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材料一:
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具有更快传播速度的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前进行预警的。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而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捉前预警的时间。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5~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3~5公里)则会延后到达。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电视广播依靠的是电磁波,它的速度比横波速度要快得多。另外,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可实现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摘编自董威《地震倒计时来了,预警是这样实现的》,人民网,2019年6月21日
材料二
地震这一典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近年来因其爆发的频繁性和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素即是公众的预警应对。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却鲜被关注,而这一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
学者 Michael K..Perry和 Ronald W.Perry提出的防范行为决策模型( 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简称PADM)提出了关于公众在面对灾害预警时一般表现出来的序列式反应。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社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预警信息本身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的防护型行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了预警信息,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在这一前提下,个体开始进入感知阶段,分别是危险感知(发生概率和结果的感知)、危险应对感知(可选用的防范行为感知)和社会利益相关者感知(影响其行动选择的利益相关者感知)。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一道促成了最终的应对行为的形成。其中环境因素或推动公众采取其本不欲施行的应对行为,或阻碍公众采取其欲进行的应对策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体可能会越过某些阶段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比如,当预警信息极为可信或预警方极为强势时,即使对于为何采取这种防范方式或哪种防范方式更为合理没有任何解释,也可能会得到即刻和绝对的服从。
(摘编自陈琳等《公众应对地震预警的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着力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过去10多年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地震预警网。目前,该网已延伸至全国,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和90%的震区人口,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并已成功预警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50多次破坏性地震。
但做好抗震减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平时宣传不到位等因素,面对各类媒体突然播报的地震预警信息,一些民众对其识别度不高,在忧惚间错失防灾减灾良机。有的民众虽然能第一时间识别预警信息,但由于平时缺乏相关应急演练经验而不能及时做出科学应对。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基于预警信息的抗震减灾演练。
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是提高预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震预警信息具有极其敏感性和复杂性,其发布要严格遵守法律,获得授权。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地震预警信息已经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
做好抗震减灾工作还必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地震预警原理决定了震中也就是破坏力最大的区城是预警官区,其抗震减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建筑本身的质量。在能够获得地震预警信息的受灾区城,民众采取的各种避险抗震减灾措施,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以建筑质量等为依托。因此,落实建筑抗震等级,确保建筑质量是抗震减灾的根本之道。
(摘编自张保淑《地震预警为中国减灾争分夺秒》,《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6月22日)
材料一:
南海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超过200亿吨;矿物资源丰富,含有锰、铁、铜、钴等35种金属和稀有的锰结核。岛上生长的植物、鱼类、海鸟种类多样。南海是东西交流的主要航道,是国际海上交通运输最繁忙的交通线之一。据统计,每年全球有半数以上的超级油轮都要经过南海水域,每年经过南海地区的油流量是苏伊士运河的5倍、巴拿马运河的15倍。中国、日本和韩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都得经过南海海域。
南海区域的岛礁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一直存在。对中国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主要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印尼将南海部分海域命名为“北纳土纳海”,菲律宾在中业岛扩建机场,越南继续在南沙群岛扩建岛礁,加强军事部署并想在争议海域打井钻油,马来西亚在弹丸礁等地修建设施。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2年中菲发生黄岩岛对峙事件,是中菲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又一次交锋。双方争议的理由如下表。
中方 |
菲方 |
南沙和西沙群岛均属中国固有领土 1279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1935年1月,中国政府将黄岩岛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 |
菲律宾与黄岩岛最邻近 菲认为其与黄岩岛最邻近,固拥有主权。 |
中国对南海诸岛实施接收得到国际公认 日本战败后,中华民国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南海诸岛实施接收并得到国际公认;1947年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在南海标明了九段线;1958年发布的《关于领海的声明》中重申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 |
黄岩岛等是在法律上不属于任何国家的“无主地” 1978年6月11日,菲律宾发布总统法令,把南沙群岛面积达64976平方海里的海域声称为“菲律宾领土的一部分,并对其实施行政管辖”。 |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无法取代其他既成国际法准则 《公约》只是允许沿海国家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无任何条款规定沿海国家可以据此声索或侵占他国固有领土。同时《公约》也无法取代其他既成的国际法准则。 |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黄岩岛拥有主权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的法规颁布实施,菲政府认为黄岩岛位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因此对黄岩岛拥有海洋管辖权,以及拥有主权。 |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中国海上力量的成长和壮大,使美国越来越在意中国远洋力量的发展,认为中国海军在局部海域有能力和美国争夺制海权。美军分别在2009年和2012年提出了“空海一体战”和“联合介入作战”概念,以应对其认定的中国等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威胁”。美国认为中国正在采取“灰色地带”策略,在避免与邻国和美国爆发战争的前提下,在这些地区通过岛礁建设和海上执法推进其海上主张,损害美国的战略荣誉和信心。2018年5月29日,两艘美国驱逐舰进入中国西沙群岛领海进行“航行自由”行动,公然挑战中国的主权安全。同年6月美国国防部举行两年一度的“环太平洋联合军演”,没有邀请中国参加。美军以“远洋群岛”为假想场景,出动舰载部队演习登岛和夺岛军事行动。美国曾向菲律宾国防部提供了F—16战斗机以及一系列最新型的武装直升机,并在公开场合声明将遵守《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必要时为菲律宾提供国防援助。
材料四:
南海局势走到今天,确实需要推动建立一整套地区治理制度和程序。2018年8月,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商定了《南海行为准则》(COC)文本草案,旨在建立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增强中国和东盟国家行为的可信度和可视度,推进对争议岛礁地区或海洋权益争议地区进行共同开发等合作行动。
中美双方有必要学会共存共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控制海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军事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海权越来越成为一个包容性的机制,而非完全排他性的存在。在中国综合国力、海空力量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美国必须学会跟中国分享权力。中国要尽快树立自己的海权意识,多了解美国等世界其他国家的海权理念,知己知彼,积极互动。应在保证我国海军实力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全球性的海上战略支持力量。海南争议可能会长期保持下去,中国应有长远应对的心理准备。
(材料三,四均选自《世界知识》2018年16期《中美海上互动与中国海权意识发展》)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