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义乌市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六校联考(月考)试卷

读艾青的诗完成小题。
(1)、方法一:注意诗歌表现形式

【特色一】散文化自由化的诗情律动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

语。/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这,这是为你,静静的睡着的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啊!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探究艾青诗歌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尽情的呼告、肆意的铺排、长短错落的诗行、不求整齐划一的诗节,是一种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完美体现了艾青的自由诗体风格。

【方法二:品味诗歌语言】

【特色二】有“诗中有画”的特点,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有独特的艾青的“光”和“色”

《刈草的孩子》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

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品味画线句子共同的表达效果。

(2)、【方法三:把握诗歌意象】

【特色三】擅长借助意象来表达爱国主义的主题,具有独特的意象美

《黎明》(节选)

黎明/为了你的到来/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向你张开双臂——/因为你/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理解意象“黎明”的含义。

(3)、【方法四:体味诗歌情感】

【特色四】具有忧郁的情绪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四次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体味诗人在此诗句中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

    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古城石榴大又甜

王尚桐

    ①来到了南疆古城喀什,古城的秋色很迷人,气候不冷不热,阳光温暖而柔和。

②东湖公园内,红花开得正艳,如同六月的榴花,红彤彤的一片。公园的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展开的绸缎,熠熠闪光。大柳树下垂的柳条,在秋风中飞舞,就像维吾尔姑娘多姿的舞蹈,舒展灵动,即使无人喝彩,它们也自我陶醉地表演,优雅、从容,尽情展示迷人的风采。

③正是水果丰盛的季节,大街小巷,水果飘香,桃子、西梅、无花果、葡萄、西瓜、哈密瓜,个个甜得流蜜。最可人的是红石榴,个大,皮薄,籽儿密,一粒粒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咬一口,酸酸甜甜。

④漫步在汉巴扎的小街上,水果摊铺林立,空气中弥散着浓郁的果香。来到一位卖石榴的摊头,摊主是为体态丰腴的维吾尔大婶,身着艾得丽斯绸的花裙,在红红的石榴堆的映照下,花团锦簇,十分好看。买了一枚石榴先尝尝鲜。剥石榴,先得找一个突破口,好掰开表皮,露出石榴籽,太用力,石榴籽纷纷落地,很扫兴。剥得太轻,又见不到什么果粒,平时吃石榴很少,剥石榴,我不上道。摊主瞄了一眼,抿嘴一笑,伸手接过石榴,戴上一次性手套,不知有什么秘诀,她选了一个突破点,从这点上微微用力,剥开,露出红宝石一样的果粒,手儿轻轻一抖,纷纷落入塑料饭盒中。“明珠在腹,开口示人”,剥的漂亮就有这样的审美效果。换我,就粗鲁多了,往往一掰就是一大块,不分经经络络,连着果粒一块扯下,满满一口,塞进嘴中。李商隐说“榴膜轻明榴子鲜”,大概跟我一样,吃石榴,一口吞。喀什石榴真甜啊!轻轻一咬,红宝石一样的果肉就在嘴中炸开,鲜甜的果汁会让人瞬间产生一种幸福感。也许吃相不雅,但于我,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独爱石榴的那种清甜。

⑤还有简便的石榴吃法——榨汁,最适合我们这些懒人。来到了一个鲜榨石榴汁的摊点,一台榨汁的机器摆在摊前,生铁铸就,样子像个迷你型的水压机。把稍稍削皮的两个石榴先后放进去,转动金属手柄,使上劲,玫瑰红的石榴汁犹如琼浆玉液,哗哗啦啦地流出。不知为什么,这榨汁机就是不能用电动的,必须人工来压,仿佛一用电,这杯石榴汁就少了灵魂,变成了工厂流水线出来的大路货。喝石榴汁的人真讲究,有时候就是这么愣。

⑥老板是位精干的维吾尔汉子,带着笑递来一杯石榴汁,秋阳高照,这一大杯火红极具诱惑力。但我不好意思,推辞了。老板也不强让,又一杯杯递给后面的客人。

⑦我这才看明白,有人一边品尝石榴汁,一边扫摊位上的码,原来价钱早在一旁的木板上写好了。老板话不多,并不与客人交谈,大概汉话也不流利,而主客之间似有一种默契,谁若接过石榴汁,交易就算成了。

⑧我不由担心起老板来,来往客人川流不息,他如何分得清谁付了钱?更何况若有不明事理的人,稀里糊涂接了果汁就走,这样做生意,岂不亏死?然而,老板显然没有这种心机,依然笑眯眯地榨果汁,递果汁,至于谁扫了码也全不在意,好像让客人品尝石榴汁才是他的主业。站在摊头,真令人感动!遂上前,从老板手中接过一大杯。十元,真是物廉价美呀!轻轻品一口酸甜的石榴汁,沁人心脾,回甘无穷,不由为有金子心的老板翘起了大拇指。

⑨热情好客,淳朴实诚,是维吾尔人的共性。无论逛街去超市,不论是卖水果、干果、零食,都可以先尝后买,这是他们做生意的规矩。有时,有些果品是第一次见,不知其味如何,不敢贸然下手,“可以尝么?”随口一问,“可以”,老板答得很爽。这就是他们的性格,就像火红的石榴,火热灼烈,令人久久难忘。

⑩流连喀什古城街头,远处天山依然巍峨,天山的雪线依然一成不变,但投射下来的光束,还是那么温暖和柔和。生活在天山南北的新疆人,共有十三个民族。十三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就像红红的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不分离。

⑪手捧红红的石榴,不由想起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把石榴从西域传入中原。现栽种在神州大地的石榴是来自疏勒(喀什)?还是波斯?轻轻剥开石榴,石榴籽累累,古人很喜欢它“多子多福”的寓意,石榴成了吉祥果。对于现代人,更爱石榴的酸甜和果香。秋意越来越浓,里尔克说“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我总觉得他说的就是石榴。喀什古城石榴飘香,正是季节,不妨多吃多赏。

(选自《日月岛文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厨艺

①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②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的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③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净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而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④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⑤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⑥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⑦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话。

⑧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⑨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⑩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课外阅读

锁 链

①清晨的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聚头遛鸟。

②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提前来了,照说他每月初一、十五各来一次,大家都已习惯了他的节奏,如今冷不丁突然冒了出来,显然是出了什么新鲜事。

③上一次他打破节奏跑来,已是三年前的事。那一次,他带了一只长着两个脑袋的猫头鹰,8000元卖给陈九爷,九爷买下来乐了不到两天,猫头鹰就让猫给吃了,气得老头一口气没上得来,当场挂了。经过这件事,人们对林红嘴的突然到来,竟莫名有了一些警惕,生怕他又掏出什么不祥之物。

④林红嘴哪知众人心思,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笼,林红嘴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之处显出蓝青之色,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⑤通常,这个时候是该打招呼了。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句:“哈罗,古得摸铃!”

⑥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儿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于是大家来了兴致,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林红嘴笑道:“别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几句。人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⑦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 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

⑧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看着它健硕的翅膀,大伙儿开始质疑林红嘴,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卖完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

⑨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 不信可以打赌!”

⑩一听打赌,众人都来了兴致。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论用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蠃,反之则输。赌资 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赢归谁。

⑪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走鹦鹉架上的食物和水。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⑫鹦鹉挂上树枝,人们开始想招。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米、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还有人主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

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众人想尽办法,却似用竹刀砍石头,没有半分进展。

⑭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在赌局进行到4小时45分的时候,鹦鹉几次将空空如也的食盒和水盒磕得当当直响,显然是饥了、渴了。众人看到获胜的希望,紧急行动起来,在它目光所见的地方,又是倒水又是撒玉米和瓜子的,鹦鹉的小眼变得更加鲜亮,它收翅下蹲,一副随时弹射起飞的架势。

⑮众人屏住呼吸,等它大翅一扇,腾空而起……但最终,它还是没有如众人期望的那样,脱爪展翅,飞向食物。

⑯“时间到!”公证人一声断喝,宣布赌局结束。林红嘴连本带利收下2000元钱,得意地开始收拾鹦鹉,给它加水和食物。

⑰有人不甘地说:“你是不是给它爪子上涂了胶水?”

⑱林红嘴抓起鹦鹉,把它拿到众人面前一晃,鹦鹉不情愿地离开支架,众人一瞧,鹦鹉的双脚干干净净,并无异物。

⑲林红嘴得意地说:“既然赢了你们的钱,不妨让你们长长见识。这鸟儿叫墨西哥鹦鹉,驯养它可是有窍门的,从小就让它站在木棍上,随时抽掉木棍,让它摔在地上,摔得它不敢放手,直到它翅膀长硬了,也不敢松手,所以,它绝不会放手去飞。听说有人买过一只,一次出差忘了给它喂水,几天后回来,鸟儿已饥渴而死,但桌上水食都是齐全的,离它不足五米。别的鸟锁链是拴在腿上,这鸟的锁链却是拴在心上,虽然看不见,却十分牢实。大伙儿不要往外说去,我还指着往外去打赌、挣几个稀饭钱呢!”

⑳那天之后,鸟市上少了两个早起的人,一个是司法局副局长老吴,他终于辞掉抱怨已久的工作,当律师去了; 另一个是久不升职的技术员小陈,据说是创业开公司去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