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一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画”

    秋天像童话里一位美丽的仙女,悄悄地走进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早晨,我坐在窗前全神贯注地欣赏着那神奇而又美丽的“画”。

    瓦蓝瓦蓝的天空像一面无边无际的大镜子。如烟似雾的云从天空慢慢飘过,几乎不(留  流)一点儿痕迹。忽然,我欣喜地发现天空出现了一个黑色的字。是“一”字,不,是“人”字,是一群大雁整齐地排着队向南方飞去。啊,“画”中的天空充满着勃勃生机!

    一棵棵树都经不住秋天的考验,一片片黄叶(旋  悬)挂在树上,一阵风拂过,黄叶打着旋儿,从树上纷纷落下,我还以为是一群黄蝴蝶飞来了。弯曲得很古怪的枝干上,偶尔有一两只鸟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一动不动,衬着碧蓝的天空像一幅古画。最引人注目的是松树,它穿着碧绿的衣裳、仍然昂首挺胸立在那儿活像一名全(副  附)武装的士兵,花儿弯着腰垂头丧气、等待着来年春天给它们新的力量与生命。一些小草枯萎了,还有一些却在跟大自然作最后的拼搏。“画”中的花草树木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虽然秋天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没有夏天的鸟语蝉鸣,没有冬天的银装素裹、可它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夏天更富有(绚  炫)烂灿丽的色彩,比冬天更富有诗情画意,我爱秋天的一切。

(1)、给括号选择正确的字。

不(留  流)一点儿痕迹    (旋  悬)

全(副  附)武装          (绚  炫)烂灿丽

(2)、________没有在作者秋天的画里。(    )
A、花草树木 B、南飞的大雁 C、碧绿的湖水
(3)、“欣欣向荣”的意思是。用“欣欣向荣”造句
(4)、概括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海上生明月

    四周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崖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然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晚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红灯还是在原处。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是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心中的桥

故乡的木桥,实在朴实无华。倾斜的桥身,标志着它的古老;粗大的桥墩铺满厚厚的青苔,流水冲得它们伤痕累累;圆木柱搭成的桥面,高高低低,留着很多的空隙,几根锈黑的长条钉子紧紧咬着它们。桥下的河水悠然东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唱着一曲单调古朴的歌谣,像是摇响了老祖母的破旧纺车。

第一次走到桥头,看到急急而过的江水,听到“哗哗”喧腾的水声,我就吓得闭上了眼,赖着要母亲背我过桥。母亲没有答应。她拉我上了桥,教我一步步踩着她的足迹走。我的脚好像特别不听使唤,哪儿有洞,偏偏往哪儿踩。就这样闭着眼,不知过了多久,费了多大周折,我才嚎啕大哭过了桥。母亲也累得汗水淋淋,但她终究也没背我过桥。

到了学龄,母亲要我自己上下学,我每天都要经过这座桥。我总是绕大湾从小路走。一天,小路堵了,我只好战战兢兢走上了桥头。看见母亲正站在桥的另一头,朝我招手,我放心了,,蹲在地上,等母亲来抱。可过了好久,母亲仍没有过桥,我知道——她不会来接我了。我只好慢慢向前探出一只脚。桥面的空隙像童话里的老虎的血盆大口,木板松动的地方,在我脚下“吱吱”直响。我一边哭喊着“妈妈”,一边一点点地移动。就这样,我几乎是挪着过了桥,扑进母亲的怀抱,委屈地抽泣着。母亲搂着我,擦干我的眼泪。她的脸漾开了一丝淡淡的笑意,眼里闪烁着母爱的柔光。我静静的沐浴在爱的柔波中。

长大了,忆及童年过桥的往事,妈妈说:“哪有母亲不疼儿女的,但生活之路是靠你自己走的。”是啊,当告别生我养我的母亲,扬起生命之帆时,我要只身一人去闯险滩,过恶浪,去遍尝失败的涩,去领略成功的欢欣……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会想到母亲让我过桥的往事,我为儿时对母亲小小的怨恨而羞愧,我为母亲深沉的爱而感动。故乡的木桥,它是引我走上最初的人生的桥,我的面前一定还有更为艰险的桥 , 但故乡的木桥——那指引我蹒跚学步的桥,将给我温存的抚慰、无穷的力量。啊,架在我心中的“母亲桥”,将伴我一身,将引我走向成熟。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节选)

两分零七秒,是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的时间。您可知道,为了这两分零七秒, 国旗班的战士付出了什么样的劳动?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必须和太阳一起升起。但是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不一样,怎样掌握升旗  时间?国旗班从天文台索取来一年太阳升、落的时间表,给每月上、中、下旬各定一个升旗时间。 即便如此,还要根据气候变化,时时修订。战士们的生活秩序全被打乱了。盛夏酷暑,前半夜很  难入睡,后半夜刚刚有些蒙胧,就得起身整装,因为太阳在地平线露头,国旗也得同时升上旗杆  顶。风狂雨猛,雪飘雹打,太阳也悄悄躲起来了,但是五星红旗却依然按日出时间高高地升起。 您可以想象,国旗班的战士是多么辛苦。

每年,都有一些新战士被选到国旗班。他们进班后都要进行(严肃严厉 严格)检查,稍有 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就得进行艰苦的矫形:脖子向前探的,睡觉不能用枕头;腿并不拢的,要躺在 床上用绳子把腿捆住;两肩不平的,要将肩和画在墙上的水平线平行,贴墙站着;胯凸的,在腰里 扎一根木棍……新战士们自觉自愿地(磨耗 磨难 磨炼)自己,直到练出标准的军姿。

冬天,天安门广场寒风凛冽,国旗班的战士们觉得穿着厚厚的棉衣升旗与庄严的国旗不太相 称,升旗时有损祖国形象。于是,他们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升国旗时轻装上阵。即使在滴水 成冰的日子里,他们升旗时里面也只穿绒衣裤,戴单军帽、白线手套,腰扎皮带。

你看,升旗电钮按动了,三名升旗战士昂首并踵,挺胸收腹,向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 礼。他们威武雄壮的形象给庄严的时刻增添了光彩。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光 汤

徐 徐

    ①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凝起了一层透亮的“薄霜”。

    ②晚上,月光很亮,父亲便带我去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漂在水面上历历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速起竿,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月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于是,鱼儿纷纷咬钩,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

    ⑤我有些饿了,父亲索性找来一个废弃的陶罐,就着湖水洗净,然后支在火堆上----他要煮一罐鱼汤。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

    ⑥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喝下这白白净净的月光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生难忘。

    ⑦更多的时候,父亲把精力全给了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每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率,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月光下,父亲和我一人负责拉劝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泉水,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救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⑧暑假时,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薯,凌晨两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替他打手电筒,给他壮胆。倘有明月当空,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⑨中考那年,我考得不好,没能被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一天晚上,父亲和我纳凉闲聊,他说:“____”父亲的话点拨了我,让我重拾信心。后来,我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⑩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申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

    ⑪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何种不顺,只要心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心也就不苦了。

(选自《意林》,有删改)

阅读理解

三峡之秋

方 纪

①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树和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结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树和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着,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是从山上生长出来的,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hè),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⑦ 这一天,正是中秋。

(选自《快乐语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