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

茶神谷

叶辛

我多次走进黔西南的茶神谷,每一次都觉得这里神秘莫测,是个神奇之地。

布依族、彝族、苗族、回族老乡世世代代栖居于这一片山山岭岭。 山巅之上,峡谷深处、岭腰之间遍布着古茶树,他们把大自然赐给人间的这一整片山地称之为茶神谷。

在这海拔1700米的高原上流传着一首山歌:

山上有棎古茶树,

树下有口清水井;

哪天如果不舒服,

一片叶来一瓢水。

当彝族姑娘用清亮的嗓子,吐字清晰地在我面前唱这首山歌时,我由衷地感受到这些大叶片的古茶树和当地百姓的密切关系。

踏着泥泞。小心翼翼地踩着斜坡上松软的腐殖质层,我一株一株地细看这些古茶树的虬曲枝干,厚实的油光光的叶片以及树身上斑驳的表皮。千年以上的古茶树随处可见,还有两千年以上的、三千年以上的!三千年以上的都一一编了号,我面前的这一棵是3200年的,编号是0035。凝神读着悬挂在树身上的牌子,牌子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挂上去的。

原来,不但各民族老乡把这些古树称为茶神,科学家也把它们视为宝贝。见我兴味浓郁,乡镇上的陪同人员兴致勃勃地带着我看了一株又一株古茶树,最终把我领到用围栏圈起的一棵最老的古树前。

我一看那茶树的雄姿,就感觉非同一般。【甲】只见那一片片密簇簇、苍老而又青的叶片之间,竟冒出了细嫩嫩的绿色芽尖,粗粗细细的树枝上,嫩芽与老叶之间,还悬挂着圆溜溜的茶果。一生守护着千年古茶树的老茶农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四球古茶树。

我不甚了了,他给我细说开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茶树,一颗茶果里最多只有三颗茶籽,唯独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茶神谷里的古茶树,一颗茶果产四颗茶籽,因此被称为四球古茶树。四十几年前,在普安和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了四球古茶籽化石,经过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反复鉴定,认定古茶籽化石距今有164万年以上。

我今天看到的,是一棵距今4800年树龄的古茶树,编定的号码是0001号。

“走,走,走……”茶农一边走一边热情地招呼,“喝茶去,让你亲口尝尝古茶树的味道。”

当我再次踏着有着厚厚腐殖质层的溜滑的山道走出树林时,我更加意识到,各族老乡为什么把这些古茶树尊称为茶神,把这里称作茶神谷。

年过七旬,爬高山钻老林,身上沾了斑斑点点的泥痕,半高帮的皮鞋变得沉甸甸的,脚步也迈得缓慢了。在茶农家的祖屋门前,烧得旺旺炽炽的炭火边,放了一圈板凳。茶农一边热情地招呼我入座,一边笑眯眯、有些神秘地说: “请你吗一口我们高山农家的火烤茶。”

喝了一辈子的茶,多少知道一点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的烹煮、冲泡方法,却从未喝过火烤茶。

只见他用一块厚实的茶巾垫着,握着已洗刷干净的黑色砂茶罐的手柄,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烤着,直到黝黑的砂罐泛了白。他把存放了29年的陈茶和2021年的新茶两拨,一起放进烤得发烫的茶罐里,继而有节奏地抖动,嘴里一边念念有词: “要得茶上口,火上抖百抖……”顿时,一股我从未闻过的茶香从茶罐里弥散出来,我们这些围着炭火而坐的一圈客人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不等众人的赞语落地,只见茶农将茶壶里滚沸的水倾倒进茶罐,将茶罐置于炭火上,少顷,茶罐里的茶水就翻腾着烧开了。茶农指着茶罐道:“这样煮沸的茶,可以冲七八道,茶味、茶色不变,可以围着火塘摆龙门阵。”说着,他斟了一小碗茶请我品。【乙】待水不那么烫了,我慢慢地呷了一口,刹那间,一股沁人的香味直透肺腑,我颇有耐心地品咂着。似栗香、淡淡的兰花香、炒豆的焦香,又有薄荷的清凉,总之,是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醉人的香气。喝下一碗,又来一碗,见我喝得兴起,一旁的茶姑娘银铃般地道出:“叶老师,这千年古树茶,一泡茶,二泡汤,三泡四泡是精华……”受到她的鼓动,我一口气喝下了五小碗。烤着炭火,我们冒着冬雨钻进湿漉漉的山林,踏访一株一株古茶树的寒冷和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

世代栖居于山林守护这片古茶树的茶农告诉我们,年年的冬末春初,村村寨寨中的布依族、彝族、苗族、回族乡亲,喝着一道道茶,唱着一首首古歌,以朴实、简捷的仪式,祭祀他们心目中的茶神,怀念他们的祖宗,抒发他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次来到茶神谷,正是冬腊月间,山林中已经可见嫩绿的芽尖尖,从而有了我们此次参加的“‘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

(《光明日报》2022年02 月 11 日15版。有删改)

(1)、选文写了“我”到“茶神谷”的经历和感受。请根据文本内容,把下表的三处空白填写完整。

(2)、请从文中【甲】 【乙】两个画线句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3)、下列对茶神谷“神秘莫测,是个神奇之地”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神谷的老乡“哪天如果不舒服,一片叶来一瓢水”,茶水包治百病。 B、千年以上的古茶树随处可见,并且在这里还发现了四球古茶籽化石。 C、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幸福和睦地栖居于这一片沃土。 D、冬腊月间,古茶树的嫩芽尖,促成此次“ ‘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姜是小的“辣”

       观历史,明人世,鉴古知今,从来是天地万物都可以拿来感悟人生的。比如老姜辣还是小姜辣,又焉不是说人生道理?

       人中的“老姜”,是历练过后,世事洞若观火,以气定神闲的内外修炼而去改变乾坤。你看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余太君百岁挂帅。这些天地间的姜,确实是到了套垂老矣的阶段,才展现出“老姜”的风范。

       不过,若所有人都信“姜是老的辣,那世上就不会有豪气干云的少年英雄,也不会有明达睿智的少年神童。反正总要熬到“林芳谢了春红”的老姜年岁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小姜时节就轾言妄动,岂不是自毁前程?

       但历史的新芽超过旧枝,无非都是因为那几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老姜就一定辣过小姜﹣﹣布衣童子甘罗十二拜相,凭三寸之舌纵横列国;失怙之君康熙十四岁铲除老姜鳌拜,尽显少年英雄本色;而那二十二岁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将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念诵成千古的悠悠回肠。

       我不相信,此时不辣,将来定有属于我辣的时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前车之鉴仍然游荡在历史的回声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将壮志难酬的悲悯付与了白头翁。

       我不相信,年岁到了就一定能变成辣姜﹣﹣你看那人群中,暮气沉沉毫无建树的人,哪个时代不是大多数?

       姜是小的辣。我们不必将一句俗语注解成人生懒惰的借口,等到一往无前的锐气消失殆尽才去做事。那样,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力不从心的叹息,一事无成的懊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你若是那冲劲儿未被生活磨去、心气未被俗尘遮埋的小姜,当辣则辣,何待他时!

(选自2011.10《作文素材快线》作者 罗生)

文学作品阅读。

怀念方令孺老师

林非

①我永远记得方令孺老师,庄严地站立在紫红色的讲台上,开口说话的时候,就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那一双晶亮的眼睛,射出了多么热烈的光芒。她正在评点一位同学的作文,称赞他将自己乘坐火车时的见闻,描写得如此的活灵活现,接着就欣喜地朗诵起其中的一段文字来。

②我惊讶地张望着她,怎么能够将学生的一篇习作,记忆得这样牢固呢?昨天的夜晚时分,她肯定是坐在灯光下,反复地阅读和琢磨,辛苦地准备着讲课的内容。为了提高大家写作的水平,她竟会付出如此巨大的劳作!我又瞧了一眼左右的同学,发现他们跟我一样露出惊讶的眼光。

③我瞧着这位像母亲一样仁厚和慈祥的老师,感激她如此的关心我们,希望我们都学习好写作的课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长年累月地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④记得有一回,当她跨上狭长的讲台,瞅见黑板上还没有擦去的许多粉笔字,赞赏地点起头来,大概是喜爱这字迹的工整罢。一位值班的同学,很歉疚地离开座位,迈开大步奔了过去,赶紧拿起刷子,快速地擦拭起来。

⑤我听到了方老师轻轻地叮咛他,“慢慢擦,写得多好的字!”

⑥50多年的光阴,早已经悄悄地流逝,方老师也于20余年前病故了,可是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听她讲课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一样。

⑦那时候多少次在校园里碰见她的时候,她总是笑眯眯地询问我和几位一起走路的同学,功课学习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一直说到晚饭的钟声响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跟她告别。

⑧我还跟几位喜欢写作的同学,拿着各自刚写成的文章,恭恭敬敬地走进她的客厅。她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坐在矮小的沙发上,一面就拿起我们递上的稿子,戴上金丝镶边的眼镜,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了一页,就平整地摊放在桌子上。全部看完了之后,挨个儿地跟我们讨论起来,指出哪里写得很好,哪里还有毛病,询问我们能否接受她的意见?

⑨怎么会不能够接受呢?简直是一种醍醐灌顶似的感觉!梁实秋在《方令孺其人》这篇散文中,叙述过方老师爱书如命的故事。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方老师才能够成为一位诲人不倦的教授。这时,方老师瞧着我们欢天喜地的模样,她走到厨房里,端出了一盘橘子,要我们一边品尝,一边说话。

⑩因为太喜爱和钦佩方老师的缘故,我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寻觅到了她的散文作品,和几位同学轮番地阅读起来,还尝试着领会她清新蕴藉、亲切睿智和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等到听完了刘大杰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之后,我又浏览了大量有关的作品,有了这样初步积累的知识,就敢于在同学中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认为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之后,在描摹滁州风景的散文作品中间,就要算方老师撰写的《琅琊山游记》,挥洒得最细腻和迷人了。

⑪当然最使我怀念的,还是方老师那种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和诚心诚意地爱护学生的高尚品格。从我大学毕业之后,她还始终关心我的工作,几次晤面的时候,都详尽地指点着我。直到她病逝前不久,我还收到过她探讨散文创作的来信。

⑫巴金在《怀念方令孺大姐》这篇散文中说过,“她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因此在自己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

⑬善良、热心和高尚的老师,当然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品味人物体察生活】

饹馇刘

宋向阳

①水城的柳条巷里有一家老作坊,青瓦,灰墙,方格窗,经过几次修茸,仍然保留着过去的样式。门口斜插着一面黄旗,上边写着三个红字:饹馇刘。

②刘福生经营着这家饹馇作坊,独生女儿香秀随丈夫去了南方,家中只剩下他和老伴。白天,刘福生用石磨碾绿豆面,然后加水过箩去渣,再除毛浆;半夜,他又早早起来,用姜黄汁和面,搅成糊状,在锅上摊。

③水城里有好多家摊饹馇的,星罗棋布。众人却说,即便把刘的黄旗摘了,照样能闻着铬味儿找到他的作坊。

④巷里有个鞋匠叫王十三,日子过得不赖,常常到刘福生家买饹馇吃。谁知,王十三家里,突然着了大火,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再也没有光顾刘福生的作坊,即使在门口路过,他也是佝偻着腰,捂着鼻子匆匆而去。

⑤祸不单行,王十三又得了场重病,瘦成了皮包骨。媳妇见他快不中了,便四下借钱为他准备后事。

⑥凉炕上,王十三紧闭双眼,仿佛真魂就要出窍。家人围在一旁,正哭天抹泪。这时,面色枯黄的刘福生包着一大块饹馇,步履蹒跚地来到了面前。王十三的鼻尖动了动,猛地睁开双眼喊道:饹馇刘!饹馇刘!吃了这块铬,王十三的脸色居然缓了过来。王十三媳妇翻箱倒柜找了几枚零钱,双手颤巍巍地捧给刘福生,他却摇摇头说:“十三是我的老客户,没少照顾我。”说完,笑呵呵地走了。

⑦一连数日,刘福生都给王家送饹馇来,分文不取。不久,王十三又在巷里摆起了鞋摊。

⑧不知何时,水城里开了一家大饭店,用刘福生的饹馇做了一道招牌菜,每天来客爆满。饭店老板找到刘福生,让他把饹馇独卖他一家。刘福生说:“这可不行。”老板说:“只要你不给别人,价钱我给你翻翻。”刘福生的头摇得跟浪鼓似的,说:“水城的大街小巷都有我的衣食父母,我不能只钻钱眼,把心挤没了。”老板在他家坐了一天冷板凳,脸都快绿了,刘福生却在隔壁不紧不慢地磨着绿豆,嘴里还哼着评戏段子。终于,老板拍拍屁股站起身,冲刘福生翘了翘大拇指,走了。

⑨水城有一座火车站,有人在那里卖起了饹馇。这天,一个老头倒背着手,在摊前来回转悠。摊主冲他笑道:“大爷,我这可是正宗的饹馇刘,保您不上当。”老头笑了笑,说:“好啊,你的东西我都要了。”

摊主高兴极了,赶紧用报纸包装蚀。老头突然吼道:搁着!摊主顿时愣住,说:“大爷,我这是呀。”老头啪地拍了一下案子,说:“我让你别动,搁着。”他嗖地抖开报纸,指着那一摞说:“你瞪大眼睛看看,这饹馇刚折上就撕开了,分明是白面掺多了。”摊主慌了神,道:“你别瞎说呀。”老头哼了一声,抓起一块说:“你这饹馇看着亮黄,其实是掺了色素,才闻不到姜黄和豆香味。”

摊主道:“你咋啥都明白?”

老头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就是刘福生。”说着话,他一把扯下摊位上头悬挂的黄旗,超气冲冲地盯着上面的三个红字,眼里仿佛出了血。

数年后,刘福生因病去世。出殡那天,柳条巷内外人山人海。很多吃过他饹馇的人,都系着白布来为他送行。刘福生的女儿香秀被人架着,简直哭成了一滩泥。大伙纷纷感叹:“刘饹馇的黄旗再也竖不起来了。”

一天凌晨,饹馇刘的作坊里突然亮起了灯。人们惊喜地涌过来,还排起了队。房门打开,香秀和她的男人笑盈盈地站在那里。

【注】①饹馇(gē zha):食品,用豆面做成饼形,切成块炸着吃或炒菜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