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资料来源:OECD、中科院《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测算及其统计数据收集对策》)

(材料二)

    2018 年 4 月,上海出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0 年,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可是在上航新村搞试点时,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支持率只有 30%。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9 年 2 月 25 日)

    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 31 日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 2019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条例规定,违反条文的垃圾处置单位,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 5 万元以上 50 万元以下罚款,针对个人违反该条例相关条文的情况,可处以人民币 50 元以上 200 元以下罚款。

    (资料来源:新华社上海 2019 年 2 月 1 日)

    垃圾强制分类之后,我的生活却被困扰了。家里的垃圾越堆越多,居民楼前的垃圾桶已经全面“撤桶”,且规定了每天只有在 7 时至 9 时、18 时至 20 时两个时间段才能倾倒垃圾。作为一个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我似乎永远也无法按时按点倒上垃圾。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垃圾强制分类的初衷是好的,但可以制定得更加周全一点,比如,考虑一下城市里朝九晚五、辛苦工作的年轻人。

    另外,还需要考虑社会的时间成本。每天每人在垃圾分类上哪怕只多花 5 分钟,汇总到上海市所有人,每年合计 7.3 亿小时,损失时间相当于 36 万个全职职工全年的工作。

    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垃圾分类浸润到教育之中,这是一个从长计议的命题。

    一个好的政策,需要更细密周全的考虑,需要灵活人性的执行。这是此次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一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的问题所在。

    (资料来源:《经济观察报》2019 年 7 月 3 日)

    “对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我第一时间关注,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同时也能感觉到,一些群众会对此不适应。”江苏南京市读者杨涛说,“这就好比当年的醉驾入刑,一开始社会上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如今‘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经入脑入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分类也会从一项制度要求逐渐变成一种自觉习惯。”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9 年 7 月 8 日)

    (材料三)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以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不仅占用土地大,还严重污染环境。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可以减少垃圾数量 60%以上。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 40 亿个,方便面碗 5—7 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 8%—15%。1 吨废塑料可回炼 600 公斤的柴油。回收 1500 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 1200 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 吨铝矿。生活垃圾中有 30%—40%可以回收利用,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 11 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具有社会、经济、生态多方面的效益。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 9 年间的结构分布特点。
(2)、    针对(材料二)中市民对实行垃圾分类的态度和看法,请你为垃圾分类的有效推行提出建议。
(3)、某微信平台准备采用以上三组文字做一个专题,现在需要取一个大标题。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组文章的大标题?请说明理由。

A.扔错垃圾该罚款?

B.多元处理取代填埋焚烧

C.制度完善促进习惯养成

D.垃圾分类好处多,暂时麻烦怕什么?

(4)、《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行以来,一度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垃圾分类要循序渐进,不应操之过急;有人认为,垃圾分类刻不容缓,应全面落实。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三则材料,发表观点并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太阳花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赞喜,一片惊叹。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副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锦锻。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锻,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着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就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么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 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之《无敌铁金刚》的旋律。于是,我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去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交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我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 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黑色金子──石油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 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中石油所占比例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油膏、橡胶、合成纤维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在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如古生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石油不是聚集在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开采的价值。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有些科学家提出“猎人与农夫”的理论,认为ADHD者(注意力缺失的过动儿)其实没有毛病,只是生错了时空。现在所谓注意力缺失者的特征――容易分心、冲动、冒险性强,其实是远古打猎采集时生存必要的特征。当人类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这些特征才变得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们是“猎人”,但是要在“农夫”的社会里讨生活,往往会被视为异类。

    这个理论认为,一万二千年前,人类走向农业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后,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的长处变成现在的短处。在远古时代,如果不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早就被其他动物吃掉了,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如果事情发生不马上采取行动,而是三思而后行的话,也只能变成别人的晚餐,活不到成为我们的祖先。

    而现在学者又把ADHD者叫做有爱迪生基因者,他们的特征是:思想跳跃、容易分心、精力旺盛、没有条理、不耐烦、易冲动、很外向、敢冒险、会发明、有创造力,而且通常还有领袖魅力。

    他们注意力很短暂,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专注很久,这不是和猎人要一直不停搜索四周,一旦发现猎物就马上集中注意力然后追踪下去相同吗?他们组织力不强,没有条理,很冲动,想到什么做什么——猎人不就是看到猎物得马上拔腿就追吗?他们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做一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这其实是表示有弹性,一个人的心意如果随时可变,那就不需要知道时间。他们容易不耐烦,不能听从老师的指示——这其实是猎人独立行事的特性。

    上述的理论与观点尚待可靠证据支持,但如果我们愿意换一个角度来看ADHD者,他们可能并没有毛病,只是现在教育制度的限制,未必符合他们的天性罢了。

(改写自洪兰《理应外合·猎人与农夫》)

现代文阅读

茶神谷

叶辛

我多次走进黔西南的茶神谷,每一次都觉得这里神秘莫测,是个神奇之地。

布依族、彝族、苗族、回族老乡世世代代栖居于这一片山山岭岭。 山巅之上,峡谷深处、岭腰之间遍布着古茶树,他们把大自然赐给人间的这一整片山地称之为茶神谷。

在这海拔1700米的高原上流传着一首山歌:

山上有棎古茶树,

树下有口清水井;

哪天如果不舒服,

一片叶来一瓢水。

当彝族姑娘用清亮的嗓子,吐字清晰地在我面前唱这首山歌时,我由衷地感受到这些大叶片的古茶树和当地百姓的密切关系。

踏着泥泞。小心翼翼地踩着斜坡上松软的腐殖质层,我一株一株地细看这些古茶树的虬曲枝干,厚实的油光光的叶片以及树身上斑驳的表皮。千年以上的古茶树随处可见,还有两千年以上的、三千年以上的!三千年以上的都一一编了号,我面前的这一棵是3200年的,编号是0035。凝神读着悬挂在树身上的牌子,牌子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挂上去的。

原来,不但各民族老乡把这些古树称为茶神,科学家也把它们视为宝贝。见我兴味浓郁,乡镇上的陪同人员兴致勃勃地带着我看了一株又一株古茶树,最终把我领到用围栏圈起的一棵最老的古树前。

我一看那茶树的雄姿,就感觉非同一般。【甲】只见那一片片密簇簇、苍老而又青的叶片之间,竟冒出了细嫩嫩的绿色芽尖,粗粗细细的树枝上,嫩芽与老叶之间,还悬挂着圆溜溜的茶果。一生守护着千年古茶树的老茶农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四球古茶树。

我不甚了了,他给我细说开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茶树,一颗茶果里最多只有三颗茶籽,唯独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茶神谷里的古茶树,一颗茶果产四颗茶籽,因此被称为四球古茶树。四十几年前,在普安和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了四球古茶籽化石,经过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反复鉴定,认定古茶籽化石距今有164万年以上。

我今天看到的,是一棵距今4800年树龄的古茶树,编定的号码是0001号。

“走,走,走……”茶农一边走一边热情地招呼,“喝茶去,让你亲口尝尝古茶树的味道。”

当我再次踏着有着厚厚腐殖质层的溜滑的山道走出树林时,我更加意识到,各族老乡为什么把这些古茶树尊称为茶神,把这里称作茶神谷。

年过七旬,爬高山钻老林,身上沾了斑斑点点的泥痕,半高帮的皮鞋变得沉甸甸的,脚步也迈得缓慢了。在茶农家的祖屋门前,烧得旺旺炽炽的炭火边,放了一圈板凳。茶农一边热情地招呼我入座,一边笑眯眯、有些神秘地说: “请你吗一口我们高山农家的火烤茶。”

喝了一辈子的茶,多少知道一点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的烹煮、冲泡方法,却从未喝过火烤茶。

只见他用一块厚实的茶巾垫着,握着已洗刷干净的黑色砂茶罐的手柄,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烤着,直到黝黑的砂罐泛了白。他把存放了29年的陈茶和2021年的新茶两拨,一起放进烤得发烫的茶罐里,继而有节奏地抖动,嘴里一边念念有词: “要得茶上口,火上抖百抖……”顿时,一股我从未闻过的茶香从茶罐里弥散出来,我们这些围着炭火而坐的一圈客人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不等众人的赞语落地,只见茶农将茶壶里滚沸的水倾倒进茶罐,将茶罐置于炭火上,少顷,茶罐里的茶水就翻腾着烧开了。茶农指着茶罐道:“这样煮沸的茶,可以冲七八道,茶味、茶色不变,可以围着火塘摆龙门阵。”说着,他斟了一小碗茶请我品。【乙】待水不那么烫了,我慢慢地呷了一口,刹那间,一股沁人的香味直透肺腑,我颇有耐心地品咂着。似栗香、淡淡的兰花香、炒豆的焦香,又有薄荷的清凉,总之,是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醉人的香气。喝下一碗,又来一碗,见我喝得兴起,一旁的茶姑娘银铃般地道出:“叶老师,这千年古树茶,一泡茶,二泡汤,三泡四泡是精华……”受到她的鼓动,我一口气喝下了五小碗。烤着炭火,我们冒着冬雨钻进湿漉漉的山林,踏访一株一株古茶树的寒冷和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

世代栖居于山林守护这片古茶树的茶农告诉我们,年年的冬末春初,村村寨寨中的布依族、彝族、苗族、回族乡亲,喝着一道道茶,唱着一首首古歌,以朴实、简捷的仪式,祭祀他们心目中的茶神,怀念他们的祖宗,抒发他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次来到茶神谷,正是冬腊月间,山林中已经可见嫩绿的芽尖尖,从而有了我们此次参加的“‘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

(《光明日报》2022年02 月 11 日15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