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阅读理解。

痛苦的游戏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对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安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点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小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与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个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1)、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①作者在纸片上写下的五件最珍贵的东西,可以分为“”、“”、“我的快乐心情”三类。

②文中所述只是一次游戏,尽管只是假想的放弃,而作者却感到痛苦和沉重,这是因为她是“”对待的。

(2)、作者划去父母时为什么感到歉疚、负罪?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游戏是痛苦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原则

    我曾经是一个漫不经心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必太认真”,凡事过得去就行。我一直把它看成优点,认为可以避免生许多闲气。但那短短的几分钟的经历,竟改变了我的这个看法。

    那是二零零三年的除夕之夜,我在德国的明斯特参加留学生的春节晚会。晚会结束时,整个城市已经睡熟了,在这种时候,谁不想早点儿到家呢?我和先生走得飞快,只差跑起来了。

    刚走到路口,红绿灯就变了。迎向我们的行人灯变成了“止步”:灯里那个小小的人影从绿色的、甩手迈步的形象变成了红色的、双臂悬垂的立正形象。

    如果在其他时候,我们肯定停下来等绿灯。可这会儿是深夜了,马路上没有一辆车,即使有车驶来,五百米外就能看见。我们没有犹豫,走向马路……

    “站住。”身后飘过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的黑暗。我的心悚然一惊,原来是一对老夫妻。

    我们转过身,歉然地望着那对老人。

    老先生说:“现在是红灯,不能走,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

    我的脸忽地烧了起来。我喃喃地说:“对不起,我们看现在没车……”

    老先生说:“交通规则就是原则,不是看有没有车。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原则。”

    从那一刻起,我再没有闯过红灯,我也一直记着老先生的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原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马可·波罗游记

    七百多年以前,一本书出版了,它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争先阅读,有许多旅行家、探险家,更是ài  bù  shì  shǒu。这本书,就是 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探险家和lǚ  xíng家。他到中国以后,发现这个文明古国比他的祖国和他所到过的其他国家,更为强大和繁荣。于是他在中国居住下来,继续进行考察,后来,还在中国政府担任官职。

    马可·波罗在中国居留了十几年,才返回他的祖国。他把亲身的经历,写成了一部游记,向意大利和欧洲人民报道他在中国考察和服务的实况。

    在《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里,他衷心地赞颂了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dì  yù  guǎng  kuó山河壮丽,城市繁华,物产丰富。由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丝绸最感兴趣,所以他在书中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丝绸的生产情况。

    当时的欧洲人,不相信中国如他所说的那样强大和富庶,尤其是马可·波罗每次写到中国的物产和人口等事实,常用“百万”作单位,因此,人们时常开玩笑,称他为“百万先生”。但是,他zhèng  zhóng  qí  shì地说:“我并没有夸大和说谎,我所说的还不及所见的一半呢!”以后,有许多旅行家陆续前来中国观光和考察,证实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写的都是事实。

    马可·波罗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现在,大家还非常怀念和尊敬他。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清洁工

    入春以来,我每天早晨都要去湖滨跑步,途中总要经过一幢新建的居民楼。每到这里,我便会看到一位清洁女工在认真地清扫道路。

    这是一位老人,脚穿一双褪色的黑布鞋,身穿一件不太合身的工作服,头上围着一块黑色方巾。从她那露出的白发和前额上的皱纹来看,和奶奶差不多,准有六十多岁了。她天天挥动着扫把,一步一步地往前扫着,拂去尘土,小路露出了原先洁净的面庞。记得一个大风的早晨,她无法用扫把,只好弯着腰,把碎纸、烂叶一一捡起,放进手提的小箱子里。又一个雨后的早晨,当我跑到马路尽头时,突然发现老人蹲在那里用双手抠下水道口的污泥和杂物。她用汗水洗刷积聚的污垢,给人们送来了清新和幸福。我敬佩她,同时也可怜她:这么大年纪了,还没退休,想必是家中十分困难吧。或许是位无依无靠的孤独老人,不得不靠自己劳动来养活自己吧?

     “五一”节的早晨,爸爸买来一束鲜花和礼品,带我去看望他早就退休的中学老师。我们来到一幢大楼前,这是幢熟悉的大楼。敲开门,一位中年妇女把我们请进陈设整洁的客厅。“妈妈,有人找您来了。”随着中年妇女的话声,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从里屋走出来。爸爸喊了声:“老师,您好。”我呆住了:她竟是那位“老清洁工”!我完全明白了,马上拿过爸爸手中的鲜花,双手捧到她的面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的吻

    1985年9月,我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市给一批年轻的钢琴家上课时发现,如果我在某个学生的背上嘉许地轻轻拍一下,他就会表现得更出色。我若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他杰出的演奏给予表扬,那么令人大为惊奇的事情往往接踵而至:他可能马上又超越了自己原有的水平。

    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受表扬曾使我感到何等的幸福和骄傲!当时我才7岁,我的父亲要我在花园里帮忙干些活。我干得很卖力,得到的“报酬”自然也很“丰厚”。父亲当时亲了我一下说:“谢谢你,孩子,你干得很好!”60多年后,他的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

    16岁时,由于与我的音乐教师发生分歧,我处于某种危机之中。后来,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冯·萨尔——李斯特的最后一个活着的弟子,来到布达佩斯,要求我为他演奏。他专心地听了我弹奏的巴赫的C大调乐曲,然后又要求我弹奏更多的曲子。在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以及舒曼的钢琴曲时,我把整个身心都倾注进去了。

    最后,冯·萨尔起身,在我的前额上吻了一下。“我的孩子,”他说,“在你这么大时,我成了李斯特的学生。在我的第一堂课后,李斯特在我的前额上亲了一下,说好好照料这一个吻——它来自贝多芬。原来,贝多芬在听了幼年李斯特的弹奏后,也曾给过他这样一个吻。贝多芬的吻已经成了一种神圣的遗产,现在我感到你当受得起这一吻。”

    在我一生中,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比得上冯·萨尔的赞扬。贝多芬的吻神奇地把我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帮助我成为今天这样的钢琴家。不久将轮到我把它传给最值得承受这份遗产的人了。

    赞扬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蜡烛。它是一种魔术,我对它的神奇作用总是感到诧异不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