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厂里最近要进行中层领导竞聘上岗,尽管王林对竞争科长一职充满信心,但心里仍然很不踏实,一连几天,无精打采,郁闷寡欢,就连平时走路也有点直不起腰。

    ②王林是销售科副科长,正科长马上就要退休了,此次竞聘,王林是众望所归。厂长是新来的,自从上任后,就大刀阔斧地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然后就在全厂进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中层领导竞聘活动,在厂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幸好苍天有眼,王林和厂长办公室门对门,细心的他发现,自从单位此项规定出台以后,厂长的电话,似乎比较频繁和忙碌,到厂长办公室去的人流,明显比往日拥挤了很多。

    ③王林实在是坐不住了,这些年,他南来北往,为厂里的产品打开销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觉得自己既有知识,又有能力,非常适合这个职位,但没有宣布结果的那一瞬间,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见多识广的老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王林:“孩子,我知道你行。但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不去疏通疏通关系,恐怕不行呀。”于是,王林再三思量,狠狠心,咬咬牙,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辈子从没送过礼的王林,把两千元装进信封,然后揣在怀里,径直去了厂长家里……

    ④厂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让他受宠若惊,激动万分。双方客套地寒暄了几句,王林吞吞吐吐地说明来意,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带着自己体温和全部希望的信封,近乎颤抖地放在厂长的面前;然后,面色绯红地坐在那里,耷拉着脑袋,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厂长看后,眉头先是一皱,继而微笑着点点头,起身拍拍王林的肩膀,算是应允了此事。

    ⑤王林像众人撵贼似地逃出厂长家,他扶在门口的一根电线杆上,拼命地拍打着自己的胸口,大口大口地喘气:“我的娘,谢天谢地,总算收下了。”自己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平稳落地。他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愉悦和放松,他仿佛知道,自己离科长的位置已经不远了。

    ⑥解除了后顾之忧,王林的身板似乎硬了很多。他开始投入全部精力,准备竞选的各项议程。在接下来的中层领导竞选演讲中,王林的演说,饱含了对厂子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制定的销售计划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切实可行,赢得了在场领导和职工们的阵阵掌声。下台的瞬间,王林偷偷看了厂长一眼,厂长正朝他赞许地点头……

    ⑦一个月后,王林如愿以偿。他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也十分佩服老父亲的英明。

    ⑧两个月后,王林意外地收到来自本市的一张汇款单,数额为两千元,只见附言栏中写着六个字:天机不可泄露。

(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②→③→④竞聘成功,收到汇款。

(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请品读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为加下划线词各写一条批注。

①然后,面色绯红地坐在那里,耷拉着脑袋,像霜打的茄子一样

②解除了后顾之忧,王林的身板似乎硬了很多

(3)、小杭读了这篇小说之后,提出了一个疑问,请你帮他解答。

小杭:作者为什么把小说命名为“天机”呢?我觉得这个标题跟小说内容关联不大啊!

(4)、你认为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请结合具体情节加以评析。
举一反三
                                                                                                         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情因友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至或是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骚》,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情感的潺潺,思想的潺潺,再一次流过故乡崎岖的山野,再一次流过往昔峥嵘的岁月,回过头来思量,那昨天使我爱恋过的灵魂,今天依然使我向往着的灵魂,也只有它——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淀着榕树的碧叶。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平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超常的旋律。

      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桥的事

    小镇的布局,像一头猛犸象的化石。以老街为脊椎,两侧深深浅浅的巷子是骨,四家大工厂是四肢:国二厂、造船厂、服装厂、粮机厂。道路向北延伸,隐没于田野中,像一条意犹未尽的尾巴。两根长长的象牙,一条指向小学,一条指向中学。

    “化石”之外,是无穷无尽的稻田。我总是记不得那些村庄的名字,孔巷、邵村、薛家、南圩、车塘、香花桥、和尚浜……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无非是稻浪中有几间房子聚拢在一起,好像小小的岛。

    邻居小哥哥带我去探险,两个人在稻田里迷了路。一不小心,我的一只鞋陷进泥里。小哥哥无奈,只好背着我走。

    太阳西沉,四野苍茫,我的肚子饿了,但并不害怕,风里有粮食的味道,稻田的气息让人安心。远处几缕炊烟升起,田埂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大声呼喊我的名字,是着急的爸妈一路寻来。那年我六岁。

    如今我站在车流滚滚的路边,企图辨认当年探险的路线,哪里崴了脚,哪里掉了鞋,哪里踩到一条死蛇,哪里捉到一只硕大的蚂蚱。记忆没了参照物,像掌中的麻雀找不到着力点,扑腾着翅膀,飞不起来。

    只有那条小河还在。

    小河名叫夏驾河,河上有一座通济桥,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桥洞是完美的半圆形。我出生那天,奶奶从桥顶扔下一个皮球。这是小镇的习俗,球有多大,男孩的胆子就有多大。儿时的我顽劣不羁,四处撒野闯祸——不知奶奶有没有后悔过,早知如此,丢个乒乓球就够了。

    桥头曾有一座小小的庙,元大德六年(1302年)始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歌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内供泥塑的龙王爷,乡下人唤作龙王庙。老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传说:小镇曾连年大早,庄稼颗粒无收,汾水龙王七太子私自降雨,却因触犯天规被斩为七段。从前小镇的舞龙叫“断龙”,由七截龙身组成,纪念那位倒霉的龙王七太子。夏驾河流经龙王庙,汇入吴淞江。吴淞江蜿蜒东去,流入上海后,换了个更响亮的名字——苏州河。

    奶奶扔下的皮球,几时能到外白渡桥?

    在我读初中时,桥拆了。

    拆桥是为了走船——桥泂太低,大船开不过去,走船是为了运水泥和黄沙,运水泥和黄沙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致富。那时人们憋足了劲要致富,谁阻碍了致富,谁就是罪人。

    拆桥花了整整一个月。潜水员分批沉入水底,拔掉打入淤泥的木桩,然后安放炸药。东边两百米处,新建了一座水泥大桥。

    我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捣蛋劲也没了。原本胡天野地的熊孩子,渐渐长成拘谨内向的少年。大人很欣慰,夸我懂事了。只有奶奶忧心忡忡,她说,这孩子的胆子丢了。

    我站在河边,河水黏稠,漂浮着垃圾和水草。水里也没有船。路修好了,也就不需要船了。

    那座桥,清代的桥,满月的桥,永远地消失了。

    我向河岸望去,过去生长稻米和油菜的田野,如今长出了连绵的高楼。如果对比二十年前后的照片,你会发现,对岸升起了一个钢筋水泥的星球。那里是小镇的拆迁房集中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陆续搬到这里。前年大涨一波后,此地房价破万。开发商欢天喜地盖楼,农民欢天喜地拆迁——种地能赚几个钱?

    不仅是农田在消失,农民也在消失。农家子弟或是读书,或是打工,以各种方式离开土地。几代农民的梦想,是当个城里人

    对土地来说,一代人死去,像收割一茬庄稼一样自然。人类自命自己的实践活动不凡,在土地面前不值一提。土地只记得两件事:几万年前,这里长出野草;几千年前,这里长出庄稼。这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生长《红楼梦》里的“绿吐香稻粳米”。今天,这里生长产值和效益。

    我常常想起那座桥。当我想起桥的时候,后来的时间就消失了。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奶奶去了夏驾河边,龙王庙毁于四十年前。奶奶对着庙的位置,点起两支半斤重的香烛,献上猪头和米糕。奶奶虔诚地跪倒,祈求龙王爷开恩,找回她孙子的胆子

(选自《文汇报》2018年2月26日有删改作者路明)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大山里边造书屋

纪红建

①又一次开始“折腾”时,他已经73岁了。头发花白,结石病等小疾病会不定期地来骚扰一下。但他不服老,1.68米的个头,73公斤的体重,敦敦实实,似一座大山,伟岸而坚毅。

②他刚搬到一所职业学院旁住不久,消息就在学院传开,说学院旁住进了个“农民”。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穿着绿色解放鞋,一只裤腿高,一只裤腿低,沿路步行。有同学形容说,那个老爷爷是不是当运动员出身的,走路健步如飞,他们跑步都跟不上。他经常在学院附近的小餐馆吃早餐,把最便宜的米粉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三天两头和老伴在房前的菜地里忙碌,翻土施肥,深耕细作。菜地四季如春,蔬菜全年自给,但经常弄得解放鞋和裤子上满是黄泥。有时穿着溅满黄泥的解放鞋和裤子,就来到了某个会场,让满会场的文化人感受泥土的气息与芬芳。

③他出生于一个叫曹家村的曾经偏僻贫穷的小山村。虽然他十多岁就离开了这里,进军营、下矿井、居城市,走南闯北。但近60年来,不论是在异域他乡,还是在繁华都市,他的心都被一根线紧紧牵着。这根线,便是他那魂牵梦萦的乡村情结。

④“有个事要商量一下呢!”一只脚刚迈进院子,他便朝在屋里忙碌的老伴说。

⑤“都一把年纪了,要不就算了吧!”老伴的声音很小,小到他几乎听不到,与他的声如洪钟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他还没说要商量何事,但结婚58年了,老伴太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又要“折腾”事儿了。

⑥“那不能算了,我心里过不去。”他说,“我想在山村建个活动中心,为村里的老人提供一个阅读、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那里不光是老年人活动的地方,还要有当地先贤人士的墨迹和感人故事等元素,成为促使山村里的青少年发奋图强的地方。”

⑦“那工程不就大了吗?”老伴说,“要不就发动作家朋友捐点书,让村里提供一间房子,建个农家书屋算了。”

⑧“我也这样想过,但现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建一个简单的农家书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他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我走过这么多城市,看到过城里这样、那样的老干部活动中心,那是党和国家对奉献一生的老干部的关爱。看到这些,我就会想到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他们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⑨“这倒是个好事,打算建在哪里呢?”

⑩“我想建在生我养我的曹家村。”他说,“前段时间,碰到曹家村支部书记,我了解到一些情况。他说村里贫困户脱贫了,路也修好了,小日子都过得不错,但文化生活非常缺乏,没有个像样的文化基础设施。”

⑪“一下子哪能拿出那么多钱呀!”老伴问。

⑫“我正要跟你商量这个事,我想把‘三友会所’卖了。”

⑬他所说的“三友会所”,是他前些年在市区买的一套99平方米的商品房。

⑭“你自己作主就是了,我支持。”老伴说,“但还不够呀!”

⑮“我还打算把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稿费全部捐出来,再从家里的积蓄中拿点。再不够,我就请朋友们来帮忙。”

⑯他说完此事,老伴依然忙着家务活。她心里没有任何涟漪,因为她知道他决定要做的事,再苦再累也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她知道他所做的,是惠及他人的善事。

⑰这个晚上,他辗转不能寐。他是个急性子,已经开始构思这个“作品”了,活动中心分“晚晴书屋、晚晴广场、晚晴诗湖”三章,章下再分节……

⑱不久后,他拿着76万元钱现金(卖房48万元,散文集《相依的山水》和《晚晴居散笔》等的稿费8万元,还拿出家里的积蓄20万元),交到了曹家村支部书记手中。他的做法,像春风一样吹绿了三山四水、神州大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有识之士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奉献爱心。矛盾与困难,也像冰雪一样,被“春天”融化。

⑲消息传到曹家村,男女老少奔走相告,一片沸腾。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读山

①地处千里罗霄之腹的井冈山,是那么与众不同,来的人不只是以仰视的目光看她,还会升腾起一种亲近的感情。

②我于去年、今年两次上井冈山,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试穿一双山里人做的草鞋,学唱一首当年红军的歌。我抚摸伟人用过的东西,拍墙上存留的标语,依然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体味出井冈山老表的亲切热忱。

③我登上笔架山,那里有十里杜鹃长廊。每到春天,杜鹃花都会竞相开放,映红五百里井冈山。神奇的是,杜鹃花的花朵呈五角形,远远望去,那是五角星的海洋。我去了五龙潭,瀑瀑跌宕,潭潭清澈,山水怎么看都是一个舞着的少女,舞得灵性飞扬。

④井冈山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是阳刚的,也是阴柔的。五大哨口是井冈山的要道,贺子珍是红军和井冈山的牵线人。这个牵线人陪毛泽东搞农村调查,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我在井冈山雕塑前看到了伍若兰,那是朱德的妻子,她看上去那么羸弱、学生气,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被俘后面对酷刑不曾动摇,最后她滴血的头颅被挂在赣州城门上。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百姓们亲切地拿着红薯给朱德尝。朱德走时,看到路边几株不起眼的兰花,朴素得像一堆草,却骄傲地昂着头,绝不失一份幽雅 , 他摘了一棵兰花带回北京。人们知道他为什么喜爱兰花,那是应了伍若兰的名字。

⑥红军在这里奋斗的年月,不知有多少井冈山女子为他们织布做鞋,缝补浆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离去的时候,这些井冈山人就长久地留下了,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那首温情而又凄婉的《十送红军》,使听者止不住眼中涌泪。

⑦江满凤的爷爷是红军烈士,她以井冈山女子的亮嗓为我演唱了原汁原味的民歌,那或许就是送别红军时井冈山女子的真心话: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白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

⑧江满凤是龙潭景区的保洁员,供着两个孩子读书,电视剧《井冈山》的导演邀请她演唱主题曲,给出的巨额报酬被她拒绝了,汶川地震发生后,收入微薄的她却主动捐款。从这个普通的烈士后代身上,我仍能看出些什么。

⑨1965年,毛泽东顺着原来的路线又上了井冈山。他先到了茅坪八角楼,当年的星星之火,后来燃遍了整个中国。之后他来到了黄洋界,停留了40分钟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毛泽东又到了茨坪,那是他之前在井冈山时居住过的地方。毛泽东很是感慨:“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了。”那个时候上井冈山的路还是碎石渣路,现在从这里到机场全程高速,到长沙和南昌也是一路顺畅。

⑩夜晚来临,井冈山起伏于黛色之中。萤火虫提灯而来,这里闪那里灭,像一群赶路的,等连成串、连成片时,会让人想起红军行军的火把。

⑪下山的时候,漫山的白穗子飘飘摇摇,那是茶,如火如荼的茶,星星之火一样的茶,在翠竹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⑫井冈山的山,是神奇的山。那山不仅是具象的,也是精神的,是千千万万的山石、植物、水滴构成了井冈山,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呼唤、信念构成了井冈山。

⑬回首井冈山,它就像一支巨大的火炬,昨日燃的是红色的火焰,今天燃的是绿色的葱茏;它是深植于历史的一个基座,高垫着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选自《党的生活》,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