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同步练习

课文《梁思成的故事》第③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请你做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解码汉字“行”

       ①汉字就像一台机器,能拆解成零件二三。解字好比侦探破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码汉字“行”。

       ②“行”字本来的读音应该是háng,是个名词。从甲骨、金文所画的字形来看,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它的本义是道路,是四通八达的路。《诗经》上说“置彼周行(háng)”,“周行”就是通向西周京城的大道。《诗经》上还说“遵彼微行”,“微行”就是小路。

       ③“行”的本义是道路,所以由“行”字构成的字也都和道路有关。如:“街”、“衢”这两个字,就都是道路的意思。

       ④“行”字的本义是道路,道路自然就成了人多的地方。而路的两边也正是做买卖的好地方,所以有很多人聚在路的两边做交易,路旁的店铺也就称为“行”了。 比如,银行就是路边存钱的地方,粮行就是路边卖粮食的地方,商行就是路边卖东西的地方。进而又引申出“行情”“行话”等词语。“行情”就是市面上商品的一般价格。“行话”就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用语。

       ⑤路是人走的,所以从道路的“行”引申为“行走”的“行”,是很自然的事情。读音也变成了xíng,词性也变成了动词。

       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行”字解码中即可见一斑!

阅读《漫话对联》,完成下列各题。

漫话对联

金虎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  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B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C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D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E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外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家的花朵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就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水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台阶缝隙里或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是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筛里,在乡村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③蒲公英开了,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镀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绒绒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④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它们和许多的人一样,从乡村来却再也回不到那弥漫着泥土腥香气息的乡间了。

    ⑦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⑧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打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润湿的泥土,其中许多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颗竟又开花了,那金黄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⑨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白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的风飞走了。

    ⑩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⑪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树或一棵草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将燃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⑫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阅读下面课外语段,完成 各小题

先生的课堂
(杨文清)

①灰布衫、灰围巾,耳根夹半支烟——先生背着手,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随手将教材丢句讲桌,黑框眼镜后面那机智的目光像探照灯扫视着课堂上一张张年轻的脸。

②先生的面容瘦削,小平头硬戳戳的,散发凛然之气——活脱脱的鲁迅形象。 先生收了笑容,转身面向黑板,极潇洒地草书:荷塘月色。 末了,意犹未尽,歪头欣赏自己的板书,好像很满意,这才郑重地点了点头,重又面对学生讲道:“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③我们这些面黄肌瘦、衣衫不整、来自偏远乡村的学生们,就是自那堂课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文学欣赏,深切体会到汉语的优美。 时隔三十余年,先生也已作古,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学生们心中,

④先生配合课文布置作文《我的家乡》。 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初中不知写过多少遍,已经驾轻就熟。 我在作文中描写家乡四季风光之美,用心描绘夏日的稻田、荷香,以及澄澈的月光;还写到勤劳的父辈秋日里的收获和冰天雪地时挖莲菜的辛劳。 大概是因内容鲜活、想象力丰富,先生在课堂上大为夸奖我的作文写得好,有真情实感。 由是这份鼓励,激起了我对文学浓厚的兴趣。

⑤然而,临近毕业那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原本就体质瘦弱的我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三个月。 待我走出医院大门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 落下的课程太多,时间又太短,亲人们着实为我担忧:我也怕自己跟不上原班同学。迷茫之际,我想到了先生。 那时,先生在另一所中学任校长。

⑥正月初一,我带上莲菜、大米等土特产,骑车奔波二十公里路去找他求助。 天寒地冻,好不容易赶到先生家,却吃了闭门羹——先生到邻村走亲戚了。 我哪肯就此死心,费了好大的劲儿找寻到先生的亲戚家。 当先生看见狼狈不堪的我喊他“老师”时,先吃了一惊,接着埋怨道:“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天! 这娃……上炕,上炕。”硬是将我劝上火炕,和先生的亲戚一同吃菜喝酒。 那顿饭吃得我浑身不自在,头顶胃虚汗。临别,先生叮咛我替他问候我父母好。

⑦正月初六,先生夫妇意外地来到我家,还带了厚重的礼品。 看见先生夫妇进门,我的脸一阵阵发烧。 先生先问候我父母好,和他们讨论我上学的事,又鼓励我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学习,做有出息的孩子。 一家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送先生夫妇回县城的路上,我埋怨他们不该亲自来,捎个话就行了。 先生解释说:一来你父母年龄和我差不多,应该向他们拜个年;二来我要亲自告诉你,你可以到我校上学的消息,让你放心。 送走先生,回家的路上,抬头望着洁白雪花从天而落,片片轻盈,像朵朵梨花,开满了我的天空,透过雪花,我看到了阳光

⑧在那所中学学习的几个月,我奋发图强。 一方面加强营养滋补身体,一方面刻苦学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我深知,身后不仅有父母亲人,还有关注我的先生。 后来,我以预考全班第五名的成绩顺利进入七月举行的高考试场。

⑨上学、工作、成家,一晃十多年过去。 我忙于自己的事务,与先生保持着松散的联系。 先生的夫人去世了,先生退休后,居于小城一隅,深居简出。 每每与先生会面,聊过我的工作、生活之后,先生总忘不了谈及我的父母,要我转达对他们的问候。 先生不止一次地说:“你爱学习,读了那么多书,比老师强。”这真是让我羞愧难当,以先生的学问,我是终生也赶不上的。 何况我俗务太多,无暇专心学习,哪里有什么真学问。 我深知先生是在鼓励我不要忘了读书。 先生极少当着我的面谈他的困苦,但他的困苦我能想象得来: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晚辈不在身边,生活全靠他自己打理……

⑩我的散文集出版,特意赠先生,请他指教。 先生说:“我眼花,看不清文字。”我感到自己搅乱了先生原本清静的生活,先生都将书特意放在床头。 我说:“书我拿走吧……”先生说:“先放着,我慢慢着。”临别,先生叮嘱我,他要请我们吃饭。 我说要吃饭也该我请客,怎能叫您老人家破费呢?先生一正说:他要礼尚往来,又说日子已经定好了,饭店的包间也已预订,我只好答应下来。 后来,从同为先生学生的兄长那里得知,那一天是先生的八十寿诞。

⑪随着日子的临近,我意识到:原来我和先生是同一天过生日! 这令我十分兴奋——冥冥之中,我与先生早就有难以割舍的缘分。 先生八宀寿诞那灭,我在致祝酒辞时向先生深深地鞠躬,表达了对他崇高的敬意。 是他影响了我的一生,传授知识,指明人生道路,教会我怎样做人。

⑫时光荏苒。 两年前的秋天,兄长打电话告诉我:先生过世了! 我的脑海忽然一片空白,渐渐地,眼前又浮现出三十多年前先生为我们上课的情景:灰布衫、灰用巾,耳根夹着半支烟,背着手走上讲台……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