然自若。

④今年初冬,我终于登上了梅岭。山间阴云四合,岭南漫山草木的绿色,显得格外深沉浓郁,不似江南烟雨中的草木那般水嫩轻浮。梅岭是一部大书,而非一首小诗。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来参拜历史和英雄的。

⑤出现在眼前的古道,让我一步跌入前朝——那种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了整修,却依然存有古迹古风,千年风雨的侵袭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是历史镌刻下的印迹。【甲】这条蜿蜒向上的古道,仿佛可以一直通向天上,也可以通向历史的深处。这条古道,如一部宏大的乐章,乐章中的华彩部分,就是梅岭的关楼。

⑥慢慢地爬,不要着急一下子就看到关楼。心里忽然有点儿像晚年的音乐家柏辽兹,千里迢迢赶去见年轻时的恋人一般,虽然明知她已经苍老,却依然心里充满激动,充满期待,按捺不住急迫的心情,却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在幽幽古道中前行,仿若在历史长河中穿行,梅岭的英雄走入脑海。

⑦梅岭英雄,最早的一位要数唐代的张九龄。如果不是他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古道,我们便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与历史邂逅。位于大庾岭的梅岭,界分广东和江西,它海拔不高,却地势险峻,以那时的条件开凿这样一条山道,可以想象有多么艰难。清代诗人杭世骏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当年就是因为这条古道,南北交通才得以连接,可谓“沉沉一线穿南北”。

⑧苏东坡也应该算作梅岭的一位英雄。他当年一路被贬,就是过梅岭到惠州的。再贬至海南,十几年后,好不容易等到大赦,又是要过梅岭回到中原的。尽管来时明明知道“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却依然为梅岭留下明艳照人的诗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煮黄梅。苏东坡算是一位悲剧式苍凉的英雄。

⑨对于我,梅岭英雄的代言,是陈毅。他为梅岭留下的《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那时陈毅在这里打游击,被围20余天,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表明自己献身革命的决心——当年的陈毅,才只有36岁。他的诗写得确实好,尤其是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还是中学生的我读得热血沸腾,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这样的山,觉得这样的山才配得上这样的诗,这样的山真的是英雄的山。

⑩走到半山腰,我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梅岭三章》,用的是陈毅的手书。面对这巨大的诗碑,我站立良久,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惭愧的是如今的我已两鬓斑白,旧日的热血情怀与昂扬诗情还剩下多少呢?不仅是我自己,后死诸君,是否还在一往无前的那样“多努力”?我想起了放翁的诗句:“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顿时心羞面涩。

⑪终于爬到了山顶,梅岭关楼就在眼前,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那么亲切,又那么肃然。【乙】关楼是用一块块巨大的岩石垒成的,漫长时光的剥蚀和打磨,使之光滑如镜,呈现出沉稳的苍黑色。有的石缝里长出青苔,湿润而清新。抬头仰望,天色阴沉,山色蓊郁,幽深莫测。往下望去,古道沉默,静若处子,又好像随时可以动如脱兔,腾空跃起。关楼南面的门额上有“岭南第一关”,两旁有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关楼北面门额上的“南粤雄关”,特别是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光彩照人。这一切,我中学时代在画片上都见过,如今真的呈现在眼前时,我的青春记忆一下子复活了。

⑫遗憾的是,古道两旁的梅花没有盛开,但是转念一想,没有漫山梅花盛开的鲜艳色彩,还多了一点历史积淀下来的底色。也正因此,沉郁的山色能和苍黑色的关楼融为一体,连“梅岭”那两个红色大字,也愈发显得夺目……

 (取材于肖复兴同名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